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來自專輯
從「心」讀歷史
在《論語·子路》中,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冉有之間的一段對話,一問一答中,清晰地表達出了關於國家治理的三步曲。而且,特別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子適衛,冉有僕。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孔子到衛國去,弟子冉有駕車(僕:駕車)來接老師。孔子沿途看到衛國人丁興旺,感嘆道:「人真多呀(庶:人口眾多)。」冉有問:「人口增加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裕起來之後,該怎麼辦?」孔子回答:「教育民眾。」
這就是孔子關於國家治理的「庶、富、教」三步曲。當國家人口增加之後,要發展經濟;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教育必須及時跟上!有了物質財富之後,社會治理的重心應該放在全民教育方面。
孔子
1
開創平民教育
孔子一生致力於教育,史記裡稱他為「素王」——沒有實權但有實質影響力的千古帝王——「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權並非普通平民所能享有,所謂「學在官府」,指的是學校為貴族子弟而設。後來,隨著孔子開設杏壇(因講臺旁邊有杏樹,故取名為杏壇),開始授徒講學,在歷史上開創了私學之風,讓「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成為現實!
孔子的開壇講學,得到了魯國國君魯昭公的支持和資助。在孔子20歲(公元前532年)生了兒子時,魯昭公還特意派人送魚表示祝賀,可見這位國君對於孔子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即得名於這次送禮。
孔子創設的私學面向社會大眾,不受貴賤、貧富、老幼、國籍等條件限制,凡帶上一點幹肉作為拜師禮的人,孔子都收為學生。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只要自己帶來10條幹肉作為拜師禮,表示尊重,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孔子的不拘一格、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很多年輕人。聚集到他門下的弟子一天天多了起來,最多時據說有三千多人。賢者有七十二人,其中有一貧如洗的顏回,也有經濟狀況較好的子貢,連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孟懿子都前來學禮(魯國大夫孟僖子臨死之前,一再叮囑兒子孟懿子要拜孔子為師),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
孔子一生用了四五十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培養了大批人才。他不是在教書,而是在教人。因此,看到弟子中行為有偏差的人,孔子會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地指出。弟子都說自己的老師「溫而厲」——溫和與嚴厲這兩種相反的品質都在孔子身上體現。其實,如果沒有孔子的「溫而厲」,恐怕七十二賢中的很多弟子都很難在歷史上留下一番美名。
孔子就像一個家長一樣,看到學生有不好的行為,就直言批評。執教幾十年,被老師批評過的學生還真不少。我們來看看被孔子批評的學生都有哪些,後來在歷史上有何成就?
2
子貢贖人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呂氏春秋》
子貢是孔子門下最有經濟頭腦的學生,擅長做生意,對孔子的資助也不少。子貢曾經在國外花錢贖回了一個魯國人(魯國人經常被掠奪到他國做奴隸,國家鼓勵魯國人為他們贖身)。按照規定,國庫要把這筆贖金還給他,但子貢拒絕了,他覺得做好事不要回報。但孔子知道後,反倒把他批評了一頓,差點要把他趕出師門。
「子貢你不要國家的錢,為自己贏得了美名,但違背了君子真正的仁義。因為以後做好事的人如果接受了報酬,就會被國人嘲笑,責怪他們為什麼不像子貢那樣分文不收。如此一來,以後大家對落難的同胞就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也沒人做好事了。」
相反,弟子子路就做得很好。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子路救了一個落水者,被救者贈之以牛作為酬謝,孔子很高興:以後魯國人救人的人就會多起來。
聖人和其他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的格局與境界更高,站得高、看得遠,更有智慧。站在不同層面上看問題,得出的結論可能完全不同。對於子貢來說是美德的行為,在孔子看來卻有可能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道德經才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子貢在孔子弟子之中實屬傑出。他不僅善於辯論,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而且還善於經商,成為了商業巨子。
子貢尊師的故事很感人。一次,魯國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聽說後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而老師的圍牆高几丈,屋內富麗堂皇,高深莫測,不是一般人能進入。「譬諸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他還把老師比做太陽和月亮,說老師的仁德之光輝,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六年。
3
子路慍見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 :「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
曾經孔子一行在陳國,帶的糧食全部吃光。弟子們又累又餓,好多人病倒了。
「君子亦有窮乎?」
子路憤憤不平地問孔子:「難道君子也有窮途末路的時候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說:"真正有道德學問的人,處於窮途末路之時,仍然能夠堅定道心,展現仁義的美德;無道德學問的人,在窮途末路之時,就會胡作非為。」
子路勇敢、講信用,孔子特別喜歡他。但是在陳國絕糧的這段時光,是孔子最困難的時候,子路雖然不會離開老師,但心裡有怨言。孔子用君子、小人之說開導他,讓他明白求道之路非坦途,但是,真正的君子須臾不可以離開仁德。
4
冉求斂財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論語》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門生之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魯國季氏的宰臣。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公侯還富有,可是冉求還幫助他搜斂財富,再增加他的財庫。孔子大罵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大家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
冉求受到批評,但對於老師的尊敬絲毫未減,他在治理國家上頗有一番作為。後來孔子晚年歸隱魯國,受到冉求很多的照顧。
5
宰予晝寢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論語》
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於提問,是孔子門下最能說會道的學生。但此人有個毛病,喜歡大白天睡懶覺。孔子罵他「腐爛的木頭不可以雕刻,用髒土壘砌的牆面不堪塗抹!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
宰予言而無信。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
據說,宰予挨了批評以後,不斷反省,進步很快,後來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出使於齊國、楚國。
這些被孔子批評過的學生,後來都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人物。因為老師批評得有道理、有智慧,這些弟子中,也沒有一個因為被老師批評就分道揚鑣,反而始終對孔子恭敬有加,並且終身踐行孔子的教誨。
孔子是一個嚴厲的老師,其批評出發點都是成就弟子的大我,是為了讓學生提升格局與境界,成為真正的仁者,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的棟梁人才,以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社會。
孔子對學生的「溫而厲」,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其精髓。家長對孩子、老師對學生、上級對下級應當秉承如是原則:嚴厲是更高層面的愛;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