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柴悅穎通訊員馮曉顏妤)最近,4歲的琪琪小朋友有個小煩惱:一天之中「屁屁」總會劇烈瘙癢好幾次,總是忍不住用手去撓。
一開始爸爸媽媽都沒當回事,斥責琪琪這種行為不講衛生。發展到後來,琪琪幾乎每晚都會因「屁屁」癢而哭醒,這才引起家人的重視。媽媽馬女士仔細一看,琪琪的肛門內竟有好幾顆正在挪動的「小米蟲」。
這可嚇壞了爸爸媽媽,連夜帶著琪琪到杭師大附院就診。急診兒科醫生一看,當即判斷琪琪可能感染了寄生蟲。經檢驗,醫生果然在高清顯微鏡下,找到了蟯蟲成蟲以及大量蟲卵。
罪魁禍首找到了,醫生對症下藥,讓琪琪安心睡了個好覺。
「小兒蟯蟲感染在夏季高發,很多小朋友日常都有『摳屁屁』的習慣,須不知,這可能是寄生蟲感染。蟯蟲不及時處理會蔓延整個肛門,甚至爬進體內造成腹痛。」杭師大附院兒科楊琳醫生說,大家對寄生蟲的概念可能還停留在十幾年前,那個年代每個小朋友都要去醫務所領「小糖丸」,也就是所謂的打蟲藥。
但如今吃得好,蔬菜也處理乾淨才下肚,孩子為什麼還會感染寄生蟲?醫生介紹,蟯蟲是腸道中常見的蠕蟲,傳播途徑主要為肛門-手-口直接傳播,不需要中間宿主。蟯蟲雌蟲通常在夜間爬行於肛周皮膚上產卵,引起奇癢,孩子忍不住用手指抓癢而沾染蟲卵,在進食或吮吸手指時,將其吞入體內。
楊琳說,日常兒童可通過直接接觸附在玩具、汙染物及衣被上的蟯蟲卵,將蟲卵帶入口中,造成交叉感染和反覆感染。因此蟯蟲病是兒童常見的寄生蟲病,若反覆感染遷延不愈,會導致夜驚、磨牙、遺尿等症狀,嚴重者可引起蟯蟲性泌尿生殖道炎、蟯蟲性闌尾炎及過敏性皮膚病等。
如何預防蟯蟲感染呢?楊琳提醒,平時注意保持幼兒肛周清潔,不穿開襠褲睡覺,每日換洗內褲,勤洗手,糾正兒童吮吸手指的習慣,還要定期燙洗被褥和清洗玩具。平時孩子如果因為「屁屁癢」而哭鬧不止,可能是「蟯蟲」在作祟,要儘快送醫就診。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