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復讀生」轉校後又遇見了「跳槽」的班主任, 這一屆男團選秀靠猜拳選C?
6月26日,2020年第一檔男團選秀節目《少年之名》正式開播。
第一期,關於「回鍋」選手的討論就佔據了熱搜,#易烊千璽 我挺討厭回鍋肉這個詞#登上熱搜第一,#張藝興 哪能出好苗子啊#登上熱搜第三。
事實上,《少年之名》確實是「回鍋肉」最多的一屆選秀。《少年之名》的84名參賽選手,集合了曾參加過《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創造營2019》《以團之名》的李希侃、胡文煊、林染等、蘇勳倫等高人氣選手,參賽選手名單也被調侃是一次「偶青創團的大團建」。
鏡像娛樂統計了《少年之名》84位選手及背後的50家經紀公司,發現其中30位選手都曾在《偶像練習生》《快樂男聲》等16檔選秀節目中露面;公司構成方面,選秀「常客」和「新手玩家」數量相當。
關於「2020年是最後一屆選秀」的言論曾刷屏一陣,但也傳出愛奇藝籌備《青春有你3》的消息。而事實上,從《少年之名》的選手及公司名單中,已經可以透視選秀節目的「終局」:選手「回鍋」、偶像經紀公司馬太效應加劇。
《少年之名》30位「回鍋」選手中,藏著不少選秀「遺珠」。
李希侃、羅傑、左葉、徐聖恩4位選手曾參加過2018年的《偶像練習生》,人氣最高的李希侃最終排在第十三名;《青春有你》的「回鍋」選手更多,包括胡文煊、林陌、段旭宇在內共10位。排名最高的林陌進入最終20強,而胡文煊在「35進20」中被淘汰後,與其他幾位21~25名的選手組成了沙漠五子D5出道,以限定男團形式活動了100天,知名度更高。
一些資歷深厚的選手,個人選秀經歷即為近幾年內娛選秀綜藝的發展脈絡。
楊梓鑫、王梓寧、左其鉑都曾參加過《快樂男聲》,後楊梓鑫、王梓寧組成了CTO男團,左其鉑則繼續參加選秀節目,2016年憑藉《星動亞洲》出道,與趙品霖、蔡徐坤等10人組成男團SWIN。組合解散後,左其鉑又參加了《下一站傳奇》,在這裡認識了前隊友蔡徐坤出道節目《偶像練習生》中的選手羅傑。
有些選手只在熱門節目裡被匆匆帶過,多少有些「時運不濟」的意味。
林染、張銘軒是《創造營2019》的選手,淘汰較早;郭震和李昊則參加過《明日之子2》,但沒有留下深刻的記憶點;同為《這!就是街舞》的參賽選手,冠軍韓宇將擔任導師,而張天賜則需要在《少年之名》重新出發。
也有些選手曾在垂類綜藝中展現不同的藝能,明確對應著男團中Vocal、Rapper、舞擔、綜藝擔當等定位。
洪偉豪參加了《中國新說唱》;黃恩昱參加了《這!就是對唱》;蕭易恩曾參加了《街舞風暴》;千喆參加過《我要打籃球》 和《演技派》;張銘軒參加了《最強大腦》;陳瑞澤則參加過《直通春晚2019》。
另一些選手,親歷了優酷男團選秀節目的代際更迭,是當之無愧的「兩季元老」。
蘇勳倫、陽兵卓在《少年之名》第一季節目《以團之名》中以冠軍隊「新風暴」成員的身份出道,時隔一年,兩人脫離解散邊緣的新風暴,重回《少年之名》的舞臺。除此之外,穆星遠也是《以團之名》的初代選手。
《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的優秀「師資」聚首、16檔不同類型選秀節目選手扎堆「回鍋」,《少年之名》重新定義了「選秀」。
不是素人選秀,而是「秀粉」之戰。
對於觀眾而言,「回鍋」選手辨識度更高,同時也是話題中心,給素人造成了更大的競爭壓力;同時,在採取民選制度的《少年之名》中,自帶粉絲的選手佔據先天優勢。在@少年之名2020官微公布選手的轉發評論區,李希侃的評論以3.7萬的超高點讚數排在第一位,「胡文煊蘿蔔大隊」是唯一上熱轉的粉絲個站,轉發量比大部分參賽選手更多。尤其是「偶青創」系選手,「秀粉」經歷了多檔選秀節目,對打投機制也頗為了解。
2020年初傳出的一份「招商PPT」顯示,《少年之名》合作公司除了樂華、覺醒東方等選秀節目「常客」,還有《創造營2019》第二名何洛洛所在的原際畫、TFBoys所在的時代峰峻,以及前大股東為王思聰的香蕉娛樂。
據統計,《少年之名》選手背後的經紀公司超過40家。其中,以樂華娛樂、覺醒東方、亞歌文化、黑金計劃、匠星娛樂為代表的偶像經紀公司已向多檔選秀節目輸送練習生,並且多位旗下藝人順利出道。
而最早入局選秀造星的「老牌玩家」們這次也大多有備而來。樂華旗下的胡文煊、蘇勳倫都是大熱的「回鍋」選手,匠星娛樂的林陌也是實力、人氣兼具的出道位有力競爭者。
大公司的高人氣選手幾乎已鎖定幾個出道席位,因而,對於新銳經紀公司、跨界影視公司來說,《少年之名》是一場突圍賽。
創造力娛樂、新華貝易都是第一次露面選秀節目的公司,前者由羅志祥和經紀人共同開設,後者的大股東是周筆暢的個人經紀公司北京貝易文化。
以麥銳娛樂、英模文化為代表的早期「玩家」也選擇了回歸。麥銳娛樂旗下藝人在《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兩檔節目中的表現為公司偶像廠牌打開知名度,李希侃進入決賽,紫寧成功出道。但在《青春有你》第一季結束後,麥銳娛樂曾陷入「倒閉」風波,與旗下多位藝人解約,被傳出現資金鍊問題。英模文化也在2018年派出王菊等藝人參加《創造101》,雖然最終未出道,但王菊的話題度和人氣不亞於出道選手。但節目結束後王菊也與選擇英模文化解約。
值得關注的是,新入局、有韓系「血統」的玩家都選擇同時培養男團、女團,參加選秀節目。
木加互娛、好好榜樣、辰星娛樂、嘉行新悅、天加一六家公司都是新近入局偶像經濟的選手,積極派出旗下藝人參加《青春有你2》《少年之名》,構成了2020年選秀節目的主力軍。
其中,賴冠霖所在的好好榜樣代理了在韓中國偶像的內地經紀約,古天樂持股的天加一、嘉行傳媒全資子公司嘉行新悅旗下偶像藝人都曾在韓國受訓,採取韓系培養模式的公司普遍選擇了男團、女團運營並行,因為在韓國較為完善的偶像生態中,男團和女團的商業價值相當。但從內娛現狀來看,偶像男團粉絲的氪金能力明顯大於女團粉,因而大多數運營男團的公司暫時無意拓展女團業務。
2018年,《偶像練習生》《創造101》開啟了國內選秀造星的新紀元。在中韓不同的國情及偶像市場生態下,國內選秀借鑑了韓國「Produce」系列的賽制和模式,但初衷與走向都截然不同。
韓國「Produce」選秀的初衷,是在被SM、JYP、YG三大壟斷的偶像市場中,挖掘中小娛樂公司的潛力偶像,讓國民參與偶像團體的組合製作過程,打破偶像組合數量多但風格類型單一、粉絲流失快速的局面。
而「Produce」系列最終也洗牌了韓國偶像經紀公司的格局。STARSHIP Entertainment、Wolliom Entertainment都因為藝人在節目中的表現而名聲大振,李大輝所在的Brand New Music、金請夏所在的M&H Entertainment也是典型的因為藝人成功出道而在熱鬧的韓娛打開知名度的小公司代表。
復盤國內2018年至今的三屆選秀潮,反而是大公司鎮場。
以樂華、黑金為代表處在第一、第二梯隊的偶像經紀公司,籌備已久,在國內選秀興起之初就瞄準機會強勢入局,自身偶像廠牌的國民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甚至培養了一批「公司粉」,持續關注並支持公司的偶像預備役,提前「預定」了出道位。
例如,匠星娛樂旗下女團成員上官喜愛、安崎在《青春有你2》大放異彩,而林陌、展羽、靳凡、圳南即將登上《少年之名》的舞臺,藝人儲備豐富的匠星娛樂具備一定的上升潛質。
相較之下,小型偶像經紀公司仍然難以出頭,即便有高熱度選手,也會在後續運營中遇到種種問題,如因《偶像練習生》崛起的坤音娛樂,目前旗下組合ONER因成員退出造成粉絲內部震蕩。長此以往,偶像經紀公司的「馬太效應」將持續加劇。
在尚不完善的偶像生態內,頭部偶像經紀公司進一步確定地位,逐漸形成壟斷趨勢,而男團女團選秀節目也最終成了打歌舞臺。
大批選手的「回鍋」再「回鍋」,與首次曝光的素人相比認知度更高,已形成固定粉絲群體,忠實粉絲群體在投票環節也勢必會顯示出更強的凝聚力。對於「老粉」而言,《少年之名》的意義也在於展現了更多的舞臺表演。從這一層面來說,選秀和打歌的界限也模糊了。
2018年,選秀潮起,洶湧澎湃。2020年,站在岸邊,已然望見波濤的盡頭。
萬花湧起,萬花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