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紡織大學,其前身是始建於1958年的武漢紡織工學院,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湖北省對外貿易學校、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先後併入,2010年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全國十大時裝名校,、特色鮮明的特色大學。學校位於湖北省武漢市,國家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3個,擁有8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5個省優勢和特色學科,「現代紡織技術」和「時尚創意文化」2個學科群列入湖北省「十三五」省屬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群重點建設,紡織科學與工程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2019年,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實施方案通過科技部專家論證,還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1個,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個及一批省級重點研究基地。相繼承擔國家基金項目、「973」、「863」項目和重點支撐計劃等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近200項,一批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在紡織、印染、服裝和藝術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優勢。
近幾年學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學校與紡織服裝產業集中地區共建產學研「根據地」,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項目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落地,服務社會能力顯著增強。
該校是「歐洲紡織大學聯盟」第一個中國大陸成員、「英國紡織學會」「美國纖維學會」理事成員、「一帶一路」紡織高等教育聯盟發起單位、「一帶一路」世界紡織大學聯盟理事單位、中國-中東歐國家(17+1)高校聯盟地方合作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委託培養院校和英國紡織學會中國地區辦公室依託單位。
學校與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於2019年6月籤署紡織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共建協議,啟動全國首個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建設。學校擁有湖北省第一個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武漢紡織大學伯明罕時尚創意學院,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日本文化學園大學開展了本科層次的合作辦學項目,
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設計學辦學歷史始於1983年,開設了染織美術和服裝設計專業,是華中地區最早創辦藝術設計專業的院系之一。後成立服裝系,2001年從服裝學院獨立出來成立藝術系,2005年在原藝術系基礎上成立藝術與設計學院。設計學科於2003年獲批碩士學位授權,2006年獲批湖北省重點學科,2012年獲批湖北省一級特色重點學科。
2015年作為主幹學科獲批湖北省「時尚創意文化」優勢特色學科群。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排名第24位,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B-檔,2018年入選湖北省「雙一流」學科建設項目的「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2020年,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併入藝術與設計學院。目前,學院有藝術學理論和設計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藝術與設計學院現有設計學二級學科六個專業: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工藝美術、公共藝術。藝術設計學院以當代藝術與設計思維為主導,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為根基,重視學科厚基礎,重視學科交叉,注重八個結合:即設計教育與藝術結合,設計教育與創新思維結合,設計教育與中國人文精神結合,設計教育與學科厚基礎結合,設計教育與非智力因素結合,設計教育與科技結合,設計教育與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結合,設計教育與創新能力結合。努力構建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培養特色。
近年來該院在創作、科研和教學方面都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教研項目《創意產業下的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研究》於2008年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創意型、創製型」設計人才培養平臺的建設與實踐》於2012年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創新型」與「實踐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於2018年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三等獎,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共4次。
環藝設計作品獲全國美展優秀獎。學院承擔在研國家級項目7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2項,國家藝術基金2項,文化部藝術研究項目1項,全國教育規劃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2項;承擔其他縱向和企業委託項目162項,科研經費總額1600餘萬;出版專著和教材20餘部;設計作品獲全國美展設計類入選獎1項;獲批5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11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6項省級教學研究項目。
該校重視學術研究國際化。先後派出多名學生到境外訪學交流,並與墨西哥國立藝術與文學研究院、墨西哥州立自治大學、墨西哥大都會自製大學籤署了聯合培養博士生協議。先後有多名研究生考取國內外知名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學院積極開展各類大型研創學術活動,相繼舉辦了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纖維藝術聯展、中美設計作品交流展等一系列高層次的國際國內重大學術展覽和學術交流活動。多次組織策劃了學術研討會,如時尚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論壇、全國環藝設計學年獎論壇、中韓時尚產業國際研討會,有力地推動了學校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提升了學校在中南地區及全國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