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呂思清《魔弓傳奇》小提琴獨奏音樂會在成都城市音樂廳華麗上演,為蓉城樂迷帶來帕格尼尼《A大調奏鳴曲》、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斯文森《浪漫曲》、維尼亞夫斯基《D大調波蘭舞曲》等經典曲目。這不僅是第26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上頗具分量的一場音樂會,更是呂思清首次在成都舉辦的獨奏音樂會。當然,他的演奏曲目中也少不了那首國人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呂思清說,雖然已拉過《梁祝》幾百遍,但每次的感覺都會不一樣,「每次演奏,總會有一些臨時的、轉瞬即逝的靈感出現。那感覺真像是守著取之不盡的寶藏。」
「東方帕格尼尼」再奏經典
呂思清與「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有著解不開的緣分:早在他17歲那年,便獲得了國際小提琴藝術最高獎——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隨著他在世界樂壇聲名愈隆,「東方帕格尼尼」的美譽也常伴他的名字。本場音樂會上,呂思清首先演繹的便是帕格尼尼的《A大調奏鳴曲》,跳動的音符從弓弦上滑出,琴音細膩動人,弦樂與鋼琴匯成了一場「魔弓傳奇」。
呂思清
接下來的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則讓音樂會充滿暖意與悠揚,帶動著全場觀眾的心都暖融融起來;斯文森的《浪漫曲》,以十分委婉哀傷的緩慢速度進入,隨後層層遞進,讓現場觀眾跟隨呂思清的琴聲,進入由他編織的音樂世界中;維尼亞夫斯基作曲的《D大調波蘭舞曲》,在呂思清演奏下呈現出的劇烈的跳躍性,有時像迸發出火花一般充滿光彩與力度,有時娓娓道來優美動聽又帶有一絲憂鬱……每曲結束,音樂廳內總會響起熱烈的掌聲。
將《梁祝》演奏出神話般的傳奇
音樂會的下半場,《梁祝》如約而至。這一20世紀華人音樂的經典,不僅被譽為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更是呂思清最喜歡的小提琴曲之一。他從上世紀80年代起便學習《梁祝》,譜子是父親手抄的,封皮上還寫著殷切寄語:「望你將它演奏出神話般的傳奇。」呂思清曾先後錄製過五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發行量數以百萬,在國內外舞臺上演奏過近千場,確立了他作為這首中國小提琴協奏曲名作權威詮釋者的地位。
呂思清曾經說,自己雖然已拉過《梁祝》近千遍,但每次的感覺都不一樣。「演奏的過程也是一種創作,隨著生命經歷的增加,我對於《梁祝》的理解和對它的表現手法也會發生變化。事實上,每次演奏,總會有一些臨時的、轉瞬即逝的靈感在裡面。」在他看來,越是經典的作品越是值得挖掘,「那感覺真像是守著取之不盡的寶藏。」以本場演出為例,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呂思清在此次演出中加強了節奏對比,深情處細膩委婉,激憤處又堅決有力。
從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到英臺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如泣如訴的曲調,從呂思清那把擁有300多年歷史的斯特拉迪瓦裡小提琴中盡情流淌出來,令現場許多樂迷抑制不住心中激動:「是《梁祝》。」是的,正是記憶中、印象裡,你能想像到的,最完美的那部梁祝。
紅星新聞記者 任宏偉 編輯 喬雪陽 圖據主辦方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