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行業的智能化風潮近兩年愈演愈烈,不少家電都加入了智能元素。當越來越多的智能產品進入家庭後,其智能功能卻不如想像中便利。連日來,記者調查採訪發現,對於消費者來說,目前智能家居產品還有諸多槽點,有些智能家居產品中看不中用,真正的家電智能化、智聯化仍然任重道遠。
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不少智能家居產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濫用概念:語音控制有欠缺,人機對話難
近日,一名網友記錄58歲媽媽與智能冰箱「吵架」的視頻火了。視頻顯示,58歲的媽媽讓智能冰箱13分鐘後啟動鬧鐘叫她,也許是因為普通話不夠標準,冰箱沒有準確領會「13分鐘」的意思,非要在3分鐘後叫她。急得這名媽媽不得不反覆糾正,並越說越氣,甚至對冰箱發起了「人身攻擊」,但冰箱似乎有自己的想法,最後乾脆「顧左右而言他」。
視頻裡的搞笑場面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一些網友打趣道:「使用前請出示你的普通話證書」「這位媽媽太難了」……其實,類似的人機對話案例,也正是目前消費者在使用智能家電時遭遇的諸多痛點之一。
南寧資深數碼達人李佑介紹,智能家電因為有了語音控制系統,讓用戶遠離了手機鍵盤的控制,可通過最直接的方式下達指令,不再需要複雜繁瑣的操作。然而,要讓家電聽得懂人話並不容易。雖然現在語音控制很火爆,各行各業都在做,但是技術上還不夠成熟,很多場景下會有不好的語音交互體驗。由於受空間距離、噪音幹擾等多種因素影響,再加上方言口音以及斷詞斷句問題,語音識別有時候很難做到準確無誤。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目前智能家居產品智能化尚處於較低水平。」南寧一家大型家電賣場的銷售經理楊先生介紹,從2014年開始,物聯網概念興起,智能家電的概念開始出現;進入2017年後,家電行業的智能化風潮愈演愈烈,無論是傳統的黑電、白電還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廚電、小家電,都不同程度地加入了智能化元素。毫不誇張地說,好像產品不添加智能元素就不好意思到市場上露面。「但很多品牌的產品技術都是處於跟風階段,在研發上並沒有太多的投入。市場熱衷於各種『智能』概念的包裝和炒作,從某種程度來講,不少是濫用『智能』概念!」
性能雞肋:系統操作複雜,功能中看不中用
不少智能家居產品就深受消費者詬病。比如,近兩年廠家力推的智能照明設備,通過App控制燈泡的打開關閉、調節亮度,稍微高級一些的還可用藍牙播放音樂,最初吸引了不少年輕消費者。然而,這樣的智能照明設備頻頻遭到「棄簡就繁」的非議。不少消費者吐槽:「晚上回家,先摸黑拿出手機,解鎖,進入App,然後開燈」「我人還在路上,為什麼家裡的燈要先亮起來呢」「智能照明設備相比傳統燈泡,損壞率更高,那我為什麼要多花幾倍的價錢去買一個並沒有太大作用的智能燈泡呢」……
消費者王女士則告訴記者,為了表達孝心,今年初她專門給年過八旬的老父親購買了一臺55英寸的智能電視,還手把手地教了老人如何使用。然而,老人時常抱怨電視操作太複雜不會用,經常打電話向她求救。王女士說,她在教父親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如果僅僅是觀看影視節目,智能電視並不如之前的普通電視操作方便。如果是上網的話,內存又太小,也不如帶鍵盤的電腦方便。隔一段時間,電視系統還要升級,這些操作對於老人來說,並不容易完成。
業內人士認為,智能家電的系統過於繁雜、操作不夠人性化、功能多卻實用性不足,這些都是現階段智能家電發展的障礙。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智能化,有些產品加上智能功能更顯雞肋,中看不中用。
智聯不易:智能家電越多,裝的App也越多
「為了使用各種智能家電,我一部手機裡裝上了7個不同的App!」對於智能家電的智聯不易,南寧市民韋女士感觸頗深。韋女士平時喜歡上網「淘」各種智能小家電,隨著家中智聯終端的增加,手機上的應用程式也越來越多。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家居攝像頭……不同的品牌智能家電都需在手機上下載安裝一個新的App,還要熟悉如何操作。「平時使用起來要不斷切換App,感覺特別繁瑣,真實的使用體驗遠沒有想像中的美好!」韋女士有些無奈地表示。
記者連日採訪發現,AIoT(智能物聯)近年來快速發展,國內外各路科技企業都在打造屬於自身的AIoT生態,一般都是通過特定的App來驅動,智能互聯目前也僅限於企業或品牌自身的產品,不同品牌廠商的設備互不兼容,無法聯動,難以形成規範統一的整合解決方案。這也可以說是目前智能家居最大的痛點之一。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除非是「從一而終」全部選擇同一個品牌的系列產品,否則就會面臨「智能家居越多,手機上安裝的App就越來越多」的煩惱和不便。不少消費者認為,紛繁複雜的智能設備,如果不能通過統一的協議、接口相互連接、相互協同,構成一個統一的系統,對用戶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家電行業資深分析師劉源認為,造成這樣的行業現狀,既有技術上的制約,更主要的還是各品牌的私心。現在大多數智能家居AIoT仍然是各自為戰。不同品牌的家電設備之間不允許成功連接,已經成為全家電企業樹立壁壘的一個慣性選擇。這些企業肯定也知道,建起這道牆,保護了一些東西的同時也拒絕了更多。這時,是否應該有行業協會,或有關部門站出來做點什麼呢?一起推進更好的應用體驗,把智能家居做大,讓參與者共享其利,這或許才是正確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