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是假的?醫生是假的?血檢報告也是假的?據上觀新聞報導,日前,愛康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黎剛透露,「有些同行用護士假冒醫生檢查B超」,也有一些同行「抽了血,做都不做,把血倒掉,直接出結果」……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相比於真真假假的「網友曝」,身為知名體檢機構的老總,張黎剛自曝行業內醜聞,無疑更有發言權,所揭內幕的可信度無疑也較高。其實,假如不「裝外賓」的話,體檢亂象早就大行其道,已是不爭事實。比如,此前美年大健康一名前員工爆料,廣州美年富海門診部有限公司多名無證人員冒用醫師名字在體檢報告上簽字,甚至「患重疾走了」的醫師名字亦被冒用。再比如,某患者經甲狀腺全切術後,體檢報告依然顯示甲狀腺未見異常……案例無需再續,殘酷事實佐證一點,國內一些體檢機構缺乏基本操守,連一些醫院的體檢也是走過場。
古人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體檢,防患於未然,就是防未病,而檢出了患病前兆,患者便能迅速應對,早加治理。但是,那些假體檢能檢出什麼?一定程度上說,體檢是良心活,也是人命關天的事。如果患者的身體本已有了不良徵候,體檢機構收了錢卻沒體檢出,勢必延誤患者病情。救命如救火,病情延誤,不堪收拾,誰來負責?誰又負得起責?
當前,公眾的健康素養越來越高,越來越講究身心健康,對體檢的訴求也越來越多元。專業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體檢市場容量已經超過1200億元,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500億元。在這個千億元的利益蛋糕中,資本紛紛湧進,成就了一家家抱負宏大的體檢機構。問題是,這些體檢機構在「搶佔」市場的同時,有沒有遵循行業規範?有沒有把患者權益放在首位?有沒有敬畏法律法規?更有一些醫療單位,沒問題卻檢出問題,然後對患者進行恫嚇式治療,不也是假體檢?
早就該給體檢機構體檢了!體檢業關乎患者權益,關乎公眾健康,關乎健康中國建設,正因如此,不可放任體檢機構魚龍混雜。對劣質體檢機構寬容,就是對公眾健康不負責任。給體檢機構體檢,首先梳理這個行業究竟有哪些亂象,並挖掘亂象形成原因。體檢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發揮「兩隻手」的作用,通過市場洗牌,讓無良機構喪失發展前景,通過行政之手依法處理不守法的機構。
還應該看到,該出手的不只是醫療衛生監管部門,工商等部門也有責任介入。有個案例是,某網站宣稱「美年大健康是健康產業第一品牌」,結果被工商立案調查。工商介入,合理合情,合法合規。同時,一些體檢機構屢屢犯事,其資質是否還應保留?再比如,一些體檢機構欺騙患者,甚至影響了患者及時就診,造成巨大的健康隱患,司法機關是不是該依法處理?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如果體檢機構確實違法乃至犯罪了,司法機關就不能沉默,當以嚴格執法呵護公眾健康。就目前而言,監管部門別袖手旁觀。某種意義上說,張黎剛的發言就是舉報信,監管部門完全可以順藤摸瓜,查它個底朝天,然後該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