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研二那會兒,學校有一門心理學課程極受歡迎。
授課老師是中國心理學領域的大牛,知識淵博,講話風趣,每節課都是爆滿,座無虛席。
當時,我已經順利拿到了自己的夢想offer,時間相對寬裕,呆在宿舍也覺得無聊,就跑去蹭課。
老師在幾百人的目視下,走上講臺,一開口便向所有人提了一個問題:
「在座的大多數同學,一兩年之後就會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了,我想問大家,你們覺得,進入社會以後,最重要的一項技能是什麼呢?」
臺下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貢獻答案:會溝通社交!會做表和PPT!會公文寫作!會公眾講話……
大家一股腦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技能講了出來。老師看大家說的七七八八了,然後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字:「學習」。
一晃已經7、8年過去了,而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老師寫完「學習」二字後,講出的一段話:
「同學們,我知道你們一定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認為象牙塔和外面社會的規則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何時何地,你們這一生,最應該保持的技能,就是:學習!」
說實話,當時對於老師的答案,很多同學並不認同。
又是學習?
我們都已經在學校學了20多年了,是應該學以致用的時候了啊!
老師的思想真是老掉牙了!……
可當我真的離開學校,進入職場摸爬滾打這麼多年之後,恍然想起那次陰差陽錯地蹭課,想起當年老師諄諄教導我們要學習的場景,才意識到:
何止是學校、職場、社會,恐怕這一生,最重要的技能,唯有學習。
無論是學校裡系統學習專業知識,還是進入職場開始習得各種技能,或是自己創業解決不同的問題,在這些過程中,無一不是靠學習來完成的。
有的學習是自覺的,比如讀書、修行;有的學習是不自覺的,比如生活習慣的養成。
星雲大師在書中同樣將學習作為精進的第一技能,他推崇的是:
通過有效的學習,增長自己的智慧和品格,同時幫助別人獲得成長。
他給了我們四條建議,來建立對學習的正確態度。
第一,學所以治己。也就是說,學習是為了治好我們自己的病。我一直很喜歡一句看似玩笑的話:「我們都有病。」
其實仔細想想,說的沒錯。比如,我脾氣大,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比如我貪心重,總喜歡去賭博;比如我太自卑,總是在人群裡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這些說不上「病」的事情,卻統統可以通過學習來治癒。脾氣大,要學習寬恕;貪心重,要學習布施;太自卑,要學習接納與改變……學習,不是為了應付別人,而是為了修養和治癒自己。
第二,教所以導人。
古人云「學而優則仕」,說的就是那些學有所成的人可以為社會貢獻力量。而我們在學習有所成之後,就應該毫不吝嗇地與別人分享,引導別人向善向好。
第三、勤所以改惰。
佛教講求「發心」,就是面對任何事,都發自內心勤懇以對。學習這件事,是對抗人的惰性最有力的工具。
第四、行所以成事。
學習的概念遠不止讀書而已,學習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踐行。說的再好,不做,學習這個動作就沒有走完。
在明確了對學習的態度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尋找和打磨自己的學習方法,找到自己最合適和高效的學習路徑,來實現我們的學習目標。
星雲大師同樣給我們提供了四條他推崇的學習方法:
第一,溫故知新。
新知識固然重要,但無論從人腦認知的角度還是從學習背後的邏輯來說,回顧固有知識才是提升學習能力的重中之重。
我們一定有這樣的讀書體驗,以前明明讀過的書,但是再重新開始讀的時候,就會領悟到很多以前不一樣的體驗和思考。
這就是溫故知新給我們帶來的,通過消化已有知識,發現新的知識大陸。
第二、思而成慧。
思考是學習的源動力,沒有思考的學習,無法成為智慧。
想起了笛卡爾發明「坐標系」的故事。
當時,笛卡爾在軍隊服役時對數學很有興趣,無時不刻都在思考數學問題。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看,正好發現一隻空中飛的蒼蠅,看著看著,他突然想到蒼蠅在每一時刻的位置可以用蒼蠅所在的位置處交叉的三個互相垂直的平面來確定。而在二維平面上,在一張紙上,每一點都可以由在這點相交的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來確定。
於是,坐標就這樣被發明出來了,而這一發明,看似是靈感迸發,但其實背後卻是笛卡爾在持續不斷地思考中才獲得的。
第三,多提問題。
胡適先生曾說:「做學問,當在不疑處有疑。」講的是治學要有一種始終懷疑的態度,不迷信權威,也不墨守成規。放棄了提問,也就放棄了尋求新知。
佛教中也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提出問題,並在問題處努力解決,才是進步之道。
第四,正反對照。
我們身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對待一件事物,會聽到來自不同人的多種聲音。而越是信息龐雜,越需要我們抽絲剝繭,用智慧來研究和辨別。
這一點和之前提到的「多提問題」有很大聯繫,面對不同的問題以及答案,必須搜集各種不同的信息,探討、對照、印證,才能找出事實的真相。
我們回到文章開始時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想大家都有了答案,精進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學習。
那麼,只有高智商的人才能夠取得精進嗎?絕對不是。
精進便是提升自我,而提升自我的前提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力。
沒有天生的成功者,也沒有永遠的失敗者。智商不等於智慧,在人生之中,它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註腳而已。智慧的取得,精進的發生,絕不是一夕可得。用星雲大師的話來說,精進最重要的是:「有恆心,發願力」,即要有恆心,能鍥而不捨,肯下功夫。願每個人,永遠保持學習技能,實現精進。
作者:Kris,有書智庫領讀達人,有書年度最佳領讀人、LinkedIn中國專欄作者,85後/二胎爸爸/會計在讀博士/500強央企/減肥達人/馬拉松跑者,三年陪孩子讀了300本書,半年10個500強offer,2個月考博,1個月瘦了2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