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安徽合肥有不少家長收到「孩子」發來的QQ信息
內容都是一模一樣
「爸媽,我們學校邀請到名校資深教授到我們學校培訓,培訓英語口語、數學輔導和計算機三門課程,我很想報名,你的意見怎麼樣?」
真的?假的?
孩子竟然主動要報培訓班?
費用一交就是幾萬元?
只要利於孩子發展
促進孩子學習都支持?
NO!
這很可能是詐騙陷阱!
真實案例
10月14日16時25分,合肥市公安局反電詐中心接到市局110指揮中心推送警情:當日14時30分許,合肥市民張女士在QQ上收到騙子冒充其孩子發來的信息,謊稱需要轉帳4.3萬元繳納某培訓班的培訓費,並向張女士推薦了一個自稱是「學校教務處李主任」的QQ。
在添加了「李主任」的QQ後,對方謊稱該培訓班報名人數較多,名額有限。在「孩子」QQ信息的不停催促下,張女士向「李主任」指定的銀行帳戶轉帳4.3萬元。轉帳後,張女士和孩子通過電話聯繫,說到培訓班繳費的事情,發現被騙,於是報警。
正當反電詐中心組織警力開展緊急追查和攔截時,16時50分許,反電詐中心又接到市局110指揮中心推送一起警情:吳先生也被騙子以同樣手段騙走1.3萬元。
「我們將兩起案件進行串並,發現騙子作案手法相同、銀行帳戶相同,分析應該是同一伙人作案」,民警朱雲龍告訴記者,「我們與時間賽跑,在騙子一級帳戶止付1.3萬元,為吳先生挽回全部損失。」
而此時,張女士被騙的4.3萬元已經被騙子轉移,民警朱雲龍帶著輔警倪春林順線連夜追查,最終在騙子四級帳戶中止付17.4萬元,為受害人張女士追回全部損失。
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現在,我們一起
來深入剖析這種詐騙手段
騙子究竟是怎麼操作的?
我們又該如何預防?
作案手段剖析
1、非法購買信息,量身定製騙局。騙子從非法渠道獲取學生及其家長的信息,再冒充學生,用簡訊、QQ、微信等聯繫方式發信息給家長稱想報名參加培訓班,需要交納費用。由於信息開頭直接呼「爸」「媽」,並自報姓名,很多家長看到信息會放鬆警惕;
2、多種藉口搪塞,躲避家長核實。在發信息時,騙子一般會以學生的口吻,稱「自己的手機摔壞、進水、沒電無法接聽電話」「用的是同學手機」「正在上課」,來給家長製造一種情境,一方面消除家長在接到陌生號碼發來信息時的疑慮,另一方面避免家長打電話核實,騙局敗露。
3、雙重角色演繹,令人防不勝防。騙子知道冒充未成年的學生,直接讓學生家長轉帳上萬元,學生家長一定會小心謹慎,多方核實,所以騙子再通過冒充學校領導,對名師講座加以互相印證,打消家長疑慮。
4、假借名額有限,製造緊張氣氛。如果家長猶豫不決,騙子一般會以「名額馬上沒有」「不報名對自己影響很大」為由,製造緊張氣氛,利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愛子心切」的心理,要求馬上轉帳或者匯款,實施詐騙。
通過案例,我們不難看出
這兩名家長從頭到尾都不曾懷疑過
跟自己正在聊天的人的真實身份!
就因為騙子能準確說出自己子女的名字
再以「爸爸」「媽媽」開頭
於是,家長就先入為主
認為跟自己聊天的就是其子女!
最終上當受騙!!
其實,想要識破此類騙局並不難
比如,給孩子的班主任打個電話核實下
或者在QQ上多問「孩子」一句——
「你XX課的老師叫什麼名字?」
騙局便會不攻自破!
警方提醒廣大市民
遇到收費等和孩子相關的事宜,請廣大家長保持警惕,不要著急轉帳,應當先通過電話、視頻或見面等方式與子女或老師本人進行核實,確認無誤後再交費。
不管騙子偽裝成什麼身份,繞多少圈圈最終目的都是「轉帳、匯款」,凡是涉及到錢財問題的信息一定要提高警惕,多加核實確認,切勿輕信他人,以免財產受到損失。
一旦發現上當受騙,保存好證據並及時撥打110報警。
來源|警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