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證監局發布公告稱,核准批覆廣州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變更公司章程的重要條款,公司註冊名稱變更為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
本次章程重要條款變更的內容:
首先,標題變更為: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其次,第三條變更為:第三條公司註冊名稱: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CITIC Securities South China Company Limited。最後,第一百一十條變更為:第一百一十條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和《公司法》的規定,經上級黨組織批准,公司設立黨組織,在公司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公司應當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這標誌著廣州證券正式全面併入中信證券系統。
隨著章程的最終確定,廣證更名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從此廣州證券四字招牌將慢慢淡出視野。
併購大案落定,證券市場正走向集中化
過去一年,中信證券累計披露與上述收購交易相關的文件逾70份,在2018年12月25日和2019年10月30日先後兩次停牌。
回溯收購案歷程,中信證券早在2018年12月24日就已發布公告稱,擬發行股份收購廣州證券100%股權,並將其重組為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根據10月23日晚間中信證券發布的最新修訂的收購方案,中信證券擬向越秀金控及其全資子公司金控有限發行股份購買剝離廣州期貨99.03%股份和金鷹基金24.01%股權後的廣州證券100%股權,作價134.6億元。
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此前表示,此次中信證券併購廣州證券成功,代表著國內證券市場正逐步走向集中化,於中信證券而言也會進一步壯大公司實力,推動其內生增長速度。
廣證更名華南公司,劍指華南地區財富管理「蛋糕」
在中信證券併購廣州證券事宜穩步推進的過程中,中信證券對收購標的企業未來發展如何定位,以及怎樣處理兩方業務同質化的問題,也成為監管和市場關注的焦點。
中信證券最新版收購方案中顯示,在本次交易完成後,廣州證券將定位為上市公司在華南地區從事財富管理業務的專業子公司,現有自營、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業務全部併入中信證券對應的業務條線。
同時業務整合完成後,廣州證券的經營業務範圍將只保留廣東省(不含深圳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雲南省和貴州省內的經紀業務及與經紀業務高度協同的部分業務。上述地區的經紀業務將從中信證券母公司經營業務範圍內剔除後併入華南公司。
同時,中信證券將儘快調整廣州證券(更名為「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南公司」)作為全資子公司的業務定位和業務範圍,解決可能存在的潛在利益衝突或同業競爭。
值的一提的是,中信證券特別表示此次整合廣州證券的基本原則為組織和人員全部接收,業務和網點全面整合,信息技術系統全部合併。整合完成後,廣州證券的經營業務範圍將只保留廣東省(深圳除外)、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雲南省和貴州省內的經紀業務及與經紀業務高度協同的部分業務。
2019年以來廣州證券也陸續裁撤旗下分公司和營業部。需要指出的是,華南地區一直是中信證券力求突破並深入發展的重點區域,而廣州證券在此頗具優勢。
從兩者華南地區業務布局上看,廣州證券在華南地區共有營業網點38家,其中分公司共6家;中信證券在華南地區共有營業網點21家,其中分公司共4家。
值得關注的是,最近兩年,廣州證券在華南地區證券經紀業務收入高於中信證券,本次交易完成後,中信證券在華南地區的經紀業務收入增幅有望超過100%,在華南地區股票、基金交易量上增幅也有望超過100%,無疑顯著提升了中信證券在華南地區的市場佔有率。
打造航母級頭部券商,券業資源整合成趨勢
對於廣州證券的整合,中信證券似乎有充足準備。
有業內人士表示,年內併購案接連發生,也拉開了券商業發展新階段併購整合潮的序幕。透過現象看本質,滬上一位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當下是券商業併購整合的一個較好時機。
主要有四個方面原因:一是中國券商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強者恆強的階段,併購一定是未來長時間內中國券商業所面臨的趨勢和潮流;二是當前中國的很多券商都面臨盈利困難、資產質量惡化的情況,股東主動出售股權的意願比前幾年大,相對來說,收購券商控股權更容易談成和實現;三是不同的公司在不同領域有各自的優勢,通過併購,可以更好地凸顯整體優勢,有利於券商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四是當前是資產價格的低谷,收購券商的溢價相對來說比較低,當前情況下收購更為合理划算。
對此,楊德龍告訴記者,「打造航母級頭部券商」是目前證監會既定的策略,「摩根大通已經拿到牌照,更多外資券商將進入中國市場,必然會加大行業競爭。無論是併購重組,還是大股東注入資本金,都是在做大做強國內的頭部券商。」
併購大潮風起雲湧,做強才是根本
自2004年以來,中信證券一路走過併購之路。
2004年,中信證券收購青島市財政局及其他萬通證券股東持有的股權,成功併購萬通證券;萬通證券在被中信證券收購後,改名為中信萬通證券,現持有98%左右的股權。收購後,進行對公司架構進行重新劃分,中信萬通在山東省外的上海、北京、深圳三家營業部劃歸中信證券,中信證券在魯的營業部劃歸中信萬通。
2005年,中信證券和中信建銀分別以出資16.2億元和10.8億元,將華夏證券重組為中信建投;
此後數年內,先後受讓浙江省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等九家公司、海南養生堂所持有的金通證券94.35%、5.65%股權;金通證券改名為中信證券(浙江)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信證券(浙江)」)。
2012年,成功收購裡昂證券。而裡昂證券被中信證券併購後,則改名為中信裡昂證券有限公司。
記者梳理Choice數據發現,中信證券以全年超過120億元淨利潤繼續佔據老大寶座。
以上述實力,中信證券推進收購目前來看可稱順利,但緊隨其後的整合能否如願,仍是未知數。
我國證券業發展的歷程中,券商併購已有不少案例。
2014年,國泰君安(601211.SH)收購收購上海證券51%股權、方正證券(601901.SH)併購民族證券100%,先後獲證監會批覆核准,交易對價分別為35.71億元、132億元。
2015年,申銀萬國證券以2.049:1的換股比例完成收購宏源證券,合併後的申萬宏源(000166.SH)在當年1月26日在深交所上市,前後歷經1年2個月;
2016年11月,中金公司宣布以167億元收購中投證券,證監會在四個月後予以核准,2017年4月中投證券成為中金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自2004年開始,中信證券也先後成功併購過萬通證券、華夏證券、金通證券、裡昂證券。採用「逆周期收購,順周期融資」的資本補充模式,擴大境內業務規模,並開啟海外業務布局。
目前頭部券商市場份額增長乏力,中型券商進攻態勢勇猛。券商機構通過併購重組來快速做大規模是一個途徑,不過也需要注意做大只是第一步,做強才是根本,大而不強反倒增加了一些系統風險,要注意整合後消化不良的問題。
(文章來源:資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