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發布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新發肝癌患者中,晚期患者佔58%,晚期肝細胞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10個月左右,5年生存率僅約12%,與歐美或日本等發達國家差距顯著。據悉,全球每年有75萬例新發肝細胞癌患者,大多數病例來自亞洲,而幾乎一半來自中國。
肝切除術是肝癌主要的根治性方式之一,也是實現肝癌患者長期生存的主要治療辦法,可現實中只有不到30%的患者能接受肝切除。在近日舉行的泰聖奇®免疫聯合療法肝癌適應症北京上市會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一科主任邢寶才教授告訴《醫師報》記者,我國肝癌5年生存率提高的關鍵在於,讓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能夠得到更有效的藥物治療,從而使他們中更多的人獲得根治性手術切除或局部治療的機會。
泰聖奇免疫聯合療法肝癌適應症北京上市會
從2007年索拉非尼的「一枝獨秀」到今天的「T+A」(阿替利珠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免疫聯合治療方案,充分說明肝癌治療中,靶向、免疫治療等全身治療與局部治療的有機結合成為了晚期肝癌系統性治療的基本趨勢。其中免疫治療是目前全球腫瘤治療的焦點,相關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聯合方案的探索給肝癌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提升肝癌患者生存獲益
據邢教授介紹,「由於我國肝癌患者基數較大,肝外科醫生可以獲得更多豐富和紮實的臨床經驗,促使我國肝外科水平在手術切除率和手術安全性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尤其是圍手術期的死亡率甚至優於世界整體水平。過去,原發性肝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為外科手術。隨著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藥物的問世,肝癌的治療策略逐漸從單一局部治療向聯合系統治療轉變。因此,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和思考過去的治療格局是否還適用。尤其對於晚期患者來說,從過去的支持治療,到今天的免疫治療,給晚期肝癌患者的系統性治療帶來了非常大的希望。」
現階段我國肝癌治療的瓶頸是:1、如何使肝癌病人術後的復發率下降,無病生存期延長。2、如何使初始不可切除的病人通過系統治療,有更多的病人獲得切除或局部治療的機會。目前只有少數的早期患者有機會接受手術切除,絕大多數不可切除的患者只有在接受了系統性治療以後,獲得切除或局部治療的機會,其生存才有可能延長。
「以前一旦確診晚期肝癌,醫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告知患者不可治癒的噩耗,作為醫生很無奈。」邢教授說,近年來發生了較大的變革,醫生的成就感也越來越大,主要得益於現階段肝癌的治療模式已從單純的手術切除迅速轉變為以手術治療為主,放療、化療、介入和靶向治療聯合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針對不同的分期和分型的腫瘤,選擇的方法方式各不相同。
「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我國早期肝癌患者手術切除後預後不良且易復發,且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甚至晚期,作為肝膽外科醫生,我們應該更多地思考,對於過去我們認為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是否能通過術前、術後的圍手術期治療增加手術機會,甚至延長患者的無病生存或總生存?」
「T+A」聯合療法拓寬肝癌晚期患者的治療格局
索拉非尼的問世確實是肝癌治療的一大裡程碑,但是其應用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其總有效率(ORR)只有3%,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也很短,遠遠不能滿足肝癌治療的臨床需求。邢教授表示,「單藥的免疫治療在治療肝癌上見效甚微,且單純的靶向治療有效率較低,所以我們現在基本上不會單單選擇免疫或靶向,治療趨勢就是免疫和靶向的聯合。」
談及免疫聯合療法對於肝癌治療的價值,邢教授解釋道,「從外科層面來說,一方面,不可切除的患者經過免疫聯合靶向的治療,可能獲得手術切除的機會;另一方面,獲得切除機會的患者生存期應該會有明顯延長。這就達到了我們治療肝癌病人的目的:使70%~80%沒有手術切除機會的患者獲得切除機會,同時對這些中晚期及晚期患者手術切除後,比過去強行切除的患者獲得更好的生存。」
「IMbrave150研究結果公布無疑給原發性肝癌患者帶來新的希望。這是首個在肝癌免疫治療獲得成功的Ⅲ期研究。結果顯示,『T+A』用於初治不可切除的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一線治療,疾病控制率(DCR)可達74%,1年總生存(OS)為67%。我們可以看到,這其中最主要的變化是過去的免疫聯合治療是免疫聯合TKI小分子多靶點的抑制劑,『T+A』的特點是免疫和大分子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聯合,所以說『T+A』聯合療法拓寬了肝癌治療的思路。」邢教授指出。
「此外,從數據分析來看,『T+A』在GO30140研究中,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標準)ORR為36%,III期IMbrave150研究中稍有下降,RECIST標準ORR是27%,修改後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mRECIST標準)ORR為33%。RECIST和mRECIST的兩種標準有所不同,mRECIST標準是以動脈期增強顯影的『存活腫瘤』為評估對象,而不是僅僅評估腫瘤大小的變化,故而mRECIST標準的ORR要高於RECIST標準。這兩種評價標準都是有效的,而『T+A』兩種標準評價的ORR均取得了統計學意義。在主要終點OS和PFS上,『T+A』也顯著優於索拉非尼,中位OS未達到,中位PFS為6.8個月,而索拉非尼中位OS和PFS分別為13.2個月和4.3個月。總體來看,IMbrave150作為III期臨床試驗,頭對頭比較了『T+A』與10年來晚期肝癌一線標準治療索拉非尼,並在OS、PFS、ORR等主要終點和次要終點都取得了陽性結果。無論是統計學還是臨床意義,「T+A」都明顯優於索拉非尼。
晚期肝癌診療模式要擁抱變化,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晚期肝癌患者的肝臟病變複雜。病毒感染、酒精、毒素、脂肪肝等多種慢性炎症損傷均可導致肝臟病變,從肝炎、肝纖維化逐漸演變為肝癌。腫瘤細胞生長、肝細胞功能障礙、免疫細胞功能異常、組織纖維化等多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的致病因素紊亂交織,使得晚期肝癌的治療進展落後於能發現明確驅動基因和發生機制的其他瘤腫。
邢教授認為,考慮到部分患者術後仍有高復發風險,將來的肝癌治療會從晚期一線擴大到輔助治療乃至新輔助治療。探索手術後、放療後如何減少復發轉移,以及通過改善術前治療方案來提高手術的切除率是當務之急。聯合免疫治療與傳統治療手段,如手術、介入的聯合能否進一步改善患者生存,我們期待進行相關的臨床研究。同時,免疫與抗VEGF聯合在其他腫瘤中的應用也值得去進一步驗證。(文章來自:搜狐)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