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科技大戰之中,當前最受關注的話題就是美國對華為以及對我國晶片製造的「圍追堵截」,尤其對華為,不管是晶片需求還是5G布局上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如果我們僅僅認為美國是為了防止華為崛起威脅自己的「通信科技霸主地位「,那就太天真了,實際上美國針對我國的打擊僅僅只是個開始,因為後續發生的一些列收購問題,無不彰顯著美國真正的野心——重新洗牌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想要完全掌握半導體產業的規則!
我們今天就來好好地聊一聊美國真正的野心,這一切還是得從「摩爾定律「說起。
要說美國之所以此前能夠成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霸主,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賴著名的「摩爾定律「。實際上,摩爾定律並非是一個物理學方面的理論,而是指晶片設計製造規模與成本之間的關係——即隨著晶片設計的不斷精進,在產業規模的帶動下整體產品成本會越來越小,並且依仗產業規模的無可比擬性,會帶來」贏家通吃「和老大吃撐、老二吃飽、老三老四老五餓著肚子跑的一種產業規律。
此前的美國的企業不管是在資金還是產業規模上,都是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和公司無法比肩的,因此美國此前能夠在半導體產業呼風喚雨一家獨大,是實打實的「霸主「。儘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曾經一度飛速崛起對美國的霸主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因此美國通過資本手段扶植荷蘭的ASML和韓國三星與日本松下、尼康等公司展開激烈的市場爭奪戰,但是日本畢竟國家體量沒有那麼雄厚,加上美國採取經濟手段對日本展開」絞殺「,強悍如日本的半導體最終是敗下陣來。
雖然美國企業幾乎所有的晶片製造都是找臺積電、三星等代工廠生產,但畢竟晶片製造是處於行業中下遊環節,美國依舊保持著晶片設計的頭部主導地位,所以美國在隨後的幾十年時間依舊是全球的半導體產業中心。
但是,摩爾定律畢竟只是產業規律並不代表物理規則,隨著晶片的精度從90nm到28nm再到現在的7nm和5nm,晶片做得越來越小而晶片上的電路卻越來越多,矽基晶片這種需要物理材料設計的產物最終擺脫不了物理極限的限制,所以差不多從14nm晶片開始,每一次的晶片提檔升級時間越來越長,因此此前依靠摩爾定律就能收割全球一大波「韭菜「的利潤現在是越來越難做。
而與此同時,臺積電、三星甚至是我國的中芯國際這樣的代工企業的晶片製造工藝卻越來越好,隱隱約約有要擺脫掉美國技術的桎梏。但這還是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以我國華為為代表的科技公司,這些年在晶片設計的工藝上不斷的飛速精進,直到現在華為甚至都可以設計出比美國高通還要好用的麒麟9000晶片。
而華為僅僅是一個代表,背後還有無數的科技公司正在追趕美國的晶片設計工藝。一邊是自家晶片設計速度越來越慢,一邊是不斷飛速進步的亞洲等國家科技公司晶片設計能力,再加上臺積電、中芯國際的晶片製造能力始終都在進步,美國因為摩爾定律以前所帶來的「贏家通吃「優勢現在一點一點的喪失,進而導致全球的半導體產業中心實際上以及開始了向亞洲地區轉移的進程。
這就導致了美國現在非常的恐慌,因為在人類點亮了「計算機科技「這個技能樹以後,半導體領域成為了幾乎所有高新科技的命脈產業,小到手機、收音機、個人電腦需要晶片的支撐,大到高科技國防軍事項目也需要晶片的服務,就更別說航空航天領域了,全部都離不開半導體晶片。
尤其我國華為在新一代通信科技5G上率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領先了美國四五年的情況後,美國想要重奪半導體產業話語權的心思就愈發嚴重了。但僅僅只是通過科技封鎖等手段對華為甚至對我國半導體產業進行打壓,也只是治標不治本,這種蠢事已經通過我國的北鬥衛星已經證明了這招其實並不好使,因此美國現在開始採用另一種方式企圖來「重奪江山「——不斷的收購半導體企業,從頂層開始收回規則制定權!
警惕!三場大收購,暴露了美國半導體野心不能隔岸觀火了?
說到現在美國正在大手筆進行的收購行為,還是要從美國的思科集團說起。
思科作為一家美國的網絡設備企業,對我國的企業其實一直都不是很友好。早在17年前,就對華為發了「違規使用思科技術和設備「的訴訟,而且把提起訴訟的時間安排得很噁心——我國的春節期間。不過最後的結果其實有點狗血,因為思科的訴訟本身就是莫須有,自然在」交戰「時底氣不足,最終硬骨頭的華為通過」合縱連橫「拉攏了思科的競爭對手3COM,」逼「的思科不得不和華為達成和解。這就算了不說,後來思科又被曝出暗戳戳地使用華為的測試程序,搞得自己臉上是一點光都沒有。
但思科顯然不會就此認慫,美國也不會允許華為快速的成長發育。去年的7月9日,思科宣布要將美國的Acacia公司收入旗下,也就是說思科的收購行為開始了。
那麼這個Acacia公司又是什麼樣一個存在呢?美國的Acacia是一家從事高速光纖傳輸研究開發和銷售的公司,和我國的中興、華為既是合作夥伴又是競爭對手的關係,華為尚且還好因為華為自己研發的高端光纖通信晶片800G模塊要比Acacia公司的產品要更加先進,因此Acacia實際上不管做什麼對華為的影響都不大。但是中興就沒那麼幸運了,依賴Acacia公司光纖解決方案的我國中興在2108年被以莫須有的罪名狠狠的制裁,繳了一筆天價的罰款,而Acacia正是其制裁行為的執行方。
思科收購Acacia僅僅只是個開始,因為今年的9月份,美國英偉達公司也啟動了收購程序,準備花40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目前正在日本軟銀手裡的英國ARM公司,也被業內稱為「世紀大收購「!
美國的英偉達是目前全球最好的顯卡生產製造商,除蘋果公司以外,幾乎全球的高端顯卡用的都是英偉達旗下的產品。而ARM則是一家從事晶片底層架構設計的公司,不管是高通、還是蘋果、或者我國的華為等等企業設計的晶片,都用的是ARM的底層晶片架構技術,可以說是全球通用晶片的「地基「,這樣的收購行為背後的目的實在太過明顯。就連ARM的創始人都不是很贊成英偉達的收購。
今年的全球半導體行業本來就被川建國同志搞得雞犬不寧,現在美國內部的企業收購也是在加劇行業「大亂鬥「。
上個月月底,美國的AMD被曝出準備花費300多億美元的天價收購持續虧損的美國賽靈思公司!當時新聞被曝出以後行業內一片譁然,不過我國國內的一些人卻把這個收購行為解讀為賽靈思因為美國政府一意孤行制裁華為導致全球半導體企業受損嚴重,扛不住損失才被AMD收購。
很顯然,這是一種很膚淺的解讀,AMD的野心根本不僅僅於此。
美國企業從去年開始的一些列收購行為,看似是在整合國內分散的半導體產業,其實背後有著更大的目的,那就是掌握更多的半導體產業話語權!美國不斷收購重要半導體企業,暴露野心。
首先,Acacia公司是在全球有很多合作夥伴,同樣也有著華為、中興這樣的對手,思科作為網絡設備公司,在掌握了Acacia的高速光纖通信技術以後,相當於雙劍合璧,會對我國華為、中興在全球的網絡建設布局和合作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完全可以捆綁華為的競爭對手掀起對華為的「進攻「。
其次,ARM作為全新幾乎所有晶片的地基,雖然華為已經獲得了ARM架構的永久授權,並且可以自主將進行升級和迭代,但是畢竟ARM一旦被收購成功就是美國的企業,在ARM架構的衍生品上,始終還是矮同樣是美國企業的蘋果和高通等公司一頭,並且還可以針對其他國家的半導體公司進行一些屬於「地基「公司的割韭菜行為。
再次,賽靈思雖然和ARM以及Acacia有所區別,但也是半導體行業的佼佼者,其自主設計研發的FPGA技術形態是所有FPGA產品的「開山鼻祖「。如果ADM的收購行為一旦完成,那麼ADM就直接相當於強強聯合,不僅擁有了CPU+GPU的產品組合,更加掌握了CPU+FPGA的產品形態,這將在全球數據中心業務上,給ADM如虎添翼!
也就是說,看來去是美國企業自己在內部進行的產業整合,實際上是美國政府主導的產業併購,企圖重新推翻目前的產業重新洗牌,想要把半導體產業的規則牢牢的捏在自己手裡,以防止半導體產業中芯隨著摩爾定律的失效以及海外企業技術的發展向亞洲地區轉移。
那麼,美國真的能夠如願嗎?
面對美國的企圖,我們並非沒有一戰之力,因為不管是ARM還是Acacia,其本身在全球的業務體量已經自動進入了我國和英國等其它一些國家反壟斷監測的範圍,這也就意味著以上三家公司的收購行為,不是兩家公司談妥就直接完成交易的。必須要經過我國、英國、國際行業協會等國家和組織的一致同意才可以完成收購。
實際上,思科對於Acacia的收購行為都已經進行了一年了,還沒有最終走完全部收購流程,就是被我國的壟斷監測部門卡著在,我國相關部門一天不鬆口,思科就一天完成不了收購。同樣的情況也在ARM被收購上出現,我國的反論斷監察部門依舊掌握著能對收購進行一票否的權力。
因此,美國的重新洗牌野心雖然暴露得很明顯,但是我國依然有辦法讓他們不能如願,對於此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