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行業相比於其他很多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透明的行業,而且正在變得越來越透明。消費者可以在網上看到關於一款手機的所有詳細的信息,處理器型號,屏幕參數,攝像頭配置,電池大小等等等等,而且還能看到非常非常多的評測視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手機行業越來越踐行著「一分價錢一分貨」的這個真理。那麼高端手機到底比中低端手機強在哪呢?本文帶你一探究竟。
差異點一:性能。性能絕對是區別低端手機和高端手機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對於高端手機來說,性能幾乎只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所有的高端手機幾乎無一例外的全部都擁有非常出色的性能表現(極個別手機除外)但是對於低端機來說,性能就是這些機型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個部分。以目前手機市場為例,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擁有頂級性能的手機是配備驍龍865處理器的iQOO Neo 3,售價在2399元左右,而在這個售價之下的手機,其配備的幾乎都是中檔或者中低檔的處理器。
有些人會問了,我用著配備中端晶片的手機也覺得挺流暢啊,那些高性能的手機有什麼用?現在不都是硬體過剩了麼?事實是這樣麼?當然不是,手機的性能一點沒有過剩。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目前高刷屏在手機行業成為了一個標配,而想要穩定的輸出更多的畫面,那麼就會對處理器中的GPU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款中端處理器在某些快速切換的場景明顯就會出現幀率不穩的情況,而高端處理器的表現則要好的多。而且大家一定要搞明白一個事情,由於用戶的操作是不可預測的,所以手機廠商為了儘可能地給消費者提供一個相對順暢的使用體驗。
一般都會在用戶進行操作的瞬間讓處理器處於一個火力全開的狀態,也就是達到極限狀態。機型IPhone12 配備A14處理器,號稱目前性能最強的手機。IPhone12空閒時候的CPU負載只有3%IPhone12在打開一個非遊戲應用時的CPU負載高達95%,接近滿狀態輸出。從上面這個測試大家可以直觀地看到,處理器峰值的性能就直接決定了這款手機在打開APP時的順滑程度以及響應時間。你使用配備中端處理器的手機感覺很流暢完全是因為習慣了罷了,一旦你用了配備旗艦晶片的手機之後,你就會發現這才叫真正的流暢。
差異點二:影像配置。在這個手機越來越像相機的時代,手機在影像性能方面的配置已經成為區分手機高中低檔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比處理器的檔次劃分還要明顯和細緻。一般而言,高端手機都會配備定製的超大底的Senser,譬如華為的IMX700,VIVO的三星GN1,OPPO的IMX689等等,都是定製的傳感器,性能非常強大。這些機型在副攝方面的配置也會非常強大,一般也都會配備潛望式的攝像頭以及諸如OIS光學防抖,等等功能,而且每款高端手機在影像方面的特色都不盡相同。
譬如華為的RYYB,徠卡算法,十倍光學變焦;OPPO的超級防抖;VIVO的萬物追焦等等。這些高端手機目前所展現出的影像性能確實非常強大,幾乎已經可以替代一部分單反的作用。而中高端手機,一般都不會有定製的Senser,往往都是選擇一款公開銷售的傳感器或者是老款高端手機下放的Senser作為主攝,譬如榮耀X10用的那顆Senser,最早就是在兩年前P20Pro上用的那顆。而且在中端機在輻射的選擇上也肯定不會有高端手機那麼極致。再差一點的低端機用的基本上就是入門級或者已經過時的Senser,以及一兩顆湊數用的副攝,在影像性能方面基本上就是掃個碼的程度。
差異點三:做工質感和顏值。這個方面是最不好用語言描述的,不過可以給大家羅列幾個數據:IPhone11上的那塊玻璃後殼的成本高達40美元左右,也就是300多人民幣,這個價格可要比一些中端處理器還要高了。小米第一款使用陶瓷後殼的MIX第一代這款高端機,單單是陶瓷機身的定製費用就高達800元左右(那個時候陶瓷的加工難度確實很高,良品率很低,造成成本高企)。
那麼你覺得在一款售價千元的手機上會使用到這些昂貴的,又沒有什麼實際價值的材料麼?當然不會,但是這些材料卻可以實實在在的給用戶帶來更好的觀感以及握持體驗。而且高端手機在屏幕下巴,邊框控制,機身重量控制,細節打磨精細度等等方面都會遠好於低端機,基本上就是一眼的差距。另外高端機在功能創新,品牌塑造,內部做工等等方面都會遠超低端機,所給消費者帶來的體驗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總的來說吧,高端機就是高端機,低端機就是低端機,不要指望低端機的體驗能夠超過高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