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聊汽車品牌#
內容概述:
藍鯨動力與江陵製造模塊化技術平臺-NE特點BLUSCORE-藍鯨動力(下文簡稱BC)是長安汽車的技術亮點,但是哪些發動機屬於藍鯨系列,未來的藍鯨動力會以怎樣的模式打造哪些車型,這些問題也許困擾了很多關注長安汽車的愛好者,來找一找答案吧。
01第一階段
理論上長安汽車的BC-2.0T GDI是藍鯨發動機的起始,這臺機器耗時六年打造,一度入選【十佳中國芯】;在此之前的發動機屬於藍鯨戰略早期規劃的產物,比如CS75裝備的「JL476ZQCD-1.5T」,這臺多點電噴發動機實際由東安汽發研製,技術還有三菱發動機的影子,這臺機器還不屬於目前的藍鯨系列。
後期推出JL476ZQCA改款機型用於逸動系列和改款CS75,然而仍舊不算藍鯨發動機,那麼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才確定「藍動力」計劃的呢?
【2018年】前後長安汽車陸續推出了JL476ZQCE/F兩個八本,以缸內直噴技術正是開始藍鯨戰略,這臺機器的動力儲備達到了以下標準。
最大功率131kw最大扭矩265N·m(1450~4500rpm)隨著這臺機器的推出長安才正式進入技術領域的第一陣營,只是ZQCF版本的發動機還是出現了問題;也就是影響相當大的「機油增多」問題,波及的CS75涉及六位數的車輛。所以藍鯨戰略的第一步並沒有走穩,那麼關注點就應當放在2.0TGDI發動機上了。
直噴技術-2.0TGDI發動機的質量表現始終比較穩定,只是性能表現也有些平庸;比如CS85/95兩車的試裝車測試成績都比較理想,但量產車的加速成績實測都要差一些。究其原因應當是調校的保守,其次則是匹配的愛信6-8AT變速箱的傳動效率過低。
而且這臺機器有普遍性的換擋頓挫問題,不論豐田、大眾、標緻還是沃爾沃使用都不例外,面對「公版TCU」想要保證穩定只能降低性能;結果則是這臺171kw/360N·m(1600~3600rpm)的發動機,讓CS85COUPE也只能以9秒左右的極限破百,那麼長安藍鯨發動機應當如何規劃升級呢?
02第二階段
在吸取了JLZQCF的教訓之後,長安汽車對於主力的小排量發動機更加保守;痛定思痛打造出了「BC-NE平臺」,至此藍鯨發動機基本定義為中小排量,目前量產機型只有JL473ZQ3/5等——為什麼要在發動機序列之前加上JL?
知識點:JL是江陵發動機廠的首字母縮寫。長安汽車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50餘年前,由李鴻章建立的上海洋炮局,製造的軍工產品;後期多次更名並經歷民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最終定名長安機器製造廠,而10號工廠則為江鈴機器廠。
直到90年代左右長安合併江陵,但保留了江鈴發動機廠的命名,所以長安的發動機都是江陵製造,但技術研發仍舊由長安東安主導。早期的東安三菱依靠的是外企的技術,出現問題幾乎是無法避免的結果,而在進入正向研發階段後,NE-藍鯨系列發動機真正達到高水平了。
參考機型1:NE-1.4T發動機,動力儲備高達116kw/260N·m(1400~4000rpm);這臺機器最先用於逸動,實際性能表現與質量表現,與計算得出的馬力質量比是基本匹配的,只是試裝車的成績比較誇張,這不是個聰明的做法。
至於備受關注的機油問題也已經解決,以350bar的高壓直噴仍舊保證了機油不會增多;所以這臺機器可以給出好評,不過能夠裝備這臺機器的車輛最低標準只會是逸動了。因為直噴技術的製造成本,以及雙渦管增壓器、缸蓋集成排氣歧管等硬體系統的成本都很高,即使是自主品牌也難以為≤8萬區間內的車輛裝備。
參考機型2:NE-1.5T(ZQ3/5),動力儲備達到了132kw/300N·m(1250~3500rpm);在同排量發動機中,這臺機器的增壓器的效率是最高的,同時扭矩也是最大的。實際性能體驗參考銳程CC也算理想,9秒左右的破百成績,對於小排量中型轎車而言可以接受。
這臺機器的起點會是10萬級別的銳程和CS35PLUS,預計CS75PLUS也會停用476ZQCF,換裝「NE15&7DCT」的組合。變速箱從AT轉型為溼式雙離合,實際對於愛信機型而言是升級而不是降級。
問題:NE平臺打造的是中小排量發動機,2.0T機型的水平不夠理想,那麼未來長安的B/C級汽車應當用什麼動力系統呢?
這點應該是不用擔心的,≤1.5T-中型以上的車輛,往往只有些二三線車企(涵蓋合資豪華品牌)才會打造;藍鯨平臺的發動機兼容1.0-1.8L,而且具備與輕混系統、油電混合、增程插電,以及並聯式插電系統兼容的能力。也就是說未來五年很有可能推出「小排量·大馬力」的混動汽車,只要有動力儲備充足的電驅系統,內燃機本就無需有多大的排量。
這就是藍鯨發動機的特點,真正開始轉型「藍動力」其實才兩年;不過NE平臺作為國內首個具備OEM的動力模塊化平臺,技術水平還是足夠高的。未來的問題是關注長安何時開始轉型混動新能源,CS75PHEV的模式有挖掘的價值,只要找準合理的價格定位,相信長安混動的前驅、後驅或四驅轎車與SUV也很值得期待。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