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佩奇一度風靡在國內的角角落落,特別是小朋友們各種吃喝玩樂產品的包裝上也都蓋上了這枚豬戳。
不知道佩奇一家分不清正面還是側面的吹風機頭型是否讓你糾結過,反正下面這位做糖畫的大哥可能是走不出吹風機的陰影了。
沒有粉色皮膚的佩奇還不夠社會。雖然無法理解佩奇吹風機的造型,但粉嫩的小豬形象還是令人大呼「可愛」。除了佩奇一家,豬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是粉色的,如麥兜,小豬皮傑,怪誕小鎮搖搖豬,小豬韋伯,晴天小豬。
世界人民對粉紅小豬的偏愛可能是由於對家豬的刻板印象。俗話說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
但實際上,吃過豬肉的人有很多,卻真的沒幾個見過豬跑的。
人們見到的豬大部分來自菜市場或超市,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粉白皮。其實家豬的種類有很多,除了粉白色的,還有黑的,紅的,花的,條紋的......
圖片來自Pork Checkoff網站
家豬的起源
那為什麼我們經常見到的是粉色的豬呢?這可能要去問問家豬的祖先了。
家豬是從野豬馴化而來的。追溯到遠古時代,人們發現相比於牛羊,繁育能力強、生長快速的野豬可以更好地滿足祭祀和食用的需求,這也成為了人類馴化野豬的動力。
隨著野豬的馴化程度不斷加大,豬在所有家畜中的比例迅速上漲,考古表明,距今一萬年前到七千年前的時間裡,中原地區豬佔所有家畜的比例從10%上升到70%,可以說是增長非常迅速了。
家豬的馴化——前半身比例:野豬佔60%,家豬佔40%,改良後的家豬佔30%
野豬為了滿足野外生存的需求,毛色大部分都是黑色或褐色,這樣的「偽裝色」不容易被捕食者發現。早期馴化而來的家豬大部分也是黑色或黑白花色的,如中國的東北民豬,以黑色為主,體格較大,臀腿較瘦弱;華南地區的金華豬(也叫兩頭烏),以黑白相交花色為主,體格較小。在歐洲盛行的火腿文化下,西班牙的伊比利亞黑豬、德國黑毛豬等,都貢獻了肥美的後腿用於製作火腿。
東北民豬(左)和金華豬(右)
西班牙的伊比利亞黑豬(左)和火腿(右)
粉色豬的「進化」之路
到了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時期,歐洲的人口數量激增,本地豬低效的產肉量無法滿足人們的食用需求。於是在十八世紀末,英國商人將中國廣東的華南豬引種過去和本地的約克郡土豬雜交,就誕生了著名的約克夏大白豬,它的產仔量達到了一窩10~20隻,這讓本地豬(一窩4~10隻)不得不交出膝蓋。
在品質方面,本地豬相較於約克夏大白豬也遜色不少。如東北民豬由於其瘦肉率低,增肉速度慢,很快就被進口的大白豬擠出了市場,在數量上也幾近瀕危。
約克夏大白豬
此後,高產的約夏克大白豬基本就走向世界,處處留情,粉白色的豬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頻率就越來越大。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豬都有約夏克大白豬的基因,包括小豬佩奇。
隨著人們對豬肉品質和數量需求的不斷提高,最終佔據市場的是「杜大長三元雜交豬」,它是由約克夏大白豬、丹麥長白豬和杜洛克豬雜交得來的,這種粉白色的家豬品種兼具了風味好、日均增重量大和產仔量高三大優勢。從此粉白色的豬成為了世界豬肉市場的主流。
除了市場利益的原因外,也有科學家猜想,古時農民在選育家豬時會更傾向於粉白色,這是為了方便與野豬作區分,因為顏色的區別是一目了然的。
其實順應自然,從食慾和觀賞的角度看,粉色也是更受歡迎的。假如小豬佩奇換個顏色,你還會......喜...歡...它嗎?
豬毛色的形成機理
雖然還是粉嫩的佩奇比較香,但是就像我們上面說的那樣,有這麼多種顏色的小豬佩奇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麼,豬的毛色是怎麼形成的呢?
豬的毛色是重要的品種特徵之一,是鑑定品種純度和遺傳穩定性的重要標誌。不同毛色的形成主要是由黑色素(Melanin)在毛皮質和髓質中沉積的種類和數量決定的。黑色素包括真黑素(Eumelanin)和褐黑素(Pheomelanin),前者表現為黑灰色,後者表現為紅棕色。
一個叫黑素皮質激素受體1(MC1R)基因在調節這兩種色素的形成過程中起關鍵作用。MC1R與促黑素細胞激素(α-MSH)結合時,會促使真黑色素形成;與Agouti信號蛋白結合時,則促使褐黑色素形成。此外,由於野豬中有一個特殊的MC1R基因在馴化的家豬中極少被發現,所以MC1R基因的突變是區分野豬和家豬的重要標誌。
另一個決定豬毛色的關鍵基因是KIT基因,是調控豬白毛色的形成。研究表明,若豬僅含有KIT1基因,將表現為有色毛;若同時含有KIT1和KIT2兩個基因(KIT2基因相當於兩段重複的KIT1基因),由於KIT2基因會使黑色素細胞喪失活性,無法產生黑色素,所以毛色就表現為白色。
需要說明的是,白色毛的形成還有一個前提條件是KIT2基因中有缺失突變,若沒有相應的缺失突變,則變現為斑點型毛色。我們經常見到的粉白色的豬,其白毛色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KIT2基因突變導致的。
是不是沒想到我們經常吃的豬肉和喜歡的卡通角色背後,竟蘊含這麼多的科學知識?生活處處有學問,小朋友們只要細心觀察,就能夠發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