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意義深遠|諾獎得主Wilczek專欄

2021-01-15 返樸

撰文 | Frank Wilczek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04年諾貝爾獎得主)

翻譯 | 胡風、梁丁當

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研究解釋了宇宙是如何從初期的均勻狀態中,演化出我們今天所觀察到的複雜性的。

Prize-winning research shows how the universe evolved from its uniform beginnings to the complexity we observe today.

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詹姆斯·皮布爾斯 (James Peebles)、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其中,皮布爾斯因對宇宙物理理論的貢獻獨享一半獎金,而馬約爾和奎洛茲因為發現了繞著類日恆星運動的太陽系外行星而共享另一半獎金。

Last week,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went to James Peebles for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physical cosmology, along with Michel Mayor and Didier Queloz for their work on exoplanets-distant planets that orbit stars other than our sun.

這些方向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幫助我們認識宇宙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現代宇宙學表明,宇宙在誕生初期具有驚人的簡單性和均勻性。系外行星的發現則揭示出了當前宇宙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兩者的對比引發出一個很大的疑問:宇宙的複雜性是如何從均勻性中產生的?

These lines of research both shed light on the universe and our position in it, but they do so from ver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Modern physical cosmology reveals that the universe started out amazingly simple and homogeneous, while the study of exoplanets reveals that at present it is complex and diverse. That contrast poses a big question: How did the complexity emerge?

在宇宙歷史的初期,所有的物質都處於一種高溫、緻密、 近乎均勻的狀態,並且迅速膨脹。這是標準宇宙大爆炸模型的核心思想。它能夠解釋許多天文觀測結果,包括遙遠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以及不同化學元素的相對豐度。

Early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all the matter in it was hot, dense and very nearly uniform. It was also rapidly expanding. Those ideas are the heart of the standard Big Bang model, which lets us account for many observations, including the fact that distant galaxies are moving away from us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different chemical elements.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模型預測宇宙中還殘存著大爆炸的餘暉--即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的微波背景輻射。所以不出意外,這個餘暉被觀測到了,為我們展示了早期宇宙的概貌。皮布爾斯先生將這些證據結合起來,構建出一個連貫的宇宙歷史框架,闡明了它們是如何影響星系的大小、形狀和分布的。

Notably, the model predicted the existence of a lingering Big Bang afterglow-the so-called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that fills all space. That afterglow was duly observed, providing a snapshot of the early universe. Mr. Peebles pulled those lines of evidence together into a coherent scenario of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and spelled out its consequences for the size, shape and distribution of galaxies.

充盈著早期宇宙的熾熱氣體的分子運動與化學組成完全是隨機的,非常接近物理學家們稱之為「 完全熱平衡」的狀態。一般來說,當系統達到了熱平衡後,就會一直處於這個態:始終保持一種均勻單調的狀態,不會衍生出任何結構乃至生命。

The early hot gas that filled the universe was completely random in its molecular motions and chemical mixing. It was, to a very good approximation, in the condition physicists call 「complete thermal equilibrium.」 Ordinarily, once systems reach complete thermal equilibrium they stay there. They remain uniform and featureless; they do not develop structure or 「come to life.」

幸運的是,我們的宇宙逃脫了這種悲慘的命運。在萬有引力對廣袤時空的作用下,均勻態不再穩定,物質更加傾向於聚集在一起。於是,在引力的作用下,高度均勻的宇宙逐漸四分五裂開來,形成了巨大的類雲狀結構。

Our universe escaped that dismal fate primarily because gravity, acting over vast reaches of space and time, makes uniformity unstable. Gravity wants things to clump. Thus the material in the universe, at first highly uniform, fragmen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into vast cloudlike structures.

剛開始,這些雲還很稀薄飄渺。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的物質在引力的持續影響下進一步發生凝聚。宇宙因而逐漸演化成今天的形態--在廣袤、虛無的宇宙空間中零星散落著一個個星系,其中分布著恆星和行星。

At first the clouds were tenuous and wispy, but over time, under the continuing influence of gravity, their material condensed further. The matter in the universe gradually evolved into its present configuration: galaxies hosting stars and planets, all separated by yawning regions of nearly empty space.

構成行星的物質溫度較低,密度較高。它們繼續在一個新的層次上進行分化並衍生出更多的形式--形成複雜的化合物,甚至是形成智慧生命。由於行星相對較小,本身又不發光,我們很難從遙遠的距離探測到它們的存在。馬約爾先生和奎洛茲先生開創了系外行星探測技術的先河。從此以後,系外行星的探索不再只是科幻小說的情節。它迅速興起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由數據驅動的科技領域。

Planetary matter, cool and dense, then began to host another level of fragment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 chemistry, and even—in at least one case—intelligent life. Because planets are relatively small and emit no light of their own, it is very hard to detect them from far away. Mr. Mayor and Mr. Queloz pioneered the delicate technologies that have quickly taken exoplanetary astronomy from science fiction into a thriving, data-driven enterprise.

我們現在這個複雜宇宙大概就是這樣形成的。人類已經建立了標準宇宙學來描述這一過程,雖然還有許多關鍵的細節尚待填補,但它的基本內容是很清晰並被廣泛接受的,即從簡單的初始狀態按照簡單的定律演化出豐富的複雜性,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大量的物質(也許不需要其他任何條件)。謝天謝地,我們的宇宙在這兩方面都很豐富。

This is a very broad-brush account of how the complex universe that we inhabit today could have emerged. Though many crucial details need filling in, the outlines are straightforward and widely accepted: The emergence of abundant complexity from simple beginnings and simple laws takes a long time and requires lots of matter (but maybe nothing else). Thankfully, our universe is blessed with plentiful supplies of both.

作者簡介

Frank Wilczek:弗蘭克·維爾切克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量子色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因在夸克粒子理論(強作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在200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蔻享學術」。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獎金,彭羅斯獲得其中一半,根策爾和蓋茲共享另外一半。數說迄今共4名女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100多次。宏觀至宇宙探索,微觀至原子結構,都是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研究領域。回顧過去頒發的這個獎項,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數字。
  • 宇宙探索屢現「高光時刻」,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帶來這些驚喜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今天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今天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道歉小作文 之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竟然花落……
    實不相瞞,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的諾獎預測列表迅速膨脹,原本我們的自信心也在同步增長(今年我們一定能成功!)。昨天我們小編內部開小會商量,忽然有人靈魂一擊——萬一今年諾獎預測又又失敗了怎麼辦?1000 字道歉小作文準備好了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當天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會議廳舉行的發布會比預定時間晚10多分鐘。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首先向因新冠疫情而無法現場報導的媒體表示歉意,並解釋這一延遲是因為與獲獎者聯繫。隨後他公布了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 Barry Sharpless)被認為最有可能再度獲得諾獎。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夏普萊斯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點擊化學。
  • 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黑洞獎」頒獎詞暗藏玄機
    今天繼續來給大家講 2020 年的諾貝爾獎,今年各種意外很多,就連諾貝爾物理學獎也不例外。今年的物理學獎的獎金大約相當於 760 萬人民幣,其中一半發給了英國科學家彭羅斯,理由是他計算出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另外一半獎金由德國人賴因哈德 ·根澤爾和美國人安德裡亞· 蓋茲二人平分,表彰他們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緊湊型物體。
  • 這些有趣的數字,讓你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知道多一點
    這些有趣的數字,讓你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知道多一點2020-10-06 19:50:46 發布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 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一百多次。宏觀至宇宙探索,微觀至原子結構,都是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研究領域。回顧過去頒發的這個獎項,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數字。
  • 物理學獎預測集體「翻車」 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翻車」,「四大領域輪轉」規律慘被打臉 不得不說,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完全脫離了各界預測的軌道。之前根據四大領域(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輪流轉的不成文規律,在去年天體物理學成就獲獎後,委員會連續第二年把獎項發給這一領域,實在出乎意料。而再向前推移,2017年的引力波探測也屬於天體物理學範疇。這一領域四年三獲諾獎,實在是讓其他領域的物理學家們坐不住啊。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示
    現代科學史上的很多頂尖科學家同時也是諾獎得主。一般來說,諾獎成果代表了基礎科學的最高成就。 每年的諾貝爾科學獎於10月上旬公布,12月10日頒獎(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舉行,頒獎晚宴也不得不取消(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該傳統)。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 113次: 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次。2018年,亞瑟 阿斯金(Arthur Ashkin)以96歲高齡獲獎,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最年長者。
  • PUP作者喜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與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的賴因哈德·根策爾 (Reinhard Genzel) 以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愛德莉亞·蓋茲 (Andrea Ghez) 共同分享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其在天體物理學方面的發現。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3.66萬美元,彭羅斯獲得獎金的一半。
  • 20世紀物理學巨人、諾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逝世 享年96歲
    Mott)、約翰·凡扶累克(John H. van Vleck)共獲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該研究為電子器件的開關與記憶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對計算機的發展意義重大。William Bialek表示,安德森是「20世紀物理學的一位巨人」,在96歲高齡仍時常來工作。安德森在局域性、反磁性、高溫超導等凝聚態物理重要領域上均做出過突出貢獻。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赤崎勇,在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美國工程師——傑克·基爾比,因發明集成電路於2000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約翰·巴丁,因發明了電晶體及其相關效應、超導的BCS理論分別在1956年、1972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代表人物:約翰·巴丁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諾獎意義何在?
    導語 今年的任何一個諾獎,都可能蘊含著抗擊新冠病毒的希望! 2020年諾貝爾獎近期陸續頒布,受新冠疫情影響,傳統的頒獎典禮和晚宴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電視轉播頒獎典禮。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德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德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 諾貝爾物理學獎3名得主因發明CCD傳感器獲獎
    核心提示:據報導,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名得主的成就分別是發明光纖電纜和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CCD革新了攝影術,現在光可以被電子化地記錄下來,取代了膠片。這一數字形式極大地方便了對圖像的處理和發送。新華網北京10月6日電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名得主的成就分別是發明光纖電纜和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導讀:剛剛,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三名科學家共享。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實和趣聞 諾貝爾獎官網今天為我們分享了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相關事實和趣聞。 獎章介紹 諾貝爾獎的獎章正面是諾貝爾先生的頭像,區別在於獎章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