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真正的愛一個人的時候,人間煙火,山河遼闊,無一是他,無一不是他。愛情是世界上最難以表述的東西,一百個人有一百個關於愛情的觀點和感受。我認為的愛情應該是彼此有取之不竭的成長補給,又因此又源源不斷地互相欣賞。
或許真的是有相同高度的人才會走的長久;也或許是一見鍾情的驚豔足以相抵往後餘生;又或者是日久生情的陪伴能屏蔽不被世人所理解的閒言碎語。
不論是性別有差的戀愛,還是物資有差的戀愛,或者是年齡有差的戀愛,我們都只是一個旁觀者,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經歷,沒有立場去說一些像網絡推手或者鍵盤俠一樣的話。
一句暖言、一個擁抱或許在有的時候就是一道光,能夠治癒一個人的整個人生。或許一句冷言也可能打破一個人對世界所有的有關美好的憧憬和嚮往,從而墮落深淵,永遠被困於黑暗。
父子之間,哪有什麼隔閡
季承的父親季羨林是一名優秀的東方學大師和語言學家,在我國文學的發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季羨林在季承剛出生的時候就遠赴他鄉求學了,在季承13歲的時候又因為工作而去了北京。
兩人相處的時間很短,因為缺少陪伴和教導,所以父子二人之間的關係也一直很平淡,沒有那麼多親密。季承在北京定居後,父子二人的關係不似以往一樣冷淡,也慢慢地有所緩和了;也不似以往說幾句話就吵架的狀態了,總體上還是很和諧的。
在馬曉琴工作一段時間後,季承的母親去世,季承聽從母親的囑託對馬曉琴很是照顧。所以當時的很多小報和傳聞都說70歲的季承和家中的30歲的小保姆曖昧不清,季羨林聽說過以後認為這種事情有辱門楣,很是生氣,於是就和季承大吵一架,還把季承趕出來家門,同時也辭退了馬曉琴。
此件事件後,父子二人的關係急劇下降,達到冰點。
後來季承和馬曉琴結婚不久有了孩子後,季承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自己的父親季羨林的一些觀點和想法,於是就很主動地請求父親的原諒。
父子之間哪有什麼不可瓦解的怨恨和不能放下的隔閡呢?況且季羨林的生氣也早已沒有了,於是父子二人的關係也就很自然而然地和解了。當然這也是後話了。
季承和馬曉琴的相遇和相愛
季承在24歲就已經結婚生子,婚後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兒一女。27歲時季承定居到北京與他的母親和祖母居住在一起。
因為社會性質和工作方面等一系列的因素,家中的老人和小孩沒有人照顧,所以季承的母親便開始請保姆來做一些工作。但是因為家中的孩子多、寵物也很多,事情太多,很多保姆幹得都不是很長久。也就這樣,他們一直處於找保姆的狀態。
直到有一天,保姆馬曉琴勝任了這份工作,沒有因家中的孩子多和寵物多的原因辭職,然後就留在了季家做照顧老人、孩子和寵物等一系列工作。
馬曉琴的老家在重慶,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中。她兄弟姐妹四人,馬曉琴則是很早就和母親外出工作了,在保姆行業裡因為幹活勤快認真很是受人歡迎,在這個行業裡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女子。
季承的家人對馬曉琴也是非常地好,並沒有因她是保姆就看輕她。馬曉琴也是把季家的人當成自己的家人。
一是她的性格是活潑開朗的,在季承家工作期間幹活非常的細緻認真,很是勤勞;二是盡心盡力的照顧季家的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的井井有條;三是當季承和他的父親吵架時,馬曉琴也會去勸說。
凡此種種,讓季承的母親對馬曉琴很是喜歡,在去世的時候還叮囑季承要多多幫助和照顧馬曉琴。
雖相差40歲,亦是結婚生子
那些傳聞也並非空穴來風。馬曉琴在和季承的相處中,認為季承為人和善、身上有一股獨特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喜歡上了他。可是兩人之間的年齡相差40歲,而且季承已有妻子和孩子,便把這份心思藏在了心裡,沒有和季承說。
但當自己被季羨林辭退,季承被季羨林趕出家門之後,就很擔心季承能否照顧好自己。當時的馬曉琴已經回了老家,由於擔心一直很愁眉苦臉,後來身邊的朋友得知這件事後,對馬曉琴進行了開解,並給予很大的鼓勵。
在身邊朋友開解之後,馬曉琴就再次來到了北京,並在找到季承後告訴了他自己對他的心意,希望季承可以和她在一起,然而季承以自己有家庭並且兩人之間年齡差距很大為由拒絕了馬曉琴的心意。
馬曉琴被拒絕後並沒有離開,而是希望可以繼續待在季承身邊照顧他。在以後的日子裡,馬曉琴把季承的方方面面都照顧的很周到。而季承也在馬曉琴無微不至的照顧裡體會到了她的心意,於是70歲的季承便與他的妻子辦理了離婚手續,和30歲的馬曉琴結為了夫妻。
因為在很早之前馬曉琴都是在照顧季承家裡的人,所以季家的人也都很習慣馬曉琴的存在和照顧,也沒有什麼幹涉和不自然。因此一家人相處得也是很輕鬆很愉快。婚後不久,兩人還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
結語
或許馬曉琴的和季承之間的愛情和婚姻令我們唏噓,但愛情本就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旁人的愛情我們不會知悉其中的坎坷曲折,旁人也不會知曉我們自己愛情的彎彎繞繞。
我們每個人都在認真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酸甜苦辣都要一個人品嘗、絕望頹廢都要一個人扛、幸福美滿也都要自己去爭取。每一個人都在希望在這蠅營狗苟的世界裡尋求一個庇佑,都希望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得到一隅寧靜。
無論愛情的性別、物質、年齡是否相稱,都是兩個人的事情,雖說旁觀者清,可我們不都是深陷其中,只有當自己出來的時候才會清醒嗎?雖說不合適,可我們不都是飛蛾撲火甘願沉淪嗎?雖說很多擁有的不一樣,可我們不還是惺惺相惜希望彼此共同白首攜手終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