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中國9月23日發布的前三季度IPO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港股和赴美上市企業數量和融資額較大幅度雙降。而A股由於科創板啟動,則大幅攀升。
德勤也預料,今年年末時,主板、中小企業板及創業板三個市場可為全年迎來總共110-130家企業上市,所貢獻的融資額達最少1,200億元人民幣。
2019年前三季度,儘管多個宏觀因素不明朗與市場波動,然而香港、上海和深圳的證券交易所仍然能夠於全球新股集資排名中分別取得第三至第五位。至於前二位置預計將由紐約證券交易所與納斯達克取得,主要有賴於多宗超大額科技新股。
鍳於多隻超大型新股已獲準上市,並正等候啟動路演,而香港交易所的上市申請個案管線穩固,因此全國上市業務組相信,香港仍然擁有優勢,在2019年年末時,可以達到其新股融資預測,即最少1,800億港元。此預測是假設部份重大宏觀經濟活動,包括計劃於10月初進行的中美貿易磋商後,資本市場能夠穩定及回暖。
在中國內地,今年最後一季或會迎來全新上證科創板成份指數的推出,以及包括於創業板中推出的註冊制改革。今年早前滬倫通和科創板成功推出,以及A股被納入更多國際成份指數,均為資本市場帶來更多樣化,並加強與其他環球資本市場的連接。
市場信息顯示,今年截至9月30日 ,香港將會有98隻新股融資大約1,248億港元。兩個數字均較2018年同期大幅下降(分別下調38%與49%),當時有158隻新股融資2,427億港元。而9月底一家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公司重新啟動超大型發售,將促使香港的全球排名由2019年8月底時的第四位攀升。
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華北區主管合伙人林國恩表示: 「今年前三季度期間,中美貿易戰、英國脫歐及其他地緣政治因素的發展與不明朗,驅使包括香港在內的環球資本市場變得波動。由於較大型新股發行人需要穩定的市況以助建立新股認購帳簿及完成交易,因此它們的上市計劃亦受阻。與此同時,市況不穩經常令到市場整體市值下調,這亦導致今年迄今,還未有任何擁有不同股權架構的企業上市,2018年時,兩隻同股不同權新股於市場上吸納了大量資金,而不同股權架構新股上市時市值需達到最少100億港元,是故今年整體新股融資規模萎縮實不足以稱奇。」
中國內地新股市場則較為活躍,預計截至第三季度末,將有127隻新股,總共融資1,401億元人民幣(1,549億港元)。新股數量與2018年同期的87隻相比增長46%,融資額則從1,163億元人民幣(1,407億港元)增加20%。上海證券交易所繼續在新股數量和融資額上領先,第三季度末預計有74隻新股上市,總共融資886億元人民幣(1,007億港元)。深圳證券交易所則以53隻新股融資大約515億元人民幣(586億港元)緊隨其後。
德勤中國全國上巿業務組中國A股資本巿場華北區主管合伙人童傳江表示:「新設立的科創板是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一個裡程碑。創立科創板整套理念重心都是革命性的:由高科技板塊為主、推行試點註冊制,以至以市場化為主導的定價機制。來自科創板的33隻新股融資472億元人民幣(533億港元)是今年上交所以及整個A股市場表現更強勁的主因。而當中一隻新股還是今年迄今以來內地新股市場融資額中排名第二。」
至於中國內地企業赴美上市的市場則持續顯現下行的趨勢,預料至2019年9月底時,將可見有21隻新股融資29億美元(227億港元),去年同期則有27隻新股融資74億美元(583億港元)。這顯示新股數量減少22%、總融資額下跌61%,而平均新股融資規模則下降50%。缺乏來自科網企業的大型新股支持、貿易戰與美國經濟前景不明朗,以及對科創板推出的觀望態度均導致今年市場表現較為疲弱。
德勤對香港新股市場自2019年8月底起所顯示的種種跡象感到樂觀,包括新股申請個案數量、聆訊後數據集刊載的情況,以及個別大型香港新股發行人重新啟動早前擱置的全球發售計劃。而截至2019年9月20日,新股申請數量已由2019年上半年末時僅逾180宗升至超過200宗。
今年餘下時間,內地市場或會進一步聚焦科創板,而一隻全新科創板成份指數或會於10月推出,並帶動科創板新股數量於2019年末時增至80-100家科創企業,募集1,000至1,250億元人民幣。
德勤中國全國上巿業務組中國A股資本巿場華北區合伙人童傳江表示:「我們很高興目睹在市場化定價方式下,科創板的表現十分穩定。監管機關也表現出對包括科創板在內的中國各資本市場一致審核從嚴實務的堅強決心。這些資本市場的發展將為市場帶來更多信心。我們預計在最後一個季度,將會有數家獨角獸公司或市值高的新經濟公司登陸科創板。」
隨著香港繼續尋求國際企業來港上市,並在香港市場提供更多亞太區的投資產品,將能夠吸引中國內地高市值、高融資需求,以及對發展國際市場擁有抱負的新經濟企業。
林國恩總結道:「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包括獨角獸企業在內的高成長企業以指數增長速度成長。然而單憑一個市場並不足以能夠完全滿足這些企業的一系列業務需求與龐大融資計劃。從更長遠看,我們認為兩個資本市場更緊密合作互補的優良機遇,方才是支持經濟及這些企業健康成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