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個物種,119個存在「殺嬰」行為,動物為何要給幼崽過不去?

2021-01-04 大貓來了

260個物種,119個存在「殺嬰」行為,動物為何要給幼崽過不去?

在動物界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動物爸爸和動物媽媽愛護幼崽的情景,比如蜜獾為了保護幼崽勇敢地和獅群搏鬥,獵豹為了保護小獵豹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把鬣狗引開,母雞為了保護小雞將它們緊緊護在自己的懷裡……但是,動物界中的「殺嬰」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圖:海獺媽媽抱著睡覺的小海獺漂浮在海面上,畫面十分有愛。

所謂的「殺嬰」,是指成年的動物殺死同一個物種未成年個體的行為。「動物「殺嬰」行為在類、鳥類、嚙齒類、食肉類、靈長類等中是廣泛存在的,尤其是在哺乳動物中更為常見。劍橋大學的動物學家迪特爾·盧卡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行為生態學家伊莉絲·赫查德等研究人員曾對260個哺乳動物物種進行了觀察性研究,結果發現其中119個物種中存在「殺嬰」行為,另外141個物種沒有出現「殺嬰」行為。

圖:一隻雄虎殺死並吃掉另一隻雄虎的幼崽。

動物的「殺嬰」行為主要分為三種:其一,雄性動物殺死其他雄性的後代;其二,雌性動物殺死其他同類的後代;其三,雌性動物殺死自己的後代。

一、雄性動物殺死其他雄性的後代

雄性動物殺死其他雄性的後代是最常見的,在貓科動物中經常會發生。比如:當流浪雄獅成功入侵一個新的獅群後,會將獅群中的小獅子殺死,這樣做的目的是促進母獅發情,然後與其交配生下自己的後代,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雄虎遇到其他雄虎幼崽的時候,也會將其殺死,甚至吃掉。

圖:一隻雄獅殺死其他雄獅的後代。

雄性寬吻海豚也會做類似的事情,如果一隻雄性寬吻海豚遇到了一隻未曾謀面的雌性寬吻海豚攜帶著一隻幼崽,它就會想辦法將母子分離,然後將小海豚殺死。在群居性動物長尾葉猴中,年輕的雄葉猴成為首領後,就會殺死幾乎所有未斷奶的小葉猴。

圖:一隻雄性花豹殺死其他雄性花豹的幼崽。

生物學家認為,雄性殺嬰行為的根本原因是該物種的社會結構和生殖策略。在哺乳動物中,當少數的雄性必須通過競爭來爭取繁殖機會時,殺嬰現象更常見。

二、雌性動物殺死其他雌性的後代

相比於雄性動物殺死同類的後代,雌性動物殺死同類後代的現象較為少見。比如在一個斑鬣狗群中,雌性斑鬣狗會殺死親姐妹的幼崽,這樣做有時是為了復仇(可能這隻鬣狗和自己的姐妹有什麼過節,或者有權力之爭),有時是為了消除競爭對手;生活在築巢聯合結構(很多鳥兒的巢穴聯合在一起)中的雌鳥會殺死其他雌鳥的卵,以減少自己的後代對有限資源的競爭;一些雌魚也會來到雄魚的巢穴內,將其中的魚卵吃掉(一些魚類是雌魚產卵、雄魚看卵),來增加自己和這個雄魚交配的機會,從而產下自己的後代。

圖:在斑鬣狗的世界中,小斑鬣狗有時會淪為雌性鬣狗之間爭權奪勢的犧牲品。

無論是雄性動物殺死其他雄性的後代,還是雌性動物殺死其他雌性的後代,在我們看來似乎都是容易理解的,它們無非就是想更好地傳播自己的基因,讓自己的後代健康地生存下去。但是,對於雌性動物殺死自己後代的行為,我們往往就難以理解了:一些動物媽媽會殺死自己的部分或全部幼崽,甚至會吃掉它們。這聽起來讓人震驚,但卻是事實,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呢?

三、雌性動物殺死自己的後代

動物學家已經在野外多次觀察到這種現象,一些寵物主人也會發現自己養的寵物竟然將自己的親生孩子給殺死或吃掉了。雌性動物殺死自己後代的行為的原因十分複雜,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滿足動物媽媽對能量和營養需求

在我們看來,動物媽媽產下後代並護理和照顧後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這有個前提,那就是動物媽媽只有在身體健康、不缺乏營養的條件下才能照顧好後代。如果它們身體虛弱,自己的生命都沒有安全保證,那麼它們就可能吃掉一部分幼崽。

圖:家貓和幼崽。

這種現象在熊科動物、犬科動物或貓科動物中多次發生。如果一隻家貓產下了3隻幼崽,其中有一隻幼崽生病、畸形或者太虛弱,那麼貓媽媽很可能會將這隻幼崽吃掉。貓媽媽這樣做,一來可以給自己補充能量,二來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撫養剩餘兩隻幼崽身上,從而提高這兩隻幼崽的生存機會。

在2008年,德國紐倫堡動物園的一隻北極熊媽媽就做出了驚人的舉動:北極熊媽媽維爾馬竟然將自己的兩隻幼崽吃掉了。人們推測這隻北極熊媽媽是太飢餓了才導致這樣的舉動。

2013年底,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一隻名叫卡莉的雌性懶熊產下了3隻幼崽。正當通過閉路電視觀察了懶熊生產過程的飼養員們歡呼雀躍的時候,懶熊卡莉竟然吃掉了它的1隻幼崽。接下來的一周的時間裡,懶熊卡莉像其他懶熊媽媽一樣細心地照顧著剩餘的幼崽。但是沒過多久,卡莉又吃掉了一個幼崽……

圖:懶熊卡莉的最後一隻幼崽,飼養員將其和媽媽隔離後進行人工餵養。

最後飼養員不得不介入,把剩餘的那隻小懶熊隔離開來。獸醫給這隻小懶熊檢查了身體發現,它患上了流感。不久後該動物園中所有的懶熊都患上了流感,因此杜克大學的進化人類學家萊斯利·迪格比推測,前兩隻被懶熊媽媽吃掉的幼崽,也可能患了病,懶熊媽媽將其作為食物吃掉有利於自己的生存,至少有機會在未來更有利的條件下繁殖。

圖:在飼養員的照顧下,小懶熊慢慢長大。

其實,為了滿足營養需求,雌性動物不僅會吃掉幼崽,還會吃掉雄性。從黑寡婦蜘蛛到巨大的狼蛛,雌性和雄性交配後雌性往往就會吃掉體型較小的雄性。

2.將更優良的基因傳遞下去

將健康的基因傳遞給後代是每個動物所希望的。為了確保這一點,一些動物媽媽會殺死那些生長發育遲緩的後代。比如,如果狗媽媽生下了畸形的小狗,那麼狗媽媽可能就會故意殺死畸形小狗,或者排斥它們吃奶。這樣一來,狗媽媽就可以專注於撫養健康的狗崽。

另外,養過雞的朋友會發現,如果母雞沒有攝入足夠的鈣,導致產下的蛋殼很薄,那麼母雞就會把雞蛋啄破甚至吃掉。在它們看來,這樣「虛弱」的蛋孵出小雞並健康長大的概率是很小的,還不如自己將其吃掉呢……這些現象看起來很殘酷,但卻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一部分。

3.為了不吸引捕食者的注意

在野外,當幼崽因為各種原因死去或者快要死去時,一些動物媽媽會儘快將其吃掉,這樣做除了可以為自己補充營養和能量外,也是為了不吸引捕食者的注意。畢竟如果幼崽的屍體在洞穴裡腐爛,那麼捕食者就會被吸引過來,給洞穴裡的所有動物帶來威脅。在圈養環境中,有些動物媽媽也會因擔心捕食者的存在而吃掉幼崽,儘管周圍並沒有捕食者。

4.精神緊張

如果動物媽媽覺得周圍的環境十分嘈雜,覺得沒有一個安靜而又安全的地方撫養幼崽,那麼環境壓力就可能會讓它們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來。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是在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裡,就曾發生過多起老虎媽媽吃掉新出生的虎崽的事件。在這些事件中,老虎媽媽感到緊張是一個主要原因,比如動物園中的遊客比較多,都想看新生虎崽;籠舍周圍有建築工地在施工,噪音比較大等等。這樣的環境都會給老虎媽媽帶來心理壓力。因此,很多動物園都會等到虎崽長到三四個月大的時候才會允許它們和遊客見面。

圖:韓國一家動物園的雌性東北虎將東北虎幼崽吃掉(此時小東北虎在它肚子裡)。

5.雌性動物第一次當媽媽

很多動物媽媽食子的現象都發生在新手媽媽身上。當它們突然產下幼崽後,並沒有「這些小傢伙是我的孩子,我要好好保護它們、餵養它們」的概念。反而有可能會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不明動物」甚至食物……

比如在今年2月份,位於巴西某動物保護機構的全球首隻人工授精的美洲豹幼崽在出生兩天後竟然被美洲豹媽媽吃掉,第一次當媽媽或許是這隻美洲豹食子的主要原因。

圖:全球首隻人工授精的美洲豹幼崽在出生兩天後被美洲豹媽媽吃掉。

6. 動物媽媽患病

當動物媽媽患上了乳腺炎等疾病時,會使得動物媽媽在餵養幼崽時十分痛苦,導致它們會做出異常的舉動。

7. 動物媽媽非自然分娩

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一些幼崽是通過剖腹產手術降生的。比如,當給狗媽媽實施剖腹產手術後,狗媽媽可能不會認可幼崽是它的孩子,因為它的身體並沒有真正釋放自然分娩時釋放的激素。這樣一來,小狗的叫聲和騷動都會讓狗媽媽覺得煩惱,甚至狗媽媽會拒絕哺乳它們。更有甚者,小狗的行為有可能會激發狗媽媽捕食者的本能,最終將小狗殺死或吃掉。

圖:狗媽媽和小狗崽。

有時候,動物媽媽吃掉幼崽是一種因素的影響,有時是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科學家研究了數百種哺乳動物,包括齧齒動物、靈長類動物、貓科動物等,結果發現「殺嬰」行為在那些雌性動物可以在一年中任何時間都可繁殖的物種中最為常見。

另外,雖然本文中舉了一些狗狗「殺嬰」的例子,但並不是每個狗媽媽都會這樣做。如果你家裡剛出生不久的小狗死了,那麼它可能是因為生病或其他原因死去的,而不一定是被狗媽媽咬死的,不要輕易下結論冤枉了狗媽媽哦!(歡迎關注大貓來了,原創作品,未經授權,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闢謠:虎毒不食子?現實中老虎殺嬰食仔的現象並不少見
    這種現象在很多動物身上都能夠見到,事實上在自然界裡面,「殺嬰」現象普遍存在,大到獅子老虎咬死幼崽,小到兔子吃掉自己的幼崽。我們常見的家畜裡面,豬、馬、兔,寵物裡面的貓、狗、倉鼠等等都被觀察到有殺嬰的現象,而且數量還不少;自然界裡面的黑猩猩、豹子、獅子、虎鯨、海象等等,都存在殺嬰並且吃掉的現象,所以說殺嬰、吃掉幼崽在自然界裡普遍存在,那麼作為一種機會主義的食肉動物,老虎也不可避免有這種現象。
  • 德動物園母獅突然吃掉初生2天幼崽
    據德國新聞媒體「德國之聲」8月7日報導,德國萊比錫動物園的一隻母獅子在生下兩隻幼崽後僅兩天就吃掉了它們,這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並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動物園官員稱,這隻名叫基加利(Kigali )的5歲母獅一直表現正常,直到周一晚上她突然把兩隻幼獅整隻吃掉。
  • 杭州有個特殊的「幼兒園」,專門收養野生動物幼崽
    浙江在線11月12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袁曉琴 記者陸海旻)近年來,全世界關於「保護野生動物」的呼聲,日益高漲。然而,瀕危物種的滅絕,仍在惡性持續,據科學統計,平均每小時就會有一個物種滅絕。  「動物幼崽的高死亡率,也是物種滅絕的一大原因。」
  • 「人類幼崽」都是早產兒?看似輸在起跑線,卻存在3個優勢
    小嬰兒三個月左右才會翻身、6個月左右才會坐,能夠獨立行走要大概一歲。嬰兒出生時囟門沒有閉合,視力尚未發育完善,弱小到讓人不敢碰。反觀某些動物的幼崽,出生後幾分鐘就可以站起來,會緊緊抱住媽媽,人類幼崽能夠做到這樣的,恐怕只有哪吒了。因此,單從身體發育成熟度和速度來看,人類幼崽整體是有些「早產」的。
  • 動物幼崽的一萬種死法,你的善良和恐懼都有可能害了它
    如果發現幼崽的位置確實蹊蹺,實在覺得擔心(前面好心的女士,就是發現幼貉在地鐵站旁邊),那麼請確定一下幼崽精神良好、體型豐滿就可以了,明天可以再來看下。當然去的路上要格外留意,如果發現親獸的存在,放心離開就可以了,如果親獸仍然不在,再看下幼崽如果依然精神良好、體型豐滿,證明它們有媽媽餵著呢,就可以安心離開了。
  • 雄獅為什麼要咬死6個月以內幼崽?母獅一生要經歷多少喪子之痛?
    但獅子則是雌性終身不離開家族,而雄性則通過武力角逐的方式加入雌性大家庭。 獅子家庭結構 一般情況下,獅群是由1-3隻雄獅,再加上4-12個具有彼此之間具有血緣關係的母獅以及若干個小獅子組成。一個獅群通常有17頭獅子,但成員數量不固定,小一些的獅群大約只有8個左右,大型獅群也可以多達30頭。
  • 那些年,我們救助過的動物幼崽|萌物來襲
    多年來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在全球範圍內救援需要幫助的動物今天就來分享一下那些年,我們救助過的動物幼崽接種疫苗的小狗狂犬病是嚴重危害公共健康的一種人獸共患病,但是100%可防可控,只要為犬只進行大規模免疫就可以有效地阻斷狂犬病病毒的傳播
  • 自家附近撿到一隻幼貓,竟然是瀕危物種!
    自家附近撿到一隻幼貓,竟然是瀕危物種! 在悉心呵護一段時間後, 他們發現這隻小貓有些獨特: 不僅身上的花紋很特別, 習性也和普通小貓不太一樣。 為了讓它得到更好的照顧, 他們決定向動物保護組織求助。
  • 眼看虎崽被雄虎咬死,人們卻不能干預,兩年內母虎已失去6隻幼崽
    在自然界,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著競爭,同一個物種內部的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競爭。在老虎的世界裡,同類的競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為了競爭領地或配偶,常有老虎在打鬥中死亡。就連弱小無助的虎崽,有時也會被其他老虎殺死。
  • 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能哭?
    貌似每個人在剛出生時都會隨著一聲響亮的哭泣降臨世界,從此以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幼崽時期的人類凡是經歷飢餓、冷熱、傷心或疼痛等各種因素,都會化為哭泣的情感釋放出來,你甚至能在任何場景之下都聽到一聲「哇」。反觀自然界的動物,雖哺乳動物都有悲傷的感情,但卻很少會看到動物幼崽的哭泣,甚至在哭泣中發出的響亮聲音。那麼,為什麼人類幼崽這麼能哭?
  • 兩隻亞洲獅幼崽意外溺亡:非自然因素正威脅著這種貓科動物的未來
    近日,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吉爾國家公園,動物保護工作者在進行巡邏時,發現一個水井中漂浮著兩隻亞洲獅幼崽的屍體。據推測,這兩隻亞洲獅幼崽僅有七八個月大,它們應該是因為意外掉入了井中溺亡,沒有證據顯示它們的死因與人有關。兩隻亞洲獅幼崽的意外溺亡也讓人格外痛心。
  • 猞猁能大肆捕殺狼幼崽,竟與狼父母的「不負責任」有關?
    長久以來,猞猁都是被低估的對象,在不少網絡文學作品當中,猞猁的生存境況被描繪得很慘,常常要依靠爬樹和裝死來躲避灰狼的捕殺,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猞猁,尤其是猞猁屬裡體型最大的歐亞猞猁,是非常兇猛的存在。很多人不解,即便是歐洲狼體型較小,但總歸不會小到哪裡去,且狼是群居動物,難道還對付不了獨居的猞猁嗎?事實上狼之所以能夠在北半球分布這麼廣泛,與它們的適應能力脫不了關係。雖然狼是群居動物,但它的生活模式較為靈活,既能呈大型群居,也能呈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群居,還能獨居。
  • 動物中,獨立若干年後的幼崽還會認得母親嗎?
    其實大部分動物的親情感沒有那麼強烈,在已獨立生活的動物之間只有生存、繁衍,這和我們人類這種高社會化的哺乳動物是不一樣的。但是也有一些動物是特例的,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給動物分類來分析,因為不同動物的習性也是不一樣的。
  • 這些動物幼崽表示,自己的母親好狠心!
    和人類世界比起來,動物世界的母愛似乎並非廣泛存在,以下這幾種動物就是典型的例子。在鳥類世界,雌性鳥類通常都會在自己搭建的巢裡產蛋,但也有一些「搭順風車」的鳥類喜歡在別人的鳥巢裡面產下自己的蛋,然後還讓別人給自己撫養孩子,褐頭牛鸝就是這樣的。
  • 狼的嗅覺發達,保護幼崽更是本能,為何卻被馴化成狗了呢?
    而且從理論上來講,這兩者也就僅僅是能對個體構成威脅,想要實現碾壓式的威脅顯然不太可能,畢竟狼是群居生物,而泰坦鳥和劍齒虎確實個體獨居生物。那麼東亞狼為何最後卻被馴化成狗了呢?人類馴化狼的幼崽?這也就意味著小狼崽自一生下來,就已經成為了整個狼群的核心,當之無愧的狼群小王子或者小公主,直到能夠獨立狩獵,或者整個狼群全滅,否則很難出現幼崽落單的現象。雖然上萬年前的原始人也已經組成了部落,但從狼群在食物鏈中的地位而言,平常恐怕也沒有誰敢去招惹狼群。
  • 高等級母斑鬣狗兵分兩路殺崽背後,減少資源競爭,維護母系統治
    動物的殺嬰行為在自然界屢見不鮮,本文從殺嬰的母斑鬣狗說起。高等級母斑鬣狗殺嬰是小鬣狗死亡的主要原因。行兇時,偶爾帶著親戚攔截低等級母斑鬣狗,殺死她的孩子,屍體自行或留給自己孩子、部落其他成員、甚至死者媽媽吃掉。究其原因,為減少資源競爭,防止低等級母系規模壯大後聯盟篡位,維護高等級母系統治。
  • 加拿大野生保護動物被獵殺 民眾要求政府放其幼崽回自然
    (圖源:加通社)   【海外網5月21日編譯報導】據加通社當地時間20日報導,本月初,一隻野生灰熊在該國阿爾伯塔省被獵殺,留下三隻幼崽。許多科學家和動物保護主義者聯名給阿爾伯塔省政府寫信,希望省政府將這三隻灰熊幼崽送回大自然,而不是將它們送到動物園。   報導指出,目前這三隻灰熊幼崽由卡爾加裡動物園照料,但該動物園工作人員正打算將灰熊幼崽們送到北美其他動物園。為此,阿爾伯塔省、卑詩省和加拿大境外的73位科學家、教育家和動物保護主義者聯名寫信,稱將灰熊幼崽送到動物園是無視該省的野生動物保護。
  • 物種保護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新種群中發現幼崽
    物種保護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新種群中發現幼崽 2020-09-04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沒想到這隻倭河馬幼崽是「超級網紅」!
    攝影:CYRIL RUOSO/MINDEN PICTURES撰文:Delaney Chambers此前雪梨塔龍加動物園(Taronga Zoo)上傳了一段在園內出生的倭河馬幼崽視頻,隨著該視頻火爆網絡,那隻小幼崽也迅速佔據了各大媒體頭條。園方就勢為小傢伙發起了徵名活動。倭河馬屬於瀕危物種,西非的野生倭河馬僅剩2,000到3,000隻。
  • 人類幼崽的哪些行為讓你瞬間崩潰?
    本期,我們來盤盤那些崽崽一秒讓你「上頭」的瞬間↓↓1、人類幼崽與口紅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小懶:撒了一床的棉籤 我去收拾棉籤 她又把水杯的水灑了一床 我趕忙去拿床頭的紙巾 嗯 她掰斷了我兩根口紅 剛入的 只試色而已……@一顆番茄:把我新買的口紅當蠟筆畫畫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