中國科學報9月22日消息,近日,全國各高校陸續迎來了「開學季」,但許多高校實行的封閉式管理卻在網絡上引發了熱議。
據媒體報導,由於部分高校只封閉學生,並未對除了學生以外的教職工、食堂工作人員、超市工作人員等進行封閉。有學生調侃道:「食堂阿姨的小孩都可以隨意進出,我不可以。」這樣的封閉管理也被網友貼上「形式主義」「毫無意義」的標籤。
對此,教育部日前發出提醒,要求切實改進校門管理方式,切忌「一刀切」「簡單化」的封閉管理。但實際上,具體的管理大權仍掌握在各高校手裡。
那麼,如何在防疫常態化的背景下,科學合理地做好高校校園管理工作呢?
封閉催生諸多問題
因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的春季學期,高校遲遲不能開學,經歷了如此「漫長假期」的學子們渴望開學的念頭愈加強烈。然而,好不容易迎來了開學季,本應是興高採烈享受大學生活的美好時刻,卻被突如其來「非必要不外出」的封閉管理澆了盆冷水。
一時間,讓人嚮往的大學生活變了樣。
許多學生紛紛在網上爆料封校以來的各種真實狀況,比如學校超市和水果店價格猛漲、食堂爆滿「吃飯難」、學生情緒崩潰大哭……一系列問題急速發酵,爭議之聲也此起彼伏。
爭議的導火索就是有學校明令禁止學生出入,卻對除了學生以外的人員實行「雙重標準」。據高校學生反映,自己所在學校裡,老師、食堂工作人員每天正常上下班進出校園,甚至有的學校裡還有外來的施工人員、外賣員、快遞員等,學生們對這樣的封閉式管理怨聲載道。
在一份85萬人參與的網絡問卷中,90%以上的網友認為高校不該封閉,而且只封學生、不封教職工意義不大。
對此,青海師範大學校長史培軍認為,無論師生還是其他工作人員,都應該同等對待,要尊重每個人。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指出,採用「一刀切」方式管理的根源在於某些學校領導怕擔責任,這些所謂的「最嚴」管理存在「形式化」的弊端,其實際防控效果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在他看來,封閉管理帶來的問題不僅在於學生生活中的各種不便,更重要的是看不見的「隱患」,即心理疾病的滋生。
不少高校學生在微博上表示,因為學校封閉而越來越抑鬱,甚至經常有學生痛哭。實際上,高校學生是一個極易被抑鬱症盯上的群體,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境障礙專家門診部主任王勇曾向媒體表示,20~25歲年齡段的人群是抑鬱症發病的高峰人群,近年來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醫學教育研究所所長程彥斌指出,完全封閉固然防控效率很高,但在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必須結合各地實際情況,依據國家疫情防控指南做好防控工作,而不是一味採取完全封閉措施。
14天到一個月
「從流行病學角度講,高校學生集中返校是除了春節以外的又一場人口大遷徙,確實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高校這種人群密集區一旦有學生感染新冠病毒,後果不堪設想。」國際動物流感專家委員會執行委員陳繼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不過,他認為高校在管理上應該選取一個「平衡點」。
「流動性越大,傳播病毒的概率就越大。為了避免風險,可以對返校學生隔離14天進行觀察,學生之間是『小循環』,如果發現病例,可以儘早阻斷。」陳繼明說。
對此,程彥斌也表示贊同。西安交通大學正是採取了這樣的方式。5月6日,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按要求返校後,都要在宿舍隔離14天,其間採用網絡授課,學校每天監測學生身體情況,兩周後沒有問題就可以恢復到常態化管理。
青海師範大學也是如此。「今年3月,我們讓外地學生先回來,並住到宿舍集中觀察14天。」史培軍說,現在更簡單,外地學生或假期出省外的本地學生返校,只要持有效核酸檢測報告或者提供外出地健康碼就可以,本地學生提供青海健康碼即可。
目前,全國已經連續一個月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依照當前形勢來看,國內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
「學校疫情防控得益於全民的防控。」程彥斌認為,現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已成趨勢,學校可以根據當地情況適時調整管控措施。高校在做防控管理的同時,不要忽略大學是開放式的校園,不能關起門來辦教育,學生們要和社會接觸,和社會開展合作。
他補充道,以上做法只針對低風險地區的高校,而像近日湧入外來確診病例的邊境地區,短時間的完全封閉十分必要,等疫情控制好後便可適度放開。
封閉管理不能打持久戰。在陳繼明看來,學校對學生的封閉管理不能超過一個月,一個月後要進行放鬆性的管理,那時風險要小得多。
好在,一些高校已經率先成為「解封」表率。近日,江西多地高校陸續取消全封閉管理。比如,江西財經大學蛟橋園校區的學生憑學生證或校園卡進出校園;江西師範大學的學生憑學生證、校園卡或「綠碼」可正常出入校園等。
改進校門管理方式
「學校管理者要勇於承擔責任。學校在執行屬地政府制定的措施時,不能再強加更高的『圍牆』,『強加限制』就是不負責任。」史培軍認為。
高校若想跟緊「自由」的步伐,應該如何做?
按照教育部提醒,需動態調整校園管控措施,切實改進校門管理方式。「這就要充分發揮網絡大數據的作用,減少管控不必要的代價。」史培軍表示,健康碼的全國覆蓋已達非常高的水平,這就是技術的力量,也是這次疫情防控的關鍵手段,全世界只有中國做到了。學校管控也應該要求所有進入校園的人提供健康碼。
此外,史培軍介紹,體溫檢測是第二大要素。青海師範大學除了在校門口設置體溫關卡外,在每棟教學樓和食堂前也對所有要進入的人員進行體溫檢測。核酸檢測則是第三大要素。
那麼,是否應該佩戴口罩呢?史培軍認為,要大力鼓勵冬季每個人都佩戴口罩,尤其在公共場所更應如此。
有意思的是,據他介紹,由於今年高校學生佩戴口罩率提高,導致患感冒的人數大幅下降。「往年平均每天會有近100個學生感冒,而今年每天只有10多個。」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的教學區和生活區隔了一條馬路,有些學生還要到臨床醫院實習,像這樣情況的大學還有很多。「我們不可能把學生『圈起來』,學校的做法是要求學生不能走遠,可以走出學校購買生活用品等,按規定時間回校,遇實習、求職、就醫等特殊情況則做好登記,所有人進學校掃健康碼,查行動軌跡。」程彥斌說。
「從這場疫情總結出一點,大家一定要遵紀守法,這是對自己健康安全的保障,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史培軍強調。
到底什麼時候能真的放鬆呢?陳繼明認為,疫苗出來之前都「松」不了,也最好不要「松」。在寒冷季節,新冠病毒在外界存活能力增強,這時人們抵抗力較弱,比較容易感染。因此,新冠疫情仍有可能在秋冬季出現反覆,這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史培軍希望,國家衛生部門組織人員儘快研發出可以甄別感冒發熱與新冠疫情發熱的技術。
針對即將到來的中秋、國慶長假,程彥斌表示:「今年假期學校很有可能採取和『五一』假期同樣的做法,要求學生和教職工不能出西安市,如果有工作需要到外地,則要及時報備。很多大學可能會採取不放假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