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個項目、總投資額約4418億元!3月31日,一批規模空前的重大產業項目採用線下+「雲上」籤約的形式落地上海。與之配套的26個特色產業園和60平方公裡的產業新空間也正式亮相。
按照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和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四大功能」要求,上海正加快以聞雞起舞、聞鼓而進的幹勁,以開放、創新、包容的姿態,奮力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蹟。
紮根上海的信心更加堅定
連續三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新年首個工作日召開優化營商環境暨投資促進大會,並將之作為推動整個經濟發展的「牛鼻子」和「生命線」。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也讓中外企業更加堅定了深耕中國市場、紮根上海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提高了各類企業的集聚度、活躍度和感受度。此次150多個重大產業項目集中落地上海,無疑是最好例證。
細數籤約的項目,個個含金量十足。
全球第三大手機晶片設計企業紫光展銳,計劃將企業上市總部落戶張江,並開展5G及下一代通信技術研發;商湯科技擬在臨港建設上海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與賦能平臺,一期建成5000個機櫃、中長期建成10000個機櫃,屆時將成為全球領先的算力平臺;中國最大醫療器械供應商之一的威高集團,計劃在寶山打造威高上海醫療產業園,用於承載威高新產品研究和開發,並通過引進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推動形成「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的集聚效應和發展優勢;騰訊與松江合作,共同打造騰訊長三角人工智慧超算中心及產業基地,該中心基於騰訊世界領先的人工智慧能力,將承擔各種大規模AI算法計算、機器學習、圖像處理、科學計算和工程計算任務,並以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為全社會提供雲計算服務;總投資15億元的上海國際超導總部項目,目標是成為科技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培育和國資國企改革項目的典範。
上海是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最為集聚的中國內地城市,此次籤約的外資項目中,設立地區總部等「增能」項目超過20個。
此次籤約項目中外資項目69項,投資總額166億美元。
參加現場籤約的日郵物流(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長杉岡正寬說,全球疫情讓物流供應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但從公司長遠規劃來看,我們始終看好中國。此次受母公司委託,擬在上海設立管理型公司中國地區總部,為集團內公司提供資金運作、財務管理、銷售、市場營銷、員工招聘培訓與管理以及集團內部的共享服務,這將有助於整合集團資源,提升管理能級,更好開拓市場。」
德國萊茵TÜV上海公司執行董事陸勳海表示,作為上海市政府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TÜV萊茵上海公司此次追加投資1千餘萬人民幣,將在上海設立全球首家第三方無人值守智能實驗室和VR(虛擬實境)檢測實驗室,以及除德國總部外的全球第一個創新空間。
零售業受疫情衝擊較大,但多家外資零售企業現身籤約現場。這也充分表明,作為中國零售業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新零售的「競技場」,上海依然具有強大磁力。山姆會員商店宣布,將在上海自貿區外高橋新發展園區開設旗艦店,預計2021年內開業,這將是山姆在中國國內運營的最大獨棟建築,也是山姆在上海的第三家店。羅森(中國)受疫情影響,便利店營業額平均下降40%,但日本總部仍決定增資2908萬美元,擴大在中國的投資。「疫情期間,羅森線上銷售得到很大提升,外賣銷售比例提高,相信這塊業務將來會是增長點。」羅森中國地區總裁三宅示修說。
復工復產與招商引資「兩翼齊飛」
當前,上海正加快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運行秩序,城市運行和生產生活秩序基本恢復。數據顯示,全市規上工業、重大工程、外資行業、外貿行業等領域已基本全部復工,菜市場、科普基地、銀行保險機構、生產性服務業、建築工地、家政服務、便利店、遊戲遊藝、網吧等領域復工率超過90%。
一手抓當前企業復工達產,一手抓長遠新動能培育。上海在疫情期間精心謀劃、全力打造的這場穩經濟、穩投資、穩信心的重大項目集中簽約,是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的生動註解。
與此同時,上海還全力加速推進已籤約重大產業項目的建設,展示「上海效率」,刷新「上海速度」。當天,上海有46個、總投資386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在全市各區和重點產業園區集中開工啟動,包括閔行達闥智慧機器人產業基地、浦東利勃海爾總部基地、嘉定捷氫科技燃料電池項目、金山朗格智慧機器人產業園、寶山賽赫智能研發生產基地、奉賢聯博軍民融合產業園等。
剛剛開工的「達闥新鎮」——智慧機器人產業基地一期,總投資35.6億元,擬在閔行區建立世界頂尖的智慧機器人生產基地,研發、生產智能柔性執行器和雲端智能服務機器人。達闥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兵表示,有信心也有能力在上海馬橋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打造「上海牌」雲端智能服務機器人高端製造基地,吸引和爭取國內外尖端上下遊團隊,產城結合,領先布局下一個千億級產業。
達闥智慧機器人產業基地項目在閔行開工。
借力加快推進5G、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的東風,上海市相關部門和企業積極行動,「化危為機」,著力補短板、拉長板,促投資、拉消費,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形成新經濟發展動能。
比如,當天的「雲籤約」能順利完成,變「面對面」為「屏對屏」,背後靠的是強大的5G技術支撐。截至2019年底,上海已累計建成超過1.6萬個5G宏基站,實現中心城區和郊區重點區域5G網絡全覆蓋,今年的目標是累計建成超過3萬個5G基站。
「新載體」「小空間」展現大能量
向全球、面向未來。
為讓更多引領科技前沿、產業高端的創新資源、高端要素、一流人才加速集聚,上海特別推出60平方公裡新經濟空間。可以發現,這批新經濟空間遍布崇明長興島、臨港新片區、金山區、嘉定區、浦東新區、青浦區、奉賢區等產業基礎較強、上下遊企業完備的區域。在這些重點區域,上海將通過優質產業項目構建引領賦能的戰略優勢,推動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提質增效、新舊動能轉換。
一次性拿出60平方公裡空間,上海再次向外界傳遞強烈信號:哪怕是寸土寸金,但「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表示,這批新經濟空間在形態上,將從「平方」變「立方」,製造+服務+研發深度融合,承載能級更高,更具彈性。同時,也要圍繞「四個論英雄」,不斷挖掘產業用地潛力,把存量變流量,促存量轉增量,努力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著力提升投資強度和經濟密度。
「園區經濟」是上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一大特色。為打造更具特色和競爭力的園區經濟,與新經濟空間同時出爐的還有26個面積在3-5平方公裡特色產業園區。這批「小而美」的園區產業定位鮮明,瞄準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六大核心產業領域,建設產業發展新高地。
26個面積在3-5平方公裡特色產業園區將打造成為上海高端產業新高地。
吳金城表示,這些空間在布局上也更顯緊湊,將全力通過做生態、優配套、強服務,主動擁抱高端前沿產業優質項目,有效提升產業集中度和顯示度。
比如,上海智能傳感器產業園內共有項目51個,總投資額超過500億元,目標是到2025年,以智能傳感器為核心的智能硬體相關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馬橋AI創新區重點發展智能運載系統、智慧機器人、智能感知系統、智能新硬體系統等「四智」產業,先行布局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製造業、以雲計算為核心的生產性服務業,實現「精細化管理、精準化服務、精緻化生活」,打造產業聚集新高地和未來城市新樣板;金山碳谷綠灣產業園重點打造生產製造、研發檢測為一體化的專業化工新材料基地,發展形成節能環保、綠色材料和生物醫藥三業並舉、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的「3+1」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