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般舟三昧經》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

2020-12-28 般舟念佛

「云何當得一剎那時間行。即能遍至一切諸佛前故。」

一剎那時間就可以遍至一切諸佛前,這隻有心地才能夠達到。以心之光明見一切諸佛,以心之光明遍至一切諸佛之前。這是般舟裡特有的一種境界,沒有到彼佛剎而能與其佛交流、交融、交匯。

「復云何當得住此佛剎。遍見一切十方諸佛。聽聞正法。供養眾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實未得世間五通。而亦未舍此世界身。亦無生彼諸佛國土。惟住此土。見餘世界諸佛世尊。悉聞諸佛所宣正法。一切聽受。如說修行。」

「云何當得住此佛剎」,住在這個地方。「遍見一切十方諸佛」,能夠遍見十方一切諸佛,能夠聽聞一切諸佛正法,供養眾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他沒有得到出世的六通,「而實未得世間五通。」這兩個通都沒得到,六通沒得,五通也沒得,也沒有捨棄此世界的色身,還是這個色身,也沒有生彼諸佛國土,也沒有到那個佛的國土上去出生,也沒有飛至彼國土,「惟住此土。見餘世界諸佛世尊」,住在此土即能見其餘佛剎十方諸佛、一切諸佛,一切佛剎之諸佛世尊。「悉聞諸佛所宣正法。一切聽受。如說修行。」

這是最後一問,那麼這一百二十二問就概略地講完了。一百二十二項功德利益,殊勝不殊勝啊?(大眾:殊勝!鼓掌)那麼,究竟、圓滿、殊勝、方便、善巧、根本、內在、具足一切、圓滿一切,這就有個詳細的解釋,對於我們講「現生見佛,當生成就,得佛授記,得無生法忍」有這樣一個圓滿的、系統的、微細的、周到的、深刻的解釋。

通過這樣一百二十二問,你就能廣闊自己的心胸,深入挖掘自己的心胸,讓自己具有嶄新的盡虛空遍法界的時空觀,讓自己的心地處於非常的高度,以此高度發無量菩提心,發莊嚴大誓,立堅固之信、不退之信,得種種不可思議功德,自得廣大神通妙用。那麼戒是佛法之根本,戒是生命之根本。

這是講一百二十二問,一百二十二項的功德利益。我們主要是通過此一個圓滿的功德利益的一個初步的解釋,生堅固信,生不退信,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拜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請他們加持我勇猛精進,直證菩提早度眾生

跟著身體節奏心裡默念佛號,訓練任何時候自覺呼吸念佛的習慣

念佛的時候體證呼吸的節點共振,節奏與呼吸合一

訓練零散念佛金剛念佛的心,修行降伏急躁心,難就變得容易

師父的法如同阿彌陀佛的無量光,讓我感受到心在極樂體證節奏之妙

相關焦點

  • 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
    世尊在《佛說般舟三昧經》當中講,如何才能得般舟三昧呢?他歸納了一句:「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常立大信」,他提出來要立信,立什麼信呢?立大信,不是小信。你們現在很多人來治病,連小信都不算。有的人想「我要往生極樂世界」,算是小信。小信不行,常立大信。你想,般舟三昧是什麼呀?
  • 佛經中講般舟三昧的功德,隨喜般舟三昧的功德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此三昧。生隨喜心。乃至暫時為他解說。尚獲無量無邊福聚。何況是善男子善女人。於此三昧修多羅中。如聞而信。如信而受。如受而說。如說而行也。爾時世尊。為重明斯義。以偈頌曰。若以三千大千界。盛滿七寶用行檀。我說彼福雖為多。不如聞經少功德。
  • 這部經典中提及的八大菩薩都是從般舟三昧中來的
    你呢,第一個職責跟菩薩是這個關係,這個關係當中,能為利益於諸大菩薩,行大慈悲於諸大菩薩。「於諸眾生。生平等心。」平等施教。對眾生也一視平等,對菩薩也一視平等,不舍一人,於諸眾生,生平等心,平等施教。「鹹得自在。到於彼岸。」以般舟三昧之功德力,以你之願心,讓他們得到根本利益,到達彼岸。
  • 般舟三昧法則不坐不臥、不眠不休,三月經行唯除便利
    就是說,你不僅要經行,——經行,來回走,走動著這叫經行,坐著不叫經行。當然,臥著更不叫經行。——「三月經行」,九十天經行,不坐不臥。「唯除便利」,方便的時候,吃飯啦、上廁所啦。有的時候,「三月經行唯除便利」,就是有一個開遮的問題。三月經行,經行,就是常立三昧、常行三昧,來回走,不能坐,不能臥。
  • 常樂聽聞,之後讀誦受持思惟,深入廣宣流布般舟三昧
    當應勤求如是三昧。常樂聽聞。讀誦受持。思惟修行。】「賢護。是故汝等。當應勤求如是三昧。」應該勤求,勤奮,勤懇,勤奮地去追求,勤奮地去祈求。「當應勤求如是三昧。常樂聽聞。讀誦受持。思惟修行。」一是勤求,二是聽聞。怎樣聽聞呢?樂聽,樂聞。怎樣樂聽樂聞呢?常樂聽聞,聽聞之後讀誦,讀誦之後受持,受持之後思惟,思惟之後深入地去修行。
  • 答問: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是不同的佛嗎?
    網友提問: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是不同的佛嗎?法嘉宗智回答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漢傳佛教的阿彌陀佛,有兩個名字:無量光佛,梵文amitābha,構詞為amita-ābha(光明)  無量壽佛,梵文amitāyus,構詞為amita-āyus(壽命)《佛說阿彌陀經》另有無量相佛(amita-ketu),無量幢佛(amita-dhvaja),都可算做阿彌陀佛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第304集-印正老師(完結)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阿彌陀經到此,釋迦牟尼佛說法就圓滿了。而從頭到尾聽完佛講一部經的信眾,都能深刻體會到佛陀說法的精神所在,對佛說的不懷疑。信解行證,信門深入了,就能解開經中的意思,而對佛經參透了,就會死心塌地如法修行。佛陀說法,大眾聽了生大歡喜,這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快樂。佛解決了我們的現實問題,困擾著眾生的重重束縛解開了,不由得人不高興快樂。
  • 「彌勒菩薩的故事·慈心三昧」
    佛陀座下有諸大比丘聲聞弟子,戒德清淨,是世間的大福田,是以我的臣民,皆競相舍己所有,用以供佛及僧眾,所以沒有多餘的財寶,可以拿去給大王當貢禮,尚請大王原諒!」波塞奇老實地回答。法愛王聽了波塞奇的話,對佛陀不禁生起了強烈的好奇心。心想:佛陀究竟是何方神聖?可以讓此國人民,如此發心供養?便對波塞奇說:「好吧!
  • 【母親節】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白話簡體字譯文
    如是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教,信法教授,獲安隱處。諸法甚深,現身獲果,義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聖眾。如來聖眾甚清淨,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眾,最尊最貴,當尊奉敬仰,是世間無上福田。如是諸子!當教父母行慈。
  • 佛說人身難得如大海盲龜浮木,要珍惜得人身的機會
    大海上漂一塊木板,木板中間有個洞,這個烏龜一百年還是多少年,伸頭一次啊?五百年?管他一百年、五百年,都是表法表相啊。那麼五百年伸頭伸一次,打比方說,然後,那你說這個烏龜五百年伸頭伸一次,然後正好把頭伸到那個洞裡邊,而且是完全在正中間把它卡住,你們說這概率有多大?小不小啊?也就是說,你要經過這麼長時間,百千萬億年的生死輪迴,才有一次得人身的機會,是不是啊?又有一個比方說,得人身機會如什麼?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皆願作佛第十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
  • 《南無佛說秘瘟經》拼音版
    南ná無mó佛fó說shuō秘mì瘟wēn經jīng 爾ěr時shí佛fó在zài舍shè衛wèi城chéng中zhōng,與yǔ諸zhū大dà眾zhòng俱jù會huì,阿ā難nán長cháng跪guì合hé掌zhǎng,白bái佛fó言yán:「世shì尊zūn,彼bǐ南nán閻yán浮fú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一定要看,這把往生的條件說透了!
    若但有工夫見此理,尚未實證,若無信願,亦難往生。禪家說淨土,仍歸於禪宗,去信願說,果能依之而做,亦可開悟。而未斷惑業,欲了生死,則夢也夢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願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今既不生信願,又將佛一一說歸自心,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得益淺而受損深,不可不知。
  • 念佛三昧才是淨土宗真正的「寶」
    為什麼說是現在的所謂的「淨土宗」呢?因為現在的淨土宗已經沒有古時淨土宗的那種崇德慕道,一心西方的風範了。大多都是妄想不勞而獲,類似「船小」的愚迷之輩。不要說三藏十二部了,就連自己本宗祖師所提倡的「五經一論」的經義都不去學,弄不懂。說起話來,不通佛理,絮絮叨叨。那就徒增笑話了。可憐可悲啊!南無阿彌陀佛!憨山大師是禪宗大德宗師。但對於淨土也非常通達。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而這部經所呈現的境界、力用與法門,正是從這至高、最極秘奧的大佛頂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經的法門也是至高、奧妙的。(附及,「大佛頂」三字,如前所說,「大」是修飾「佛頂」,「佛頂」兩字是在一塊兒的,應作一氣讀,因此名讀是「大、佛頂」,而不是「大佛、頂」——這樣讀就變成好象是在講一尊「大佛」的頭「頂」了!)
  • 智慧法語:佛說讀誦供養楞嚴咒將永不生於貧賤痛苦處
    【經典介紹】《楞嚴經》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大經,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寶典,祖師盛讚為「開悟的楞嚴」。
  • 佛教:《觀經》前面為什麼廣說定散二善?有多少人看過這經書?
    雖然《觀經》廣開定散十六觀,說三福、九品,但最後付囑阿難的時候,其他的都暫時擱置,唯付囑阿難說「你好持是語,持是語就是持無量壽佛名,你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就知道,雖然廣說定散二善,但是都歸在這句名號當中。《觀經》前面為什麼廣說定散二善?目的就是宣揚這句名號的功德,指贊名號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