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去碳化」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提升大氣質量的全球共識,能源轉型引起各國政府的普遍關注,油氣行業作為重要的工業部門,石油公司正面臨巨大的「去碳」和「減碳」壓力,都在積極謀劃能源轉型。 以英國石油(BP)為例,該公司最近公布了減少勘探費用來推動減排的計劃。在低油價周期內,BP的勘探費用減少了66%,這意味著該公司勘探費用將比以前更低,同時把逐步減少石油和天然氣納入未來規劃。BP還表示,假若未來油價還存在上升周期,將不會再次增加勘探費用,而是依靠現有效率和自律舉措保持生產。BP實際上是國際石油公司加快能源轉型的一個縮影,殼牌、道達爾、埃克森美孚等國際石油公司都在動態優化石油上遊業務布局,積極布局低碳業務,投資新能源和儲能領域,加強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快能源轉型。在全球能源低碳化發展趨勢下,國內石油公司也同樣面臨著能源轉型這一重大課題。 石油公司能源轉型的背景 全球氣候變暖要求石油公司向低碳化、無碳化甚至負碳化發展。化石能源產生的溫室氣體是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美國氣候責任研究所最新數據分析,近50年,全球20家化石能源企業貢獻了全球35%的碳排量。2019年,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曾高達415.26ppm,為工業革命以來的最高值。氣候變暖對地球造成了深遠影響,包括近年來出現的極端熱浪和極地冰川消融現象。石油公司面臨巨大的環保壓力。 建立全球有約束力的碳減排機制達成廣泛共識,石油公司傳統經營方式所支付的成本將大幅增加。《巴黎協定》提出到本世紀末控制全球升溫2攝氏度以內。為實現溫控目標,澳大利亞、南非和絕大部分西歐國家開始執行碳稅、碳排放交易機制。全球金融市場數據及基礎設施提供商近日發布報告,全球碳市場的總價值在2019年增長了34%,達到了2145億美元。我國自2011年以來,在7個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隨著碳排放交易機制的完善和推廣,將對油氣經營造成成本硬約束。 油價的低迷態勢推動石油公司加快能源轉型。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由100美元/桶以上跌至30~70美元/桶區間。主要原因是美國頁巖油的大幅增產,導致全球石油供需寬鬆。加上石油消費峰值的逐步臨近,預計油價中低位運行將常態化。在石油業務不景氣的情況下,石油公司積極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低碳資產正契合了當下的選擇方向。 國內石油公司能源轉型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是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決定了在較長時間內無法實現油氣被新能源跨越式替代。據第68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數據,世界已處於油氣為主的時代,2018年石油和天然氣分別佔全球能源消費的34%和24%,新能源佔15%,煤炭佔27%;我國仍處於煤炭為主的時代,石油和天然氣分別佔全國能源消費的20%和7%,新能源佔15%,煤炭佔58%。國外煤炭佔比低,由主體油氣向新能源轉型潛力大;我國煤炭為主體,而油氣佔比低,且屬稀缺性資源。能源消費結構的特點及差異性決定了國內油氣在能源轉型中仍將是主要發展方向。 二是新能源存在行業壁壘且部分產業收益低,導致石油公司能源轉型難度大。我國石油公司以經營油氣為主,商業模式成熟,項目內部收益率一般需在10%以上。對於新能源領域,技術儲備和商業模式尚未做好準備。從產業轉型潛力看,水能和核能屬壟斷性行業,市場較封閉且存在技術壁壘。風能和太陽能等長期由民企主導,市場競爭激烈,短期收益率低,仍屬政策主導型產業。行業壁壘和盈利模式決定了石油企業向新能源轉型存在較大阻力。 國內石油公司能源轉型的幾點建議 以實現國內石油2億噸穩產為目標,大力提升石油生產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2019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數據,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2019年突破70%,而石油需求量仍將增長,2030年預計達到6.5億~7億噸。這決定了在能源轉型中,既要實現碳減排,又要確保石油供給。2億噸是我國石油安全的「壓艙石」,但存在維持穩產成本高,效益建產難度大。我國每年新增探明儲量中,難動用資源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在低油價下實現效益建產面臨巨大挑戰,需要通過依靠技術與管理為核心的生產效率提升,實現規模和效益統一。另外,加強產量結構優化,限制油砂等高碳資源動用,加快海上和頁巖油開發,加大老油田提高採收率工作。通過提升生產效率帶動碳排放強度下降,同時降低桶油成本。 發展天然氣作為低碳化能源轉型的實施重點,加大深層、深海及非常規氣勘探開發,實現快速增產。我國天然氣常規資源探明率僅為13%左右,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氣更是處於勘探開發早期,資源潛力大。目前深層面臨成藏機制、地震預測及井筒技術等制約,深水面臨主權爭議及開發技術不成熟等制約,要加強「兩深」氣藏理論與技術攻關,藉助我國外交力量,啟動海上實質性勘探開發,促進深層、深水儲產量快速增長。頁巖氣、煤層氣面臨工程技術、經濟效益和安全環保等制約,要強化資源規模和開發條件論證,通過多層次技術攻關,建立與中國地質特點相適應的非常規氣開發配套技術,推動非常規氣規模效益上產。此外,要加強天然氣水合物的評價與技術儲備,到2030年將天然氣產量佔比由目前的42%提高至50%以上。 提升對全球油氣資源掌控與利用,通過碳排放空間轉移實現減排目的。據第68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數據,2018年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可採儲量中東與美洲佔82%,中國僅佔1.5%,全球天然氣剩餘探明可採儲量中東與東歐及前蘇聯佔70%,中國僅佔3%。從油氣消費看,中國佔全球14%和7%。2018年中國油氣進口量均居全球第一。油氣供需空間上的不均衡,決定了必須要深化國際合作,擴大在開放條件下的全球油氣供給;要抓住本輪國際石油公司能源轉型出售資產的時機,關注與自身具有較大協同效應的資產,優化海外資產結構;要建立多元穩定的國際石油貿易網絡,除中東、非洲外,擴大俄羅斯和南北美的貿易規模,實現油氣進口來源、品種和通道的多元化;要推進油氣人民幣結算,提升油氣貿易進口定價權和話語權。 積極探索新能源產業布局,選擇優勢領域開展低碳能源轉型。選擇進入的新能源領域既要有規模效應,又要能與現有業務緊密結合。氫能、充電儲能和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是比較現實及優勢的領域。氫能屬於零碳排放能源,石油企業在天然氣制氫、氫儲運以及終端加氫站等方面優勢明顯,還可考慮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煤制氫和電解水制氫。新能源汽車發展快速,儲能技術、充電基礎設施前景廣闊,可借鑑國際石油公司做法,收購充電公司發展儲能技術,利用完善的加油站發展充電配套設施。CCUS是既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同時產生負排放的技術,主要難點是碳捕獲成本高。建議在國家層面推動煤油合作,將煤電廠產生的二氧化碳引入老油田提高採收率,達到減排和增油目的。此外,在生物質能、海上風能及地熱領域,按照地域特點,有選擇性地進行介入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