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就像小孩子,通過不斷地訓練、調整、培養,『智商』才會越來越高。」林麗是阿里巴巴客戶體驗事業群的一名人工智慧訓練師。人工智慧訓練師是一個「國家認定」的新職業,屬於今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三部門發布的16個新職業之一。他們需要使用智能訓練軟體,在人工智慧產品實際使用過程中進行資料庫管理、算法參數設置、人機互動設計、性能測試跟蹤及其他輔助作業。
當今科技的進步拓展了很多新的消費方式,而新消費催生的新職業也在近些年呈井噴狀上升。在移動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推動下,中國的「新消費時代」已經到來,更多新職業如雨後春筍般催生。
人工智慧訓練師:
如何讓機器人更聰明?
阿里巴巴的人工智慧訓練師是2015年左右出現的。那一年,林麗在負責人工客服的管理時,發現了人工客服不可避免的短板。
「伴隨國內新零售消費者迅速增長的規模,人工客服不僅成了不可忽視的成本支出,更麻煩的是,面臨『雙11』大促銷等井噴式的服務需求,客服即便採用人海戰術也杯水車薪。一旦服務『掉鏈子』,對消費體驗的影響是巨大的。」林麗說。
於是,林麗和同事們研究決定培養一批人工智慧訓練師,負責訓練人工智慧客服機器人。
林麗說,以消費者催發貨的場景為例,以前消費者需要打電話向人工客服查詢。人工智慧訓練師出現後,會訓練人工智慧自動查詢訂單狀態,把人工解決方案抽離成一個個步驟,梳理不同詢問場景,並制定不同的回答方案,大大提升了問題解決效率。
「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是對問題語料的訓練。事實上消費者催發貨不會按照我們期望的方式提問,說出『催發貨』這幾個字,而是『我的衣服怎麼還沒到』等各類表述。這就需要訓練人工智慧對消費者龐大的語料庫進行識別、分析。」林麗說。
即使人工智慧本身已經具備模型算法,但訓練師們仍然需要對成千上萬條新語料不斷進行梳理、分析、處理,讓人工智慧的「智商」跟上高密度的、複雜的詢問場景。
人工智慧的問題解決效率提升了,但很快,林麗又發現了新問題——如何讓機器人更有溫度?「我們每天都在琢磨怎麼把機器變聰明。」林麗說,以購買水產品為例,消費者在超市買魚蝦蟹的時候,經常會詢問產地和烹飪方法。「於是我們把產地、保質期、是否宰殺、如何烹飪等信息教會了售前智能客服機器人,消費者就能在線上購物時感受到人工智慧帶來的更實用、便捷的購物體驗。」
實際上,人工智慧訓練師是近年隨著AI技術廣泛應用產生的新職業,他們的工作是讓AI更好地為人服務。天貓精靈、菜鳥語音助手、阿里小蜜等背後,都有人工智慧訓練師的身影。在人工智慧訓練師們的「培育」下,去年天貓「雙11」期間,智能客服機器人承接了平臺97%的在線服務需求,提供了相當於8.5萬名人工客服的工作量,全天提供在線諮詢對話量3億次。
目前,人工智慧訓練師的隊伍在不斷壯大。林麗介紹,僅阿里已經有600多名人工智慧訓練師,整個生態內已經達到20萬人左右。
網際網路營銷師:
電商主播正式擁有姓名
換裝、講解、和網友隔屏互動……下午3點,不足10平方米的直播間內,陳漫在鏡頭前忙個不停。她要在3小時的直播裡推介超過30件衣服,換衣服的時間不能超過30秒。
今年6月從廣東理工職業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後,陳漫沒有像身邊同學一樣從事教師、社工等傳統工作,身高一米六、體重120斤的她選擇進入一家直播機構,做起了大碼女裝主播。
每天直播6小時,下午播女裝、晚上播零食。1個月下來,陳漫積累了不少工作上的「實戰」經驗。「我會『現身說法』,通過自己身材的『短板』介紹一件衣服好在哪裡,比如能遮小肚子、『拜拜肉』等,這樣比較容易讓網友產生共鳴。」
陳漫說,下播後她喜歡跑去別的直播間看前輩們直播,學習她們的說話技巧。「這個職業需要很強的觀察力,你要一下看出這個產品適合哪類人群,戳到她們的需求痛點。」她說。
工作之初,陳漫總覺得「苗條」是年輕女孩的共同追求,而自己的工作就是幫助微胖女孩們「穿衣顯瘦」。直到有一天,她在彈幕裡收到一位年輕媽媽的「求助」:「有適合哺乳期媽媽穿的衣服嗎?」陳漫感到一絲驚喜:「原來我的工作還能幫助更多人群。」
漸漸地,更多需求在彈幕裡出現:「我不要顯瘦,能不能給我推薦一些舒適的衣服?」「哪種面料更透氣?」陳漫發現,屏幕那端的網友,「審美觀」遠比她想像得更加多元。「這份職業充分展示了胖女孩也有胖的美。」她自信地說。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已達4338億元,預計2020年行業規模還將繼續擴大。而今年7月,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9個新職業,其中,網際網路營銷師職業下增設的「直播銷售員」,像陳漫這樣的人們熟知的「電商主播」「帶貨網紅」有了正式的職業稱謂。
「做主播可以快速接觸到電商運營模式,積累一些選品經驗,學習和消費者打交道的技能。」陳漫說,「直播像是一個窗口,讓我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性。」她覺得自己很幸運,正站在時代的風口上,不斷湧現的新業態新模式,為應屆畢業生等群體開闢了就業新空間。
供應鏈管理師:
食物的「把關人」
「梭子蟹最肥美的時候到了。」李元軍是盒馬鮮生的水產供應鏈管理師,負責全國總部採購。周一一大早,他就坐早班機飛到了青島,準備梭子蟹的採購。
供應鏈管理師是一個「國家認定」的新職業,也屬於今年2月人社部等三部門發布的16個新職業之一。
李元軍說,對於每一位供應鏈管理師而言,通過自己對區域消費習慣的把握,讓消費者高度認可,讓遴選的產品變成門店爆品,是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最大的來源。「供應鏈管理師不僅得走在前端,精選全球優質好貨,還要評估商品歷史銷售數據,合理計算成本和訂貨數量的比值,及時汰換數據表現不佳的商品,平衡成本水平與服務水平。」
「雖然辦公地是上海,但對我們做供應鏈的人來說,需要深入產品源頭,到田間、碼頭去,一待就是兩三個月,才能最終保證好水產『活蹦亂跳』地出現在顧客面前。」李元軍說,2月到4月採淡水魚,4月到6月是貝類集中產卵期,5月到7月小龍蝦爬上餐桌,8月梭子蟹,9月皮皮蝦……供應鏈管理師的工作時間是由各類水產的捕撈期決定的,不同的月份到不同地域,已成為他們的工作常態,而他們經常一個月有20多天都在外出差。
在李元軍看來,現在的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吃飽,還要吃得健康。「現在僅盒馬而言,就有近千名供應鏈管理師分散在全國各地。」李元軍表示,如今消費者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供應鏈管理師就像是食物的「把關人」,要對產品外觀、口味、安全等方面嚴格把控。
「期待通過我們的工作,把更新鮮、好吃的產品送上消費者的餐桌。」李元軍對這份職業的前景十分看好。
記者手記
新消費正在促進新職業在服務業大量湧現。但新職業來了,走在潮頭的卻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新職業之所以總能引發關注,歸根到底是因為它代表了新方向,展現出發展的新優勢。
在消費升級的當下,不管是人工智慧訓練師、網際網路營銷師,還是供應鏈管理師……他們的出現,其實是搭建起了一條「快速路」,而這條路,不僅連通了商家與消費者,更連接了美好、省心的小康生活。
可以預計,隨著技術革命的加速推進、改革步伐的持續加快,更多高技術含量的新職業將接踵而至,共同描繪出中國經濟的美好圖景。而這一天已然到來了。
來源│杭州日報
長
按
關
注
▼
江幹發改
· 宣傳江幹區政策和規劃 ·
· 服務基層和企業發展 ·
微信ID:hzjg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