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幾年前寫了4篇文章,講述功率放大器的設計,面向工程應用,理論聯繫實際,通過大量詳實具體的電路實驗,通俗易懂地介紹音頻功率放大器的設計理念與製作細節,並以大量的電路資料向讀者展現功率放大電路「從小到大,由簡至繁」的演化過程,充滿了關於音頻功放設計的真知灼見——這是序言。
許多電子愛好者對音頻功率放大器(簡稱功放)頗感興趣,但無論從專業書刊上抑或是網絡上獲取的功放電路,雖然都能自成一體,自圓其說,但它們畢竟是一個個孤立的電路,這些電路是由何種電路演化變換而來,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別與聯繫……我想許多讀者未必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
還有一部分讀者說,從《模擬電子技術》教材中學了諸如「共發射極放大器」、「共集電極放大器」和「共基極放大器」。但是他們總是抱怨說「很少在功放電路中見到這3種電路」或「從未見到」!難道說,從教材上學習過的3種基本放大電路都是「紙上談兵」、脫離實際的東西?
非也!這3種基本電路都隱藏在各式各樣的功放電路中,只是它們增加或減少了元件、變換了結構,以讀者不熟悉、不常見的結構存在。因此,大家都錯誤地認為這些電路是自己從未學過的新東西,造成讀(電路)圖困難。當看到別人就某一電路進行工作原理分析時,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他們總是能講出道理」,而自己卻無從反駁、沒有異議的現象。更有甚者,若要自己設計一個音頻功率放大器時(可能設計其他電路也會),往往總是一籌莫展,無從下手……這些問題,也曾經是困擾筆者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大概是八、九年前吧,筆者開始音響技術的教學工作,當時所用的教材涉及的內容非常寬泛,但也大都是泛泛而談,流於理論的分析與描述,既沒有波形圖,也沒有實物圖,更無具體的理論計算數據,整個書通覽下來給人的感覺就是音響知識的大集合、大匯總。當你試著依照一張電路原理圖製作功放時,突然發現這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造成如此窘境的原因是:一、因為原理圖老舊或錯誤;二、幾乎所有原理圖中都沒有給出二極體和電晶體的具體型號,甚至於連電阻、電容的參數也沒有完全標註。「脫離現實,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是我對那些音響書籍的整體印象。但課程已開,書還得講。於是乎,我一邊教書一邊查找資料,從《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童詩白 華成英主編)中「功率放大器」一節內容獲得啟示,照著網絡文章「用分立元件設計製作功率放大器教程」中第一個電路(見序圖1)製作一塊功放板,用分立元件焊接在萬用板上,如序圖2所示。
序圖2 功率放大器基本電路板
該電路在小音量時聽感尚可,一旦加大輸入信號,劣質音質立即表現出來。用數字示波器測試工作波形,在輸入信號較小時(見序圖3a)輸出的信號已經變形,類似三角波;加大輸入信號(見序圖3b),輸出的信號變形更甚,這表明放大輸出的信號有嚴重失真。
後來,又依照那篇文章的第二個電路(見序圖4)製作第二個功放,用分立元件焊接在萬用板上,如序圖5所示。
該電路被稱為單管輸入級音頻功率放大器,從左至右可分為三級:VT0構成第一級也稱前置級,VT1構成第二級,也稱電壓放大級或激勵級,第三級是複合管輸出級(VT2與VT4組合為上臂,等效為NPN;VT3與VT5組合為下臂,等效為PNP),稱電流放大級或功率放大級。R6是反饋電阻,R7是取樣電阻,電壓放大倍數為21倍(=1+R6/R7)。R8和C6構成自舉電路,輸出信號通過電容C6耦合到輸出級上臂驅動管的基極。
當輸入信號為振幅800mV&1kHz正弦波時,輸出電壓振幅為16.8V,則電壓增益為21倍,等於本電路的理論值(1+R6/R7=21),如序圖6a所示。當輸入信號為振幅800mV&10kHz正弦波時,輸出電壓振幅為17.8V,增益約等於22.3倍,略大於理論值,如序圖6b所示。兩個頻點的輸入與輸出信號同相,波形良好,既沒有變形,也沒有交越失真,說明序圖4所示電路性能比序圖1所示電路要優良得多。實際聽音效果也印證了這一點。
最初我對這個電路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一直停留在「自舉電路的本質是引入部分正反饋」這種非常籠統的層面。直到後來在同事的啟發與幫助下,在對工作波形深入分析,經過一系列推理演算之後,我終於弄明白它的工作原理……
此後幾年,我一邊從是音響技術的教學工作,一邊繼續製作一系列的功放電路板(都保存著),從電路結構的演化歷程入手,分析這些電路的基本構成與內在聯繫,探究各式各樣音頻功放的工作原理。2015年夏,筆者開始對這些學習和思考的素材進行規範和系統地整理。2016年冬,書稿寫作完成,定名為《音頻功率放大器設計》,已於2017年初由電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
回想起當年自己初學電子技術時的情景,那時讀過的書大部分都是使用等效電路、交直流負載線以及對理論公式進行說明。自己想進行設計時,苦於對電子電路本質上似懂非懂而無法進行。加之當時動手機會少,資源有限(大學期間筆者只在一塊現成的PCB上組裝過一臺收音機),只能隨著數學式子,僅用頭腦來學,不能真正地掌握。對別人設計的電路只能「望圖興嘆」和由衷的驚訝,別的事兒還真的幹不了。
在此,真誠感謝現已移民香港的張萍同學,是她從香港那裡給我下載了Audio Power Amplifier Design Handbook和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全套英文資料,對我寫就本書幫助很大,特別是「差動放大器的輸入輸出特性是雙曲正切函數」關係的論述給我很大啟發。《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童詩白 華成英主編)和Audio Power Amplifier Design Handbook(Fourth Edition)兩本書中僅給出結論,讓我困惑已久,無法釋懷。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這本書給出了差動放大器的傳遞函數及對應曲線,讓我明白差動放大器在電流對稱、輸入信號過零附件的線性度,遠比單管輸入的指數函數特性好得多——而這個特性對減小放大器的非線性失真至關重要。
筆者慶幸身處經濟發達的珠三角腹地,這裡電子信息產業鏈長,相關資源配套齊全。在筆者居住的中山市擁有數量眾多的電子元器件商店,當需要某種電子元器件時,上街十幾分鐘就可以買回來裝機測試;當需要做PCB時,在嘉立創(深圳)科技發展公司註冊一個帳戶,把資料發給他們,5天之後就能拿到PCB;當需要大的器件時,比如變壓器,可以在附近廠家(中山市小欖鎮聖元變壓器公司)訂做;當需要製作機箱時,周圍有許多五金店可以承接,簡單一點,用有機玻璃組裝,既透明、又美觀,這裡的許多小門店都有數控工具機,現場給出尺寸,半個小時就能加工出來……所有這些為筆者進行功放研究、設計與製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筆者殷切希望,在通讀了這些文章之後,你能對音頻功放建立一個完整的印象,筆者的目的就已經達到70%了,很感欣慰了。至於部分讀者能根據這些文章自行設計功放電路,那你的技術能力就已經達到相當水平了。
文中提到的《音頻功率放大器設計》一書的封皮是這個。
2020.3.24 於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