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疫情來得很突然,給廣大的初創業者打了個措手不及。當大家都宅在家裡的時候,曾經繁華的大街變得空無一人,熙熙攘攘的商超也是冷清得很。可以想像,疫情持續的這段時間,最難熬的必然還要屬那些大大小小的商鋪。
節後從老家回到拼搏的大城市,走在街道上發現年前寫著初八開業的商鋪依然還沒有開始營業。要麼把開業時間一拖再拖,要麼拖著拖著就變成了商鋪轉讓。可以想像店老闆決定貼出「商鋪轉讓」四個字時候的無奈和悲傷。一場毫無預兆的風波,導致線下商業受到重創,特別是餐飲、服裝等,他們大多是初創業者,滿懷夢想的拿出積蓄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有數據顯示,僅春節7天,疫情已對餐飲行業零售額造成了約5000億元的損失。另外公開數據還顯示,2020年前兩個月,全國餐飲業企業註銷超1.3萬家。個體商戶難以為繼,連鎖餐企的狀況也並不樂觀。
甚至連業務範圍涵蓋全國60多個城市、擁有400多家門店的餐飲龍頭西貝董事長賈國龍都說,「我覺得,我們撐不過3個月!」
即便強如海底撈,也不得不因疫情而休市,550家門店,幾天的損失就可能超過10億!
雖然說國家以及各個媒體都在呼籲相關商場或者房東為商戶減租,並且不少商場和房東也確實做出了表率,減免一半房租甚至減免全部房租的新聞也有不少。但現實是,依然有不少商鋪表示撐不住,面臨關門的窘境。
不僅受疫情影響,其實在高房價之下,樓市早已經產生各種「亂象」。不斷的有商場運營虧損,面臨倒閉,逛街的人在減少。街上的商鋪更是一茬接一茬地更換,但一些商鋪總是在那裡,似乎不受外界的影響。房地產市場進入了一個奇怪的周期: 一些商店一個一個的「倒閉」 ,藥店和奶茶店卻頻繁地出現。
其實商鋪迎來「關門潮」除了疫情的影響,主要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1、電商行業的衝突。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零售企業營運資本管理調研報告》稱,中國實體零售企業面臨著收入放緩和成本上升的多重壓力,已經進入了微利或者是負利的時代。
報告顯示,中國零售業經歷了過去二四年的高速增長,然而伴隨著增速放緩消費升級和電商的崛起,實體零售業正面臨著巨大的衝擊以及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加快,已經沒有時間也不願意去逛街了,在家躺在床上拿著手機就可以買到任何自己需要的東西。
2、商鋪增多
最近不少開發商建小區總是會配套大量的商業或者底商,有人認為商業多了才能滿足自身生活需求。可是在國際標準中,商業人均面積有個基本的參照值,一般在0.8-1.2㎡之間。而現在很多城市卻嚴重超標,北京人均商業面積達2m;上海人均商業面積達1.4m;武漢人均商業面積達3.1m;蘇州人均商業面積達1.38㎡……
商鋪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大,通常情況下高租金已經難以帶來好生意了。雖然可以減免房租,但是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更何況位置好的商鋪都如此,那位置差的怎麼辦呢?
3、房價居高不下,大家的消費能力和欲望減弱
有機構公布一組數據,中國家庭房產佔總資產高達69%,還有人戲謔,「很多老百姓家庭窮得只剩下房子了」。有兩個方面特別突出,一是從2011年到2018年,7年時間,城市家庭戶均總資產增長了64.7萬,漲幅為66.7%。二是2017年,房子佔資產比例已高達77.7%。我們可以想像,按照房子的佔比來看,增加的資產中有多少是因為房價的上升而產生的,所以,大家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誰還會有錢去逛街呢?
不可思議的是,奶茶店和藥店越來越多,甚至一條街上能看到好幾家,甚至有的還聯排開。對此樓觀地產認為,現在90後、00後佔據了消費的主要市場人流,小年輕普遍喜歡喝奶茶,消費人群大。而且投資加盟費用不大,風險性也相對較小。並且還有不少人開奶茶店是因為一種情懷誘導,可以實現自己多年的夢想。
藥店就更好理解了,生病買藥天經地義,並且現在不少年輕人看病都喜歡直接去藥店拿藥。去大醫院路程又遠,掛號排隊時間又長,路邊的小診所又不敢相信。去藥店看著裡面營業員都穿著白大褂顯得很專業,買藥能直接給你建議,特別省事。當然,藥店多,更多的原因還是因為利潤可觀。
不管怎麼樣,隨著時代的發展,商場也是跟著變化的。相信經過這次的疫情,越來越多的人會明白,曾經的一鋪養三代,現在就要變成三代養一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