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華為方面正式宣布了一個壞消息,聲稱由於受美國第二輪禁令的限制,導致華為麒麟晶片在9月15日以後無法生產,今年的Mate40或將是華為最後一代高端麒麟晶片的絕版。現在距離禁令最後期限只剩下十天左右的時間,斷供倒計時進入最後階段,大限將至的華為還能否撐得住呢?
從目前的局面看來,華為的晶片供應鏈已陷入內憂外患的絕境。一方面,華為自研的麒麟晶片由於臺積電受美國禁令的限制而被迫停產,不得不採購第三方晶片;另一方面,高通、三星、聯發科等供應商也因禁令的影響無法繼續向華為提供晶片。在身陷絕境的環境下,導致原本就處境堪憂的華為更加雪上加霜。
隨著9月15日禁令期限一天天臨近,晶片斷供也進入倒計時階段,為爭取到一線生機的華為做出了最後努力,而手機市場也即將面臨大洗牌。
在美方禁令持續升級的影響下,華為目前力所能及的只有儘可能加大第三方晶片的採購力度,在短期內儘量增加關鍵晶片的儲備,用於緩解美國禁令導致的晶片斷供危機。雖然不是長久之計,但至少能夠盡最大可能地緩解華為目前對晶片的迫切需求,這也是目前華為迫在眉睫的棘手難題。
特殊情況特殊對待,關鍵時期更需要激進的應對策略和措施。不久前,根據媒體《經濟日報》報導顯示,華為正在進一步加大從外部供應商採購晶片的力度,包括三星、聯發科、SK海力士、瑞昱、大立光、舜宇光學等供應商,與此同時,對供應商的交付晶片的標準也做出調整,允許供應商在9月15日前交付尚未經過測試、組裝的半成品晶片。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華為對晶片的渴望需求已經達到頂峰,只要是晶片有多少,要多少,包括半成品也一併照收。
當然,一味依賴從第三方供應商採購晶片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在加大晶片採購的同時,華為仍未放棄打造自主晶片產業鏈。此前,華為致力於「完全去美化」晶片製造體系的「塔山計劃」首次曝光,如果項目進展順利的話,華為完全有可能在未來實現完全自主設計、研發、生產的晶片產業鏈,從而徹底擺脫晶片受制於人的困境。屆時,完全掌握自主權和話語權的華為無需看任何第三方供應商的臉色,也不會受到禁令的影響和限制。
一方面,盡一切可能增加晶片儲備量,用於緩解目前短期內的晶片短缺;另一方面,繼續發展自主晶片產業鏈,以便於能夠掌握晶片方面話語權,避免重蹈覆轍。由此可見,儘管大環境不容樂觀,但華為已經盡己所能做出了最後努力。
不久前,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對於華為目前的困境發布了一份詳細的分析報告,並得出結論,最好情境為華為市佔份額降低,最壞情境為華為退出手機市場。無論最終是哪一種結果,都會引發全球手機市場的大洗牌,華為受挫後,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等其他手機廠商必然會爭取到更多的市場份額,而最終,誰會取代華為成為中國第一的本土品牌,目前仍無法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