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5日消息(記者秉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天315》報導,不用拿鑰匙,也能打開房門門鎖。集指紋開鎖、手機開鎖、人臉識別開鎖、密碼開鎖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智能門鎖近年來漸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不過最近,消費者網聯合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智能門鎖消費滿意度調查報告》卻顯示,受訪者因為擔心異地解鎖和開門指令洩露,對智能門鎖並不放心。
智能門鎖以其科技感的外觀和便捷的解鎖方式,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購買過智能門鎖或者對這類產品感興趣的消費者,如何看待智能門鎖?是否還存在一些擔心呢?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消費者。
記者:使用中有什麼問題嗎?
消費者:問題還挺多的,有時候輸入密碼,輸的是正確的,但顯示輸入錯誤。再就是忘記換電池,鎖就沒電了,進不去。方便的是不用帶鑰匙,但其實感覺安全性差了些。
消費者使用智能門鎖時,可能出現哪些問題?消費者網聯合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智能門鎖消費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為,智能門鎖最可能出現異常解鎖或無法解鎖問題。此外,消費者還擔心,智能門鎖出現電池不足無法開鎖的情況;指紋不靠譜,淋雨或出汗後指紋識別不了;人臉識別不了等問題。
消費者又擔心智能門鎖存在哪種安全風險呢?超過56%的受訪者表示,擔心伺服器被攻擊導致開門指令洩露;約50%的受訪者表示,擔心開門數據指令被竊取,如人臉、指紋被複製等;20%的受訪者則表示,擔心被撬開前面板開鎖。
事實上,消費者的擔心不無道理。2019年5月,中消協等對29款主流智能門鎖商品開展了比較試驗,結果顯示,48.3%的樣品密碼開啟存在安全風險,50%的樣品指紋識別開啟存在安全風險,85.7%的樣品信息識別卡開啟存在安全風險。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提醒消費者,應儘量不使用或關閉人臉識別功能和遠程開鎖功能。陳音江表示:「因為這些功能客觀上來說可能比較新潮,但實際上安全風險也最多。在日常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保存好IC卡,防止指紋被讀取或複製,這些都是消費者應該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