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軌式探傷作業車
手推式探傷儀
鐵路北京局集團公司天津工務段所屬探傷車間,在對春運後鋼軌進行的大範圍「體檢」中,安全運輸的高科技新武器——雙軌式鋼軌超聲波探傷儀首度上線,開始奔跑在鐵路線上,極大提升軌道檢測效率,成為運輸安全堅強的保障。
這種「高大上」的雙軌式探傷作業車,先進的探測系統,高精準度探傷效果,探傷速度每小時15公裡,讓整個天津工務段探傷職工都沸騰了。這是從原始的人工手推的勞動組織到現代化、機械化模式的轉變,讓探傷工們從「齊步走」到「開車跑」,天天開著「豪車」上班。
小黃車
大展身手排除安全隱患
春運期間,列車高密度高強度運行,車輪對鋼軌不斷衝擊碾壓,很容易在鋼軌內部及表面造成損傷,甚至發生斷軌。春運過後,及時發現和修補這些傷痕,是保障列車行車安全的關鍵。這個時段鋼軌探傷工作量增加,這種檢測效率高、提高了軌道的檢修質量的探傷「豪車」正可大展身手,最大限度地減少安全隱患。
此次天津工務段對所轄的津山線、京滬線等普速線路的鋼軌進行全覆蓋探傷中,這輛奔跑在鐵路線上的「小黃車」,成為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也見證了鋼軌探傷作業方式的重大變革,傳統人力負重推車的探傷方式變成「開車跑」,意味著探傷設備動力取代人力時代的到來。
父子兵
兩代「鋼軌醫生」接力前行
天津工務段的探傷工們一直承擔著所轄2000多公裡鐵路的探傷檢測任務,他們每天都在給鐵軌做「B超」,被稱作「鋼軌醫生」,見證了不同時代鋼軌探傷設備的變遷。
其中有這麼一對父子兵。父親劉鳳鳴是天津工務段滄州探傷車間主任,近40年的鐵路探傷生涯,他一個人就操控過六代不斷更新換代的探傷設備。大學畢業的兒子劉超,也與父親並肩作戰,現如今被分配到天津探傷車間幹起了探傷工,父子倆又因為工作的關係成為師徒。剛入路的時候,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劉超的鋼軌探傷技術業務突飛猛進。今年新型「雙軌探傷儀」開始正式上線運行,面對新技術、新設備,兒子反倒成了父親的「師傅」。工作之餘,對 「雙軌探傷儀」的安全運用以及散裝部件進行快速的線上組裝、調試、操作等,成為這爺倆茶餘飯後共同的話題,老爸多年的探傷經驗與劉超新技術學習領會相互交流,碰撞出的不僅僅是鐵路業務技術的智慧火花,還是父子見證新一代探傷設備的接力前行。如今兒子劉超開行這種新型探傷車駛上千裡軌道線。
線上作業
身價百萬高速高質探傷
可以在線上組裝
「天窗點8 時10分到10時10 分,津山下行線可以上道作業,兩個探頭、架子、水箱逐一搬上線路組裝,電腦連接好,各部件重量大,注意安全!」班組長接到天窗命令,開始組織作業。雙軌探傷儀可在線上進行組裝,同時隨著高速鐵路的發展以及運輸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雙軌探傷作業全部在天窗點內進行,這與採用點外作業的手推式探傷儀不同,「眼下隨著春運臨客列車的減少,天窗點多,因此這種探傷車正適合在春運後爭分奪秒地作業。」
電池驅動速度快
一陣忙碌之後組裝完畢,4分鐘後,探傷工坐上這輛電池驅動的「小黃車」在鋼軌上平穩前行。從外觀看,探傷車跟平時見到的普通車相似,應用著諸多高科技,報價一百多萬元,堪稱名副其實的「豪車」。除司機外,車上還有數據分析員、帶班班長、防護員。坐在前排負責數據分析的劉超說,以前探傷工推著探傷儀步行作業,每組至少需要8個人,有了這輛「車」子,每組只需4人,同時探傷速度也大大提升。傳統的徒步進行的鋼軌探傷儀為保證不漏掉一個隱患,需每小時限速行走3公裡,而這種探傷「車」開動後,時速最高可達每小時15公裡,工作效率是手推探傷儀的5倍。
精準探測效率高
跑那麼快檢查的質量能有保證嗎?「這輛車先進的地方就在於它是把以往傳統的超聲波探頭集成到了檢查輪上,鋼軌上一走一過,會通過超聲波探知鋼軌是否存在裂痕、傷痕等問題,並將信號實時傳送回探傷車操作臺上的電腦中,進行記錄和分析。」劉超說。
高速探傷是探傷車的一大優勢,能夠在高速運行條件下實現精準探測。而且,傳統探傷儀因是手動調整探頭與鋼軌的耦合狀態,受人為因素控制多,而這種輪式探頭與鋼軌的耦合性好,能更有效地檢測採集鋼軌損傷信息。探傷精度比以往手推式高,探傷質量完全可以保證。
記者也發現,這輛「豪車」是輛時髦的敞篷車。原來,本來安裝了車篷,但是跑上鐵路線發現,風一吹車篷極易給線路設備造成行車安全隱患,於是給拆了。「我們探傷工最怕就是風雨天,寒風入骨、冰雨凍人。特別開著四輪小車,無論你穿多少層衣服都不管用!」劉超笑著說道。據悉,目前雙軌探傷儀還處在試運行階段,與手推式探傷儀共同擔負該段的鋼軌探傷工作。
探傷設備
40年六次「蝶變」見證發展
早期儀器很笨重
「1983年,我當上了一名探傷工,現在算起來,已經整整36年了。那時使的鋼軌探傷儀器還是II型的,甚至I型的也還在服役,是一種模擬儀器,智能係數低。」劉鳳鳴回憶道。
劉鳳鳴說,早期的鋼軌探傷儀很笨重,裝滿水有四十多公斤,為了保持平衡,要半躬著腰,一手扶著儀器,一手緊握推手用力往前推,探傷儀發現鋼軌內有傷損,是無法得出具體傷情的,還得人工根據儀器顯示的參考值及公式手工計算,才能推算出傷損具體位置、傷口多大多深等。
他一邊眼望著向前奔馳的雙軌探傷儀,一邊說:「那時,這種」老二型』只有三個探頭,對鋼軌進行超聲診斷時存在著探測盲區,鋼軌有些點位的傷情就檢測不出來。而且,這些探傷儀都是模擬信號,只能顯示波形,儀器發現問題後,當時上道作業的探傷人員就要掏出筆、本子、校對探頭等做算術。」 「過去的儀器就是因為智能係數低,探傷工都是憑經驗。」劉鳳鳴說道。
黑白屏變液晶屏
2008年,數字式鋼軌探傷儀誕生,雖然儀器還是像以前一樣推著行走,但是不用人工計算傷損位置了。」他說:「你看現在,儀器已是智能化了,往鋼軌上一推,哪兒有傷,什麼類型的傷都直接顯示在屏幕上!」
數字式探傷儀的程序也在不斷更新、升級,跟上發展的需要。鋼軌探傷儀從一個小小的圓形黑白屏變成大型液晶彩色屏,儀器探傷結果能保存在電腦,可以隨時調閱會診,精準分析探傷結果,避免了在探傷過程中對傷損漏判錯判,大大提高探傷效率與精確度。(津雲新聞編輯李松達)
出現很多新崗位
近40年來,劉鳳鳴先後使用過「3通道」、「4通道」、「6通道」、「9通道」、「12通道」到現在的輪式設計的雙軌探傷儀共計六代各種型號和名稱的探傷設備,目前探傷設備己實現了對鋼軌多通道、多角度的探傷。
劉鳳鳴感嘆道:「隨鐵路線延伸、鋼軌的無縫化大趨勢及探傷設備的升級,出現了焊縫探傷、數據分析員等鋼軌探傷新崗位。以前滄州探傷組只有9個人,現在己經成為滄州探傷車間達80多人,線路翻倍,人數增加,40年來鋼軌探傷儀」蝶變』,體現不單單是設備的變化、保養模式變化,也是鐵路的不斷進步與快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