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是魯迅非常經典的一篇小說,講述了未莊一個流浪僱農阿Q的悲慘人生。在那個時代,阿Q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人民中的代表,他沒有房子,只能住在土谷祠裡,他沒有妻子兒女,因此只需要養活自己,他甚至沒有親戚,他說姓趙,趙太爺卻不允許他姓趙。但是阿Q也曾有過輝煌的時候,在阿Q從城裡回來後的短暫時間內,他的地位竟然可以與趙太爺很接近。
阿Q的中興與趙太爺府裡女傭人吳媽有著直接的關係。阿Q因為將到「而立」之年,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煩惱之後,於是在某一天夜深人靜的時候,大著膽子調戲了吳媽。吳媽不出意外的又哭又鬧,趙府的人轟動了,先是趙秀打罵了阿Q,然後趙太爺決定要給阿Q一個教訓,於是阿Q被迫「籤訂」不平等條約,賠償各方損失後,阿Q已然傾家蕩產。阿Q調戲吳媽的事情在未莊也引起了轟動,未莊的人不再僱傭阿Q去做短工,阿Q因此而失了業,同時因為阿Q調戲了吳媽,未莊的女人們無論老幼見了阿Q總要躲著走。
阿Q只是一個流浪僱農,本身就沒有土地沒有糧食,別人再不僱傭他做短工,他就掙不上錢,漸漸的就無法維持生活了。阿Q不知道造成他失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他以為是小D搶了他的飯碗,實際上小D是被冤枉了,是阿Q自己弄丟了自己的飯碗。阿Q最後偷了尼姑庵的四根蘿蔔,吃完了蘿蔔也就打定了進城謀生的主意,而幾個月以後阿Q從城裡回到了未莊,就突然變得受人敬重起來了。阿Q自然也不會知道,他受人敬重不是因為他自己,而只是因為他從城裡帶回來的那些「贓物」。
未莊的人們對於阿Q的敬重是很有限的,那些「贓物」銷售完了,阿Q在城裡的身份逐漸變得明朗以後,這份敬重也就不復存在了。阿Q的中興只不過是曇花一現,而阿Q的末路才是常態,又有誰會去敬重一個不敢再偷的偷兒呢?阿Q的從中興到末路,都是因吳媽而起,但是阿Q的悲劇卻不是吳媽造成的,吳媽只不過是不幸被阿Q選擇的調戲對象。《阿Q正傳》的創作時間是1921年,清朝滅亡不久,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女人被男人調戲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很大的醜事,從吳媽的尋死覓活就可以看得出來事情的嚴重性。
吳媽只是阿Q戀愛悲劇中的受害者,阿Q萌生了想要找個女人的想法之後,他並沒有找媒人提親娶親這樣的想法,在他的思想中男女一起睡覺,就會有孩子,就不至於斷子絕孫。他選擇吳媽也並不是計劃中的事情,完全是臨時起意,而當吳媽又哭又鬧著跑去告狀以後,阿Q竟然若無其事地接著幹活去了。可見在阿Q的腦海中,他認為自己並沒有犯下什麼「了不得」的錯誤,吳媽拒絕和他睡覺,錯誤全在於吳媽,阿Q認為「伊」就是在裝「假正經」。
阿Q並不具備一個正常人的思想,或許是因為沒文化,或許是因為腦子不聰明,阿Q總是在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和王胡比誰身上的蝨子多,他總是莫名其妙的欺負小尼姑,他公然挑釁身份地位高出他許多的假洋鬼子,他甚至整天叫囂著要造反要進行革命,這些都不是那個時代一個正常人應該做的事情。
當然在趙太爺家裡,公然調戲吳媽,要求吳媽和他睡覺,同樣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智力稍微正常的人,都不可能這樣做,而吳媽則單純只是一個受害者。這個受害者可以是吳媽,也可以是鄒七嫂,甚至可以是小尼姑,畢竟阿Q只是想找一個女人,任何適齡女性都可能成為其下手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