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圍繞相關產業的半導體市場正在不斷擴大。經過近20年的發展,全球半導體的銷售額從1999年的1494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4123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5.21%,相關機構預測,2020年全球半導體的銷售額有望達到4330億美元。
近年來,凡是在晶片產業上提前布局的企業,過的幾乎都很滋潤。而在整個晶片產業上俯視的巨頭們,更是賺的盆滿缽滿。
在拉高營收的同時,巨頭們都不會忘了鞏固自己的優勢,一時間,各大晶片廠商們都在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隨著英特爾股價在今年下半年出現暴跌,而英偉達得益於亮眼的業務數據,股價一路攀升,最終正式取代了英特爾成為晶片行業的龍頭老大。
近年來,英偉達明顯加快了對外收購的步伐。今年4月份,英偉達收購另一家晶片製造商Mellanox公司的交易得到了中國監管部門的批准,這筆高達69億美元的收購項目將是英偉達成立以來最大的手筆,包括中國的阿里巴巴、百度等大公司都是Mellanox的客戶。
對Mellanox公司的收購完成後,將顯著的增強英偉達在人工智慧和數據中心業務方面的能力,更好的與英特爾等對手競爭。
顯然英偉達的擴張不止於此,在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猜測後,軟銀集團終於宣布,同意將晶片設計公司ARM以至多40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英偉達公司(Nvidia)。為了達成這筆交易,英偉達需要向軟銀支付215億美元的股票和120億美元的現金,其中包括20億美元的籤約價。這筆交易將使軟銀和擁有1000億美元願景基金(Vision Fund)持有英偉達6.7%至8.1%的股份。
與此前收購Mellanox的69億美元相比,收購ARM將成為半導體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樁併購案。對於英偉達來說,這筆業務一旦完成,絕對是脫胎換骨的存在。
不過,想要完成這筆交易,英偉達面臨的困難也相當多。英偉達不僅需要面對來自歐盟、英國本土、美國等監管部門的審核和業界的壓力,能否獲得中國監管機構的批准將成為最大障礙。
目前有消息顯示,已經有中國的科技公司表示明確的反對,並遊說監管機構不要批准這筆交易。
英偉達將ARM收入囊中,對中國的晶片業來說將面臨更多的潛在危機。
來自多家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報導稱,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公司已經對監管機構表明了對英偉達收購ARM的強烈擔憂,而這些來自國內公司的立場將直接影響最後的結果。
消息人士表示,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公司近期一直在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溝通,希望監管部門能夠否決英偉達的這筆收購交易,因為這筆交易一旦完成,將對國內的晶片行業帶來潛在的危機。
如果最終決定批准該筆交易,國內的科技公司希望能夠對該交易附加強制性的條件,確保國內的科技公司能夠繼續使用ARM的技術。
雖然目前的相關合作仍然在繼續,但國內科技公司擔心交易完成後,英偉達會強迫ARM停止向中國科技公司授權相關的技術。只要英偉達的收購完成,長期處於中立態度的ARM公司將得到改變。
此前彭博社的分析師安西 · 賴(Anthea Lai)也表示,英偉達對ARM收購的完成或將意味著華為等中國公司再難以獲得ARM 的技術。而目前華為包括智能手機處理器麒麟、伺服器晶片鯤鵬,以及 AI 晶片昇騰等在內的產品都採用了ARM 架構,同時ARM 架構也是中國大多數晶片產品的基礎。
不過英偉達顯然不是這麼看,此前英偉達CEO黃仁勳表示,他有信心讓這筆交易通過中國監管部門的批准,不知道他的信心是否是因為今年早些時候中國監管部門通過了英偉達對晶片製造商Mellanox的交易。
對於ARM來說,加入英偉達也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無奈是目前的金主軟銀自身也面臨困難,需要「瘦身回血」,不得不將ARM割讓給英偉達,這筆交易也將擊碎孫正義此前在物聯網領域的美夢。
ARM此前一直是維持著中立的地位,將自己的技術設計授權給數百家公司,也正因為如此才獲得了快速發展,最終客戶遍布全球,導致目前幾乎沒有公司能夠在此領域與它競爭,對於ARM來說,保持中立的態度,才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
目前這筆交易還需要獲得長達18個月的時間批准,而在此期間,英偉達和相關的科技公司也將對各國的審批做出不同的努力,反而是身在鬥爭中心的ARM,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交易失敗回到此前的狀態,而一旦併購失敗的英偉達,或許將付出更多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