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地方卷,普遍延續了與現實關聯的特點,普遍關照了人的個體與時代的關係,更注重考查學生們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出意料,高考語文考試一結束,各地的作文題迅疾登上熱搜榜頭條,各路大咖小蝦吐露自己的才華,對高考作文題進行一番解讀,而邀你寫同題高考作文也成為一些媒體的固定動作。高考作文對於考生也許只是一道考題,而對於社會公眾而言卻是一次思考契機,激起一陣輿論的狂歡也順理成章。
2020年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試題以材料作文為主,命題把握時代脈搏,緊貼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應用寫作能力考查,引導當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奮鬥精神。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總體而言,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地方卷,普遍延續了與現實關聯的特點,普遍關照了人的個體與時代的關係,更注重考查學生們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時代的每一絲陽光,照在生命個體身上,就是一片燦爛。無論達官貴人也好,凡夫俗子也罷,每一個人都是宏大時代裡的一份子,都是光陰歲月中的匆匆過客。2020年春天的新冠肺炎疫情,誰又能置身事外?
正是如此,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選取中國抗疫行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和特定的視角提出寫作任務,從「遠和近」的角度去分析戰「疫」中國人的擔當意識和價值選擇,從而顯示出我們的制度優勢。生命至上,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病毒沒有國界,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在全國Ⅱ卷作文題「攜手世界,共創未來」話題中,也是將學生帶入全球抗疫的進程之中,引導學生從相互支持、團結合作入手,以青年在危機情境下的責任與擔當,喚醒更多民眾「劇中人」意識,用行動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
北京卷作文「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和天津作文題「中國面孔」也大有深意,尤其側重生命個體與國家、民族的關係。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每一個青年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要與國家、社會進行多種多樣的聯繫。魯迅先生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一》中說:「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每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微弱,但匯聚在一起也成排山倒海之勢。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徵途上,每一個學生都需要思考「小我」與「大我」的辯證關係,思考個人在集體、社會、國家、世界發展中的責任和使命。
全國Ⅰ卷作文題「歷史人物評說」,材料有齊桓公、管仲、鮑叔君臣合作、共成霸業的歷史性陳述。客觀分析,這三個歷史人物對於高中學生來說都是非常熟悉不過的,試卷上的故事也是在歷史上非常「突出」的。要求學生從中選擇一個感觸最深的來寫,話題也非常開放,也許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思辨能力,能從品評歷史人物中得到人生的智慧和力量,更能從歷史故事的解讀中更加堅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對傳統歷史文化的深刻認同。
一篇文章中有這樣的句子:「高考作文無論是又紅又專得正能量爆棚也好,亦或者堅守文字與思想之美的小清新也罷,其實它都指向思維本身,在高考作文中讀懂國家與社會的變化,在高考作文中堅守價值與信仰的方向,從而成就為一個理性的人,一個懂得欣賞母語之美的人,一個心胸豁達眼界高遠的人……」
和時代同行,高考作文承載了無數個體的記憶,更是時代的觀瞻平臺!
來源: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