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基本框架,同時參照多年來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人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00-800萬年之前,那個時候哺乳動物中的一個分支-古猿從其它動物中分化出來,憑藉著生理結構和四肢功能的分異,更為主要的是腦容量的提升,古猿的智力越來越高,逐漸演化為了「人種」這個在地球生物史上佔據極其重要地位的動物種類。而地球上「第一個人」,就是處於「人種」和古猿發生質變的關鍵階段。
但是,要想真正找到地球上第一個人,或者從生物學角度找到一個確切的時間來限度第一個人出現的階段,則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人類與古猿之間的界限並不明顯。任何生物的進化,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通過基因突變的積累效應,使得有利於適應環境的基因突變能夠受益於整個生物種群,從而形成生物種群突變的群體效應,這樣才會形成佔據主導性、絕定性地位以及發展穩定性的生物進化。
哺乳動物的興盛,是從6500萬年以前恐龍因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絕之後才開始的,恐龍滅絕留下的生態位,逐漸被體型較小、所需能量較少、活動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強的哺乳動物所填補,在幾千萬年的進化中,哺乳動物的種類、數量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中有一支靈長目動物脫穎而出,相對於其它哺乳動物,靈長目動物的靈活性更強、腦容量佔比更高,尤其是古猿類的靈長目動物,這一特點更為突出。
大約在1000萬年之前,臘瑪古猿主要分布在非洲大裂谷區域,在地質活動的影響之下,非洲大裂谷的深度和被拉伸的程度日益加大,使得大裂谷東西兩側的靈長目動物包括古猿在內,逐漸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機會,同時加上地球氣候乾暖化的加劇,非洲大裂谷周邊的森林逐漸縮減,替代以稀樹區和草原,這樣就給臘瑪古猿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挑戰,為了適應這種環境的變化,它們開始從樹上走下來,活動區域也相應延伸到樹下以及樹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這是人類祖先朝著人類方向發展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又過了200多萬年,有一部分臘瑪古猿在進一步提升活動能力的驅動下,逐漸學會了直立行走,從而解放了雙手,為更有效的捕獲獵物和創造性地開展勞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顯著提升,它們的活動區域也完全從森林裡脫離了出來,完全延伸到森林草原交界區域以及水資源和食物量豐富的草原區域,這一個分支被稱為「南方古猿」,是人類真正意義上的祖先。
此後,在南方古猿的基礎上,人類祖先又先後經歷了能人、直立人、智人階段,其中在能人階段,人類掌握了使用和保存火種、製造簡單工具等高級技能,從而使人類徹底從哺乳動物中「獨立」出來,推動了身體結構的更進一步飛躍,腦容量得到了明顯提升。在能人階段,其腦容量普遍已經達到600多毫升,有的已經突破了700毫升,而700毫升這個界限,正是科學家用以區分人類和其它動物的顯著標誌。
在區域氣候持續發生變化、人類祖先數量日益增長、食物和棲息環境越來越滿足不了生存發展的需要時,從幾百萬年之前到幾十萬年之間,位於非洲的人類祖先開始數次走出非洲,逐漸走向全世界各個大陸,與當地的人種發生持續的鬥爭或者融合,在此過程中,進化出更多的人種分布在世界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人種之間的競爭日益強烈,加上氣候變化對於不同人種的挑戰各有不同,因此很多人種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消失了,當3萬年前尼安德特人滅絕以後,只有智人的一部分保留了下來,成為人種之中唯一倖存的種群。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仍然無法準確地界定到底誰才是地球上第一個出現的人類,而是只能給出一個時間區間,那就是介於南方古猿與能人之間,在此歷史階段,有一部分人類祖先完全學會了直立行走,這種基因突變形成了整個種群的群體效應,而這一點正是進化論所要表達的新物種形成的一個典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