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那些得到孔子批評的人

2021-01-06 騰訊網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來自專輯

從「心」讀歷史

在《論語·子路》中,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冉有之間的一段對話,一問一答中,清晰地表達出了關於國家治理的三步曲。而且,特別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子適衛,冉有僕。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孔子到衛國去,弟子冉有駕車(僕:駕車)來接老師。孔子沿途看到衛國人丁興旺,感嘆道:「人真多呀(庶:人口眾多)。」冉有問:「人口增加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裕起來之後,該怎麼辦?」孔子回答:「教育民眾。」

這就是孔子關於國家治理的「庶、富、教」三步曲。當國家人口增加之後,要發展經濟;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教育必須及時跟上!有了物質財富之後,社會治理的重心應該放在全民教育方面。

孔子

1

開創平民教育

孔子一生致力於教育,史記裡稱他為「素王」——沒有實權但有實質影響力的千古帝王——「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權並非普通平民所能享有,所謂「學在官府」,指的是學校為貴族子弟而設。後來,隨著孔子開設杏壇(因講臺旁邊有杏樹,故取名為杏壇),開始授徒講學,在歷史上開創了私學之風,讓「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成為現實!

孔子的開壇講學,得到了魯國國君魯昭公的支持和資助。在孔子20歲(公元前532年)生了兒子時,魯昭公還特意派人送魚表示祝賀,可見這位國君對於孔子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即得名於這次送禮。

孔子創設的私學面向社會大眾,不受貴賤、貧富、老幼、國籍等條件限制,凡帶上一點幹肉作為拜師禮的人,孔子都收為學生。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只要自己帶來10條幹肉作為拜師禮,表示尊重,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孔子的不拘一格、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很多年輕人。聚集到他門下的弟子一天天多了起來,最多時據說有三千多人。賢者有七十二人,其中有一貧如洗的顏回,也有經濟狀況較好的子貢,連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孟懿子都前來學禮(魯國大夫孟僖子臨死之前,一再叮囑兒子孟懿子要拜孔子為師),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

孔子一生用了四五十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培養了大批人才。他不是在教書,而是在教人。因此,看到弟子中行為有偏差的人,孔子會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地指出。弟子都說自己的老師「溫而厲」——溫和與嚴厲這兩種相反的品質都在孔子身上體現。其實,如果沒有孔子的「溫而厲」,恐怕七十二賢中的很多弟子都很難在歷史上留下一番美名。

孔子就像一個家長一樣,看到學生有不好的行為,就直言批評。執教幾十年,被老師批評過的學生還真不少。我們來看看被孔子批評的學生都有哪些,後來在歷史上有何成就?

2

子貢贖人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呂氏春秋》

子貢是孔子門下最有經濟頭腦的學生,擅長做生意,對孔子的資助也不少。子貢曾經在國外花錢贖回了一個魯國人(魯國人經常被掠奪到他國做奴隸,國家鼓勵魯國人為他們贖身)。按照規定,國庫要把這筆贖金還給他,但子貢拒絕了,他覺得做好事不要回報。但孔子知道後,反倒把他批評了一頓,差點要把他趕出師門。

「子貢你不要國家的錢,為自己贏得了美名,但違背了君子真正的仁義。因為以後做好事的人如果接受了報酬,就會被國人嘲笑,責怪他們為什麼不像子貢那樣分文不收。如此一來,以後大家對落難的同胞就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也沒人做好事了。」

相反,弟子子路就做得很好。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子路救了一個落水者,被救者贈之以牛作為酬謝,孔子很高興:以後魯國人救人的人就會多起來。

聖人和其他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的格局與境界更高,站得高、看得遠,更有智慧。站在不同層面上看問題,得出的結論可能完全不同。對於子貢來說是美德的行為,在孔子看來卻有可能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道德經才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子貢在孔子弟子之中實屬傑出。他不僅善於辯論,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而且還善於經商,成為了商業巨子。

子貢尊師的故事很感人。一次,魯國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聽說後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而老師的圍牆高几丈,屋內富麗堂皇,高深莫測,不是一般人能進入。「譬諸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他還把老師比做太陽和月亮,說老師的仁德之光輝,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六年。

3

子路慍見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 :「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

曾經孔子一行在陳國,帶的糧食全部吃光。弟子們又累又餓,好多人病倒了。

「君子亦有窮乎?」

子路憤憤不平地問孔子:「難道君子也有窮途末路的時候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說:"真正有道德學問的人,處於窮途末路之時,仍然能夠堅定道心,展現仁義的美德;無道德學問的人,在窮途末路之時,就會胡作非為。」

子路勇敢、講信用,孔子特別喜歡他。但是在陳國絕糧的這段時光,是孔子最困難的時候,子路雖然不會離開老師,但心裡有怨言。孔子用君子、小人之說開導他,讓他明白求道之路非坦途,但是,真正的君子須臾不可以離開仁德。

4

冉求斂財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論語》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門生之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魯國季氏的宰臣。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公侯還富有,可是冉求還幫助他搜斂財富,再增加他的財庫。孔子大罵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大家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

冉求受到批評,但對於老師的尊敬絲毫未減,他在治理國家上頗有一番作為。後來孔子晚年歸隱魯國,受到冉求很多的照顧。

5

宰予晝寢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論語》

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於提問,是孔子門下最能說會道的學生。但此人有個毛病,喜歡大白天睡懶覺。孔子罵他「腐爛的木頭不可以雕刻,用髒土壘砌的牆面不堪塗抹!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

宰予言而無信。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

據說,宰予挨了批評以後,不斷反省,進步很快,後來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出使於齊國、楚國。

這些被孔子批評過的學生,後來都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人物。因為老師批評得有道理、有智慧,這些弟子中,也沒有一個因為被老師批評就分道揚鑣,反而始終對孔子恭敬有加,並且終身踐行孔子的教誨。

孔子是一個嚴厲的老師,其批評出發點都是成就弟子的大我,是為了讓學生提升格局與境界,成為真正的仁者,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的棟梁人才,以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社會。

孔子對學生的「溫而厲」,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其精髓。家長對孩子、老師對學生、上級對下級應當秉承如是原則:嚴厲是更高層面的愛;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相關焦點

  • 2019海信家電致良知四合院共建幸福家庭學習會召開!
    2019年3月24日,2019海信家電致良知四合院共建幸福家庭學習會隆重召開,青島近千位致良知同學以及海信百餘家微型四合院通過線上線下參與並聆聽此次盛會,牽手聖賢,共同探尋幸福家庭的本質!海信集團常務副總裁賈少謙先生進行了《堅定信念,成就夢想》主題分享。最美家庭,行則將至!偉大事業,行則將至!民族復興,行則將至!
  • 致良知四合院:陽明先生與《易經》的因緣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易經》為五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之一。陽明先生與《易經》有著不解之緣,他一生精通《易經》,在貴州龍場悟道的天然溶洞就被命名為「玩易窩」。在《玩易窩記》中,陽明先生記述自己在困境中日夜讀《易》。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做人做事從內心深處的良知出發。近些年,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念在國內非常盛行,國家也大力宣傳這點。可很多東西,往往就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市場上就出現不少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這些機構有真有假,讓人很難辨認,甚至一些機構還有類似邪教的意思。
  • 致良知四合院:格局與境界 - 把握八個機會,遠離兩個不明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學生請教陽明先生,戰場上憑什麼四戰四捷?陽明先生回答:「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商場如戰場。怎能不讓自己的事業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並得以長久發展?機會二 【作為董事長,為員工做墊腳石,損上益下,民悅無疆】董事長願意將自己的生命和財富奉獻給員工和社會。
  • 致良知四合院:透過「3個蘋果10元錢」看「等值交換」的商業本質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來自專輯《道德經》與企業經營商業的本質是什麼?等值交換!人人心中有桿秤,這桿秤,就是良知。消費者心中會升起感激與感恩。下次如果需要,他還會來到這裡購買;即便不需要,他也會回饋以善良和感恩的眼神。這就是等值交換,一個自然而然產生的過程。他人對我們的好,我們自然知道,會通過實際行動回饋他人。
  • 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王陽明在龍場這個地方悟道,但當時所悟的並不是「致良知」,而是心學的核心之一,即「心即理」這一論斷。王陽明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說白了,就是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因為在王陽明看來,人人都是聖人,人人都有良知。
  • 致良知四合院:回歸本質,大道至簡
    回歸本質,大道至簡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收錄於話題#【格局與境界】企業家百日課堂52個陽明先生在《寄楊邃庵閣老書》中說:「「有的人,難以體驗人生的美妙,生命的陽光雖會帶給他們短暫的幸福,但大多時候他們感受到的卻是命運的坎坷和人生的艱辛。」這個比前面的狀態好一些,但是仍然沒有通達人生的真相。3.「有的人總是以愉悅的心情面對生活與工作,享受與人為善的樂趣,內心深處感到生命是那樣美好,總是真誠地感謝命運、感恩你我。」
  • 致良知四合院:好的愛情:為了你,我願意熱愛整個世界 好書推薦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來自專輯好書推薦你知道嗎?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創造力。我通過你而愛整個世界,同時也更愛我自己。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叫《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艾裡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
  • 讀懂陽明心學「致良知」:修煉強大內心智慧
    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的知,而是良知的知,是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有的道德感和判斷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遵循內心良知,來看複雜的外部世界就變的更加清明了,瞭然於心。戰勝自己,喚醒強大內心的智慧。陽明先生認為一切人,無論其是否善惡,在根本上都是宇宙之心化生幻現。人們日常行、言、思,如本能直覺反應,宇宙純粹之心自顯。人們對事物是非判斷的本能、天然、清靜的反應,是本性表現,陽明稱之為「良知與良知」。陽明先生認為良知是人們本心的本然表現,是本來面目,是自性清淨狀態,既無我執,亦無我相人相眾生相。
  • 王陽明的「致良知」,孟子的「盡其心」,告訴了我們同一個道理
    」另外孟子在《孟子·告子》中還說過一句很著名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也談到「心和性」的重要性。這一篇中,孟子還有一句話關於心性的論述,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這裡孟子將心和良知良能結合在一起。後來著名的心學思想家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出自這裡。
  • 王陽明:事上煉,誰說日常工作中不可以「致良知」?
    修行是一場越獄,越的是心靈與思維之執念的牢獄,在牢獄裡我們痛苦、折磨、煎熬,尤其在當下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裡,有時會令我們感到窒息、感到絕望,這種情況下,人的正常反應,就是想要逃離。或許我們去了一處世外桃源,那裡沒有人世的一切雜擾與爾虞我詐,可如果此心不平不靜的話,即使在那種環境下,一個人也未必真正快樂。欠缺的是什麼呢?此心仍未平、仍未靜。此心安處是吾鄉。
  • 致良知學習筆記|良知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有一天,南大吉問陽明先生,「我在這個地方犯過很多錯,先生你為什麼眼睜睜看著我犯錯卻從來不批評我呢?」陽明先生問他有什麼過錯,南大吉一五一十把自己為政的過失全都講了出來。沒想到陽明先生即說,「我說過了呀!」。南大吉有點懵圈。陽明先生又說,「我要是沒說,你是怎麼知道這些過失的呀?」南大吉說,「我的良知都告訴我了呀!」
  • 贛州三中陽明校區「守初心 致良知」教育講壇開講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丁軍美、何丹仁報導:近日,贛州三中陽明校區學術報告廳洋溢著濃烈的學術氛圍,「守初心 致良知」教育講壇開講。  據悉,為樹立立德樹人教師典型,特別是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優秀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同時營造濃厚教育教學研究氛圍,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贛州三中陽明校區精心籌劃「守初心 致良知」教育講壇講座活動。學校將採用「校內聘、校外請」的方式聘請學校先進典型、某方面有專長的教師和校外知名專家走上講壇。
  • 兩千年多前孔子批評弟子,用這句河南話翻譯,莫名喜感
    今天咱們分享的這則《論語》,就是孔子批評自己的弟子子貢的,原文是這樣的: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論語·憲問第十四》這則論語講啊,孔子的弟子子貢,有個壞毛病——特別喜歡議論別人!成天說這個人這裡不好,那個人那裡欠缺,這個人有這個弱點,那個人有那個缺陷。好像除了他自己,別人都是渾身毛病!這天,孔夫子正準備給弟子們上課。
  • 學習心學,如何培養我們良知良能?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在王陽明看來,對於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良知。良知每個人都有,但是人們被遮蔽後就不知道其仍然本在我們的心中,或者知道其存在卻不知道其是何其寶貴。在陽明先生看來,每個人本來都是良知清澈,每個人的生命本也應如鳶飛魚躍般活潑潑的,而人生的很多不明、彎路、苦惱、糾結,乃至成功與失敗,往往根源都是良知被遮蔽。那如何培養我們的良知良能呢?以陽明心學的觀點,良知良能每個人本都具足,但不能起用,是因為被不明遮蔽。
  • 良知一輪明月,光明灑滿山川河流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 30x45北方兩進四合院,公司接待與自住——潤潤四合院設計劉鷹
    關鍵詞:北方兩進四合院 公司接待四合院 四合院會所 深圳市潤潤建築設計 潤潤四合院設計建築面積:總建築面積1700平米,一層981.6平米,二層565.2平米建築尺寸:寬31米×深46米建築布局:第一進院:門房,大會客廳,小會客廳,茶室,大餐廳(兩張12人圓桌
  • 南懷瑾老師:誰人背後無人說,如何對待他人的批評?
    誰人背後無人說,如何對待他人的批評?【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孔子也。孔子也。」孔子晚年,也有一些對他不滿的人,幾千年來都有人罵孔子。孔子當年周遊列國,並不像我們現在出國觀光這樣舒服,他到每一個國家,都被那裡的小人罵。孔子一輩子都遭小人的嫉妒,倒黴透頂,只是比耶穌好命,因為耶穌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當然,最高明的,還是釋迦牟尼佛,兩手一攤開,人家就跪下來。
  • 孔子對「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不同態度,體現了何種智慧?
    在《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中記載了兩件事,一是「子貢贖人」,二是「子路拯溺」,所謂的「子路受牛」指的就是後面這件事。儒家不是講究仁義道德嗎?那為什么子路救了一個人,接受別人贈送的一頭牛還得到孔子的讚揚,而子貢救人以後不求回報,但孔子卻對此提出批評呢?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
  • 孔子關於交友的六條原則,是否適應當下的社會?
    第三,要睜大眼睛,看看那些朋友值得交往,哪些不值得交往。孔子是提倡朋友之間通過研究學問互相切磋提高的,相反,孔子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孔子說,如果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說話不講道德原則,胡吹亂侃,漫無邊際,好逞能耍小聰明,對這種口無遮攔,心中空虛,不能以道德來約束心身行為的人,對他們進行教化真感到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