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閱一些關於臺釣文章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個詞叫做「釣行程」,也有很多釣友們在先聊天或者是留言的時候也會提到這個詞,那麼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又有什麼作用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什麼是釣行程?
在垂釣時,在水皮到水底之間的水層吃餌,垂釣者會根據魚兒的覓食水層來決定鉤餌所在的位置,魚兒在水皮到水底之間的吃餌水層,就叫做釣行程。
釣行程是相對於釣底,釣定層,釣翻身等而言的,從廣義上來說,它應該屬於釣浮的範圍,但是它跟釣浮又是不一樣的。很多初次接觸到釣行程的釣友很容易將釣浮和釣行程搞混,其實兩者有著一定的不同點。
釣浮首先要準確確定魚兒所在的水層,然後再相對實行定層垂釣,而釣行程是從浮漂入水翻身站立開始到浮漂下降到設定的釣目位置的全過程。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主要抓住魚兒在水面到水底的各個層面開始就餌的吃口,叫做釣行程。
行程的餌料從入水到靜落水底的過程中,會完成三次下擺過程,第一次下擺是在餌料入水以後並帶動上方的釣組慢慢往下落,直到浮漂翻身,第二次下擺就是鉛墜開始緩慢下沉並帶動子線完成的,最後等到鉛墜到位和浮漂達成平衡點的時候,剩餘的子線部分會接著向下擺動,一直到雙餌落底以後輕輕回彈,再次讓鉛墜和浮漂達成平衡的狀態。
二.行程釣法需要跑滿竿嗎?
很多熟悉臺釣技巧的釣友們都應該知道,拋滿竿的弊端,例如在拋滿竿以後容易使窩點做得越來越遠,最後可能會導致沒有魚兒可釣的情況,或者是線組打滿中魚提竿的時候沒有留下足夠的餘地,就很容易造成脫鉤跑魚的情況。如果使用軟黏型的餌料誘魚的話就可以拋滿竿,讓餌料完成最大半徑的擺幅來刺激魚兒的攝食慾望。
在使用行程釣法的時候還是不建議大家把竿拋滿,而且一定要控制好拋竿的頻率,如果拋竿頻率和節奏跟不上的話,基本上就可以直接認定為失敗的釣法了。
以很多老釣手的經驗來看,在垂釣過程中最困難的應該就是釣行程了,它不僅要求釣魚者擁有一定的魚類學常識,還要求釣魚者具備過硬的臺釣基本功,而且它對技術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掌握起來的難度也比較大,沒有長時間的經驗和歷練,很難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所以釣魚新手們還是直接pass掉這種方法吧,或者你要是又信心,也可以特意對這種方法進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