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出「壓光器」可降低雷射中的量子噪聲

2020-12-04 東方財富網

日前,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量子「壓光器」,可以將入射雷射束中的量子噪聲降低15%。這是同類系統中第一個在室溫下工作的系統,適用於緊湊、便攜的裝置,從而可以添加到高精度實驗中,以改善雷射測量,因為量子噪聲是其中的一個限制因素。

這種新型擠壓器的核心是一個彈珠大小的光學腔,安置在一個真空室中,包含兩個鏡子,其中一個的直徑比人的頭髮還小。大一點的鏡子是固定的,而另一面則是可移動的,由彈簧狀的懸臂懸掛著。這第二面「納米力學」鏡子的形狀和構成是該系統能否在室溫下工作的關鍵。當雷射束進入腔內時,它會在兩面鏡子之間反射。光所產生的力使得納米機械反射鏡來回擺動,使得研究人員能夠設計出具有特殊量子特性的光。

雷射可以在壓縮態下離開系統,這可以用來進行更精確的測量,例如量子計算和密碼學,以及引力波的探測。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副主任奈吉斯·馬瓦瓦拉(Nergis Mavalvala)說:「這個結果的重要性在於,你可以設計這些機械系統,使它們在室溫下仍能具有量子力學特性。這完全改變了遊戲規則,不僅是在我們自己的實驗室裡,在世界範圍內的大型低溫冰箱裡都能使用這些系統。」

雷射包含大量光子,它們在同步波中流動,產生明亮的聚焦光束。然而,在這個有序的結構中,雷射的單個光子之間有一點隨機性,以量子漲落的形式存在,在物理學中也被稱為「散粒噪聲」。例如,在任何給定時間到達探測器的雷射中的光子數,都會以難以預測的量子方式在平均值上下波動。同樣,光子到達探測器的時間,與其相位相關,也可能在平均值附近波動。

這兩個數值——雷射光子的數量和時間——決定了研究人員如何精確地解釋雷射測量結果。但根據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之一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同時測量粒子的位置(或時間)和動量(或數量)是不可能的。

科學家們通過量子壓縮來解決這個物理約束,即雷射量子特性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光子的數量和時間,理論上可以用圈來表示。在這兩個性質中,一個完美的圓圈表示相同的不確定性。一個橢圓——一個壓縮的圓——表示一個性質的不確定性較小,另一個性質的不確定性較大,這取決於如何操縱圓和雷射量子特性中的不確定度比。。

研究人員利用光學機械系統來實現量子壓縮,該系統由鏡面等部件設計而成,部件可以被入射的雷射移動到很小的程度。鏡面之所以會移動,是因為構成光的光子對它施加的力,而這個力與在給定時間內撞擊鏡面的光子數量成正比。此時鏡子移動的距離與光子到達鏡子的時間有關。

當然,科學家無法知道特定時間內光子數量和時間的精確值,但通過這種系統,他們可以建立這兩種量子特性之間的關聯,從而降低不確定性和雷射的整體量子噪聲。

目前,光機械壓縮已經能在需要安置在低溫冷藏箱的大型裝置中實現。這是因為,即使在室溫下,周圍的熱能也足以對系統的活動部件產生影響,造成「抖動」,抵消量子噪聲的影響。為了屏蔽熱噪聲,研究人員不得不將系統冷卻到10開氏度(-440華氏度)左右。

(文章來源:OFweek)

相關焦點

  • 「光擠壓器」降低量子噪聲,提高量子計算和引力波探測能力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量子 "光擠壓器",可以將進入的雷射束中的量子噪聲降低15%。這是第一個在室溫下工作的同類系統,使其適合於緊湊、便攜的設置,可添加到高精度實驗中,以改善量子噪聲是限制因素的雷射測量。新擠壓器的核心是一個大理石大小的光腔,安置在真空室中,包含兩個鏡子,其中一個比人的頭髮直徑還小。
  • 光量子擠壓器:室溫下降低量子噪聲的新技術
    撰文 | 烏鴉少年最近,麻省理工學院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實驗室主導的一個科研團隊設計了一種光量子擠壓器(quantum light squeezer),第一次在室溫下將入射雷射束的量子噪聲降低15%,達到低於標準量子極限的水平。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製造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原子鐘,量子糾纏原子鐘
    原子鐘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原子鐘可以使用雷射來測量原子的震動,原子以恆定的頻率震動,它們的精度極高,如果它們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那麼到現在,這些原子鐘只有不到半秒的誤差時間。科學家們對此誤差範圍還是不滿意,未來的原子鐘可以更精確。
  • 麻省理工學院:量子策略可以幫助21點博弈穩贏嗎?
    一支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人員,組成的麻省理工學院21點團隊因此聞名,他們從1979年開始的幾十年中優化了算牌和其他技術,成功擊敗世界各地21點的賭場,這個故事後來被寫成一部書與拍成了電影。
  • 麻省理工學院138億年誤差不超過0.1秒的原子鐘,將用於研究暗物質
    麻省理工學院開發138億年誤差不超過0.1秒的超高精度原子鐘,將用於研究暗物質原子鐘是當前精度最高的時間量測技術,其原理是透過原子發出電磁波的振動進行時間計算,也被用於許多需要高度精確的研究領域或是機械控制,當前最高精度的原子鐘大約在運作 138
  • 科學家想通過量子噪聲尋找
    「黑洞的問題在於,它們是黑色的,所以什麼也出不來,」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丹尼爾·霍爾茲(Daniel Holz)說,「而量子引力的東西就發生在這個中心——這就太糟糕了。」然而,最近發表的幾篇論文對這一觀點提出了質疑。研究作者認為,引力子可能會在引力波探測器——如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中製造可觀察到的「噪音」。
  •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重新定義原子鐘(更加精確)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量子糾纏可以使原子鐘更精確,它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重力對時間的影響等問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他們說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建造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他們的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引力對時間流逝的影響以及時間是否會隨著宇宙變老而改變等問題。更精確的原子鐘甚至可以靈敏到探測暗物質和引力波。
  • 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出一套新系統,允許無人駕駛汽車在沒有地圖的情況...
    打開APP 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出一套新系統,允許無人駕駛汽車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進行導航 工程師4 發表於 2018-05-10 10:31:00
  • 收購麻省理工初創公司,強勢擠入量子賽道
    Labber Quantum是麻省理工學院EQus組的一家初創公司,它開發用於實驗性量子計算的控制解決方案,提供控制和操作量子設備和經典電子設備間的接口產品,該軟體處理儀器控制、信號產生、量子位校準和動態誤差抑制。
  • BitMEX運營商資助麻省理工學院 以進行加密相關研究
    BitMEX運營商資助麻省理工學院 以進行加密相關研究 圖片版權所屬:站長之家今日塊訊(ChinaZ.com) 5月29日 消息:據外媒報導,加密貨幣交換所有者和運營商BitMEX已向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以進行加密貨幣相關的研究
  • MIT設計出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 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但總是有改進的空間,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用一種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證明了這一點。 這些時計使用雷射來測量這些振蕩,得出的時間精確到足以制定國家和國際標準。例如,銫133的共振頻率為9,192,631,770Hz,而且非常穩定,自1968年以來,這種模式已正式定義了秒。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原子鐘,它可以進一步推動精度的極限。
  • MIT設計出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 進一步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但總是有改進的空間,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用一種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證明了這一點。原子以如此精確可靠的模式振動,以至於你可以根據它們來設置手錶--這正是原子鐘的作用。這些時計使用雷射來測量這些振蕩,得出的時間精確到足以制定國家和國際標準。
  • 麻省理工學院研發植物傳感器 監測土壤中砷含量
    ▼ 新加坡和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研究機構的農業精準化顛覆性和可持續技術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型植物傳感器。該傳感器是一種納米生物光學傳感器,可以實時檢測和監測地下的砷毒性水平。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楊宇翔:量子精密測量
    「AI未來說·青年學術論壇」第五期「量子計算」專場已於2019年5月18日下午在中科院舉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楊宇翔為大家帶來報告《量子精密測量》。楊宇翔,現任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理論物理研究中心(ETH)博士後研究員,從事量子信息理論研究。2018年於香港大學獲得計算機博士,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2017年微軟學者獎學金獲得者。
  • 麻省理工學院新研究:繃緊肌肉就能操控無人機,比搖杆更省事
    智東西4月29日消息,近日,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研究團隊利用肌肉傳感器和運動檢測算法,開發出一個「行為控制機器人」系統,能通過肌肉收緊來遠程遙控無人機。此前的研究從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觸覺、手勢等角度進行了探索。結果顯示,語音、觸屏控制不夠靈敏,已有的傳感器系統也比較笨重。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認為讓機器人理解人類的非語言指令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據此,他們研發出一款端到端手勢控制系統。這個系統用肌電信號傳感器接收用戶手勢,用算法判斷指令內容,不需要進行繁瑣的數據訓練或校準,配套傳感器的尺寸也比較小。
  • 谷歌聯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冷聚變 進展才得以發布
    而現在,冷聚變研究迎來了一個重要拐點:谷歌聯手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團隊決定再度發起對於「冷聚變」的研究,該研究的系列進展已經得以發布。 重新審視的 1989 年「騙局」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官方說法,該項目旨在以科學嚴謹的方式研究冷聚變。其他參與的研究人員還包括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馬裡蘭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團隊。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建造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這種新型原子鐘非常精確,140億年後的誤差還不到十分之一秒,這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重力對時間的影響。他們的設計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而不是測量隨機振蕩的原子。
  • 照亮未來:離子阱量子計算機
    在該論文中,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光纖光學模塊,這種模塊可以集成到離子阱晶片上,從而將光耦合到刻蝕在晶片上的光波導中。通過這些光波導,不同波長的光可以在晶片上導波最終被引導到晶片上離子阱的位置,從而實現量子計算。最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實現了離子阱量子晶片的集成化和可擴展化,為離子阱量子計算走出實驗室、走向進一步的大規模產業應用鋪平了道路。
  • 復旦團隊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獲...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團隊利用預測和回溯測量的方法,實現了迄今含原子數最多的原子自旋壓縮以及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高靈敏度原子磁力計。
  • 降低碳排放 麻省理工學院提出更環保的AI訓練方式
    去年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曾表示,訓練一臺大型AI機器產生的碳,平均是一個人終其一生駕駛汽車製造的排放量5倍。除此之外,還存在很多其他方面的能源消耗。因此AI未來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仍是亟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