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永威(工行國際結算單證中心)
編輯:嚴世傑
來源:九卦金融圈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給全國各行各業的正常運行按下了暫停鍵。在銀行的眾多業務和產品線中,單證業務作為一個既傳統的又外向的業務條線,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現值得關注。
一方面,它關係著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開展和結算,影響著全年經濟的穩定與增長;另一方面,單證業務的開展往往伴隨著銀行信用的介入。各銀行能否按照前期已做出的承諾按期對外履約,維護我國銀行業在全球範圍內樹立的良好形象與聲譽,這對各家銀行來說,是一次重大考驗。
由於其單據流轉的客觀需要,單證業務的辦理不可避免地牽涉了大量銀行與客戶、銀行與快遞公司的交互。這在疫情防控階段是極為不安全和不便利的。另一方面,銀行的業務處理本就是人員密集型作業,無論是銀行網點,還是近年來流行的單證業務後臺集中處理,人員聚集較多,不利用正常開展業務。
因此,如果單證業務能實現一定程度、甚至全部的電子化與數位化,那麼上述問題是否可以迎刃而解?
單證業務的數位化歷程
實際上,銀行很早就已經對單證業務進行了電子化和數位化的嘗試,其主要方式概括有以下幾類。
(一)企業網銀
企業網銀,包括PC端和手機端,作為銀行產品和業務電子化的重要渠道,大多銀行也在其中開發了單證業務模塊,供客戶在線提交單證業務申請並進行相關查詢。在疫情特殊時期,該線上模式可以有效阻斷疫情傳播,降低感染風險,客戶足不出戶便可在家查詢辦理各項單證業務,擺脫了傳統業線下櫃檯辦理的局限。
(二)銀企互聯與API對接
相對於企業網銀這種標準化的產品與服務平臺,銀企互聯與API接口是一種針對客戶的一種個性化定製服務。在充分了解客戶需求的基礎上,銀行將自身業務系統的數據和服務以標準化的形式共享或推送給客戶,與客戶的內部系統直連,實現了數據的直接傳輸,在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同時,避免了傳統模式下繁多的紙質資料在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傳遞。
(三)電子交單
在國際結算過程中,信用證和代收是較為常用的兩種結算方式,而無論哪種結算方式下,紙質單據的提交和傳遞都是必不可少的。這同時也是其劣勢所在。一個單據,從客戶自製或從第三方獲取,然後提交至銀行,大多情況下再由銀行轉寄給對手銀行,再轉交給交易對手。整個單據流轉的鏈條較長,處理效率不高,且存在單據遺失的風險。
單據的電子化有助於解決上述問題。因此,近年來,ICC更新了《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 600)關於電子交單的附則》(eUCP)2.0版本,同時新發布了《託收統一規則(URC 522)關於電子交單的附則》(eURC)1.0版本,以期推動電子單據在國際結算領域的使用。
在銀行產品與服務層面,信用證項下的電子交單已是成熟的業務,許多銀行都已順利開展過,其單據流轉和物權轉移的便利和高效的確是其巨大優勢。
(四)銀行付款責任與BPO
除了聚集在單據的電子化改進上,國際商會也曾SWIFT組織合作,嘗試捨棄單據,進而對貿易結算進行全盤數據化的改革,其產品便是銀行付款責任(BPO)。
在BPO結算下,單據(無論是紙質的還是電子版的)都無需在銀行間、銀行與客戶間流轉,需要流轉的只有貿易相關的數據。有專門的電子平臺負責對數據的一致性進行校驗匹配,銀行只需關注數據匹配的結果,進而決定是否進行付款。
從這個層面來說,BPO的數位化程度是最高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目前其在客戶與銀行間的接受度仍然非常低。
數位化的難點
上述銀行的幾種電子化與數位化的探索中,企業網銀是推廣得最早也為相對比較成功的,而銀企互聯與API對接口也服務於一些有針對性需求的大客戶,且目前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相對而言,由國際商會ICC主導的電子交單以及BPO,雖然出發點和設想很好,但在業界的接受度和知名度要低很多,尤其是後者。
那麼單證業務的數位化難點究竟在哪?
首先,在談單證業務的數位化時,我們需要解決一個悖論。單證單證,從其名稱就可以看出,離不開單據,而單據的傳統載體就是紙質的,因為在進行單證業務的數位化時,我們目標就是紙質載體的數位化。
企業網銀也好,銀企互聯與API對接口也罷,它們改變的主要是客戶與銀行的交互方式,對單據的形態並無實質性改變。貿易各方之間對紙質單據的需求並未改變,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並未大幅推進單證業務的數位化進程。
而電子交單只對單據電子化的進程,並未全面的數位化。其仍然保留了單據的形式,只不過將其對傳統的紙質載體轉移到了電子化的載體(如PDF或WORD版本),並承認其有效性,交易各方據此進行業務處理。
而目前市場反映最不理想的BPO實則是對貿易全盤的數位化變革。其完全捨棄了單據這個載體,只是關注貿易中的數據,並進行數據上的匹配與校驗,實現了銀行交易端的全數位化。
因此,銀行單證業務的數位化的關鍵在於對於單據的態度,而單據本身又不是銀行所需,而是交易各方的需要,單據的形式和形態不是由銀行能決定的,這也正是數位化難點所在。
數位化的展望
未來,數位化必定是大勢所趨,銀行的單證業務,或者說貿易金融業務也不例外。不過,這個進程究竟是否順利迅速,銀行在其中能扮演何種角色是值得我們充分思考的。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關注:
(一)跳出銀行業務、關注全流程數位化
單證業務由於其跨境屬性,面臨著較為嚴格的外部監管、行業自律以及內部合規的壓力,貿易貨物在進口海關、檢驗檢疫,倉儲提貨等環節較多,因此貿易金融的全流程中,相關資料的種類繁多複雜。
單證業務的全面數位化,必然基於各環節各流程的數位化,而不僅僅局限於銀行業務辦理過程中的。
雖然外部流程的改進銀行無法控制,但應積極關注和跟進。例如,外匯管理局近來年針對貨物貿易單證審核的便利化改革以及向銀行開放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降低了對傳統紙質單據的要求,更有利於後續數位化的推進。
(二)積極參與相關行業的數位化規則的制定
在意識到貿易金融業務的數位化進程可能帶來的潛在優勢,並且認識到了前期BPO和電子交單的不足以後,ICC自2017年起成立了專門的貿易金融數位化工作組,專門負責在數位化推動過程中的相關工作。最新的規則制定主要是數字貿易交易統一規則(UNIFORM RULES FOR DIGITAL TRADE TRANSACTIONS (URDTT) VERSION)1.0版本的草擬和發布,該規則目前在意見徵集階段。
在類似數位化規則的制定過程中,銀行應積極參與,充分反饋自身的觀點和意見,並傳達貿易相關客戶的訴求,保證規則的公平、合理和完善。
(三)新技術的應用
數位化的進行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尤其是最新的金融科技,如大數據,區塊鏈以及人工智慧等。例如,區塊鏈的應用將業務流程的各個主體串聯,實現信息共享,讓「數據多跑路」,減少各環節傳統紙質單據的流轉需求。
同時,銀行應意識到科技手段的落地與運用並非易事。具體到單證業務的各種場景下,哪種技術適合,具體如何實施,需要銀行業務人員和科技人員的充分交流與對接,對整體框架精心設計和對細節準確把握,保證科技充分服務於業務,逐步推進數位化進程。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九卦金融圈。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