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良心之作?9代 Core i5 9600K首發評測

2021-01-16 騰訊網

題外話:本篇也是無心插柳,本發表裝機內容,正趕上intel 第9代Core處理器解禁,所以趁熱度先做簡單的評測,避免篇幅過長分兩篇發表,這次最有看點還是i9 9900K和i7 9700K,目前全網所發布的文章中少有i5 9600K評測,所有廢話不多說我們進入正題

前言:

10月18日科技圈第一牙膏廠Intel正式發布了第9代Intel Core處理器,英特爾和往常一樣只首發了三款型號,只不過這次砍掉了i3,首發了i5 9600K、i7 9700K、i9 9900K這三款不鎖倍頻K系列型號,這也是i9首次下放到酷睿系列,其他非K系列要等到明年1月,還是和往年一樣完整產品線要隔年發布

第9代Intel Core

圖片來源anandtech

核心數量增加,這次新發布的第9代Intel Core處理器最大的改變就是核心數量以應對AMD銳龍+的競爭,再就是頻率的提升,頂級的i9 9900K採用8C16T,默頻3.6GHz,單核睿頻直接高達5.0GHz,而i7 9700K這次增加了物理核心數砍掉了超線程8C8T規格,就只有i5 9600K只是頻率的提供,其他沒變。

價格更貴,第9代Intel Core處理器依然是Coffee Lake-S架構,採用14nm++製程工藝,加量但是更貴,i9 9900K售價488美元,i7 9700K 374美元,只有頻率提升的i5 9600K小幅提價到262美元,所以9代更像是填補8代酷睿的產品線空檔來對壘AMD銳龍多核處理器

散熱介質的改變,另外就是這次發布了這三款處理器都採用STIM軟釺焊作為核心導熱材質,自從酷睿3代開始intel一直採用矽脂作為CPU核心的導熱材質,時隔多年這次釺焊回歸對於超頻玩家來說是個利好的事情,可能intel明白多核高頻對於處理器散熱壓力是有多大

PCB更厚,英特爾從6代酷睿Skylake後一直採用很薄PCB,這次第9代Intel Core處理器的PCB也已經恢復到以前4代Haswell的厚度

內存容量增加,第9代Intel Core處理器內存控制器支持DDR4 16Gb die密度DIMM,以往酷睿平臺最高只支持64Gb的內存,這次的第九代平臺英特爾表明將支持128Gb內存,內存品牌也將跟進推出單條32Gb內存,這一重要訊息特別對於一些生產力工作者和專業需求的用戶來說內存容量翻倍是值得高興的,也是這次帶來的高端需求的下放,對以往有多核需求的用戶,可以用更低成本來購買生產力工具。

Intel Z390晶片組

圖片來源anandtech

真正300系列晶片組,第9代Intel Core處理器隨之帶來的就是Z390晶片組主板,相較於Z370晶片組22nm製程,這次Z390製程升級到14nm,ME升級到12,PCIE3.0通道數量未變依然24條,其他方面和B360晶片組一樣提供了原生的USB3.1 Gen2接口,PCH直接內建CNVi無線網卡和支持SDXC SDA 3.0內存卡功能,所以Z390才是真正300系晶片組旗艦,但Z370依然會支持9代平臺

增強供電,這次多核處理器的到來隨之而來的就是供電要求更高,這次大部分Z390平臺都增強了VRM供電相數,開始使用8+4pin供電接口,而且今年6月份Intel就以後多核趨勢發布的ATX12V 2.52規範,規範中規定將TDP 95W的CPU持續電流提高到22A,峰值電流提高到29A,意味著對電源主板供電需求更高,建議使用冗餘更大的電源來帶9代平臺

i5 9600K vs i5 8600K

這次我拿到的是一顆ES版的i5 9600K,對比右邊i5 8600K可以看出外觀有明顯變化,下方一凹一凸

可以看到後面電容排列還是有區別的

前面說到,從英特爾從6代酷睿Skylake後一直採用很薄PCB,這次第9代Intel Core處理器的PCB也已經恢復到以前4代Haswell的厚度

主板:華擎Z390M-ITX/AC

這次測試的主板為華擎的Z390M-ITX/AC,是這次華擎數十款Z390系列其中兩塊ITX主板之一,除此之外華擎還有塊旗艦ITX型號Z390Phantom Gaming-ITX/ac,Phantom系列是華擎新發布的GAMING遊戲系列,算是和華擎顯卡命名統一打造完整的電競產品線,而這次測試用的Z390M-ITX/AC這一系列是華擎的入門型號,主打性價比,相對來說實用性更高,適合生產力工作者,包括雙路網絡、雙頻wifi、三屏顯示輸出等功能

華擎Z390M-ITX/AC比較華擎Z270M-ITX/AC用料布局方面差距不大,其他就散熱片更有設計感,PCIE有金屬加固設計,整體賣相要比Z370M-ITX/AC要好很多

I/O部分,2 x USB2.0接口、1 x PS/2鍵鼠接口, 1 x DP視頻輸出、 2 x HDMI視頻輸出、5×USB 3.1 Gen2 Type-A接口、1 x USB 3.1 Gen2 Type-C,2 x RJ-45 網卡接口、2 x 無線網卡天線接口、3 x 音頻接口

供電方面華擎Z390M-ITX/AC採用6相供電,正常ITX主板不會使用倍相

PWM供電方案為uP9521P,是這次Z390主板出現頻率最高的方案

PCIE接口方面,M.2設計在主板正面,PCIE×4  32 Gb/s速率,支持M Key 2230/2242/2260/2280規格SSD,顯卡PCIEX16接口這次有金屬加固設計

跳線和各種接口集中在主板右側相對方便走線,其他方面,6個SATA3.0均為原生,2個DIMM內存插槽,這次9代酷睿將支持單條32Gb內存,對於ITX主板也能最大能支持到64Gb內存,對於有攜帶電腦需求的生產力工作者,特別是設計師來說可以打造更強更便攜的迷你ITX設計師電腦去面對客戶了

CPU FAN和SYS FAN風扇接口在主板右上角,方便走線

另外在主板右側前置USB3.0跳線旁邊還有一個4pin風扇接口,比較起其他品牌ITX只有兩個風扇接口,華擎Z390M-ITX/AC有3個風扇接口更能滿足多風扇系統用戶需求

板載音效卡Realrek ALC 892

Intel I211-AT千兆LAN晶片

Intel I219-V 千兆LAN晶片

無線網卡為AC3168雙頻千兆

主板背面mos也有散熱片加持

內存:金士頓(Kingston)駭客神條 Predator DDR4 2933 16G(8Gx2)

這次測試內存使用的是金士頓的Predator DDR4 2933 16G(8Gx2),但設置2666Mhz測試,作為金士頓電競子品牌HyperX首款RGB內存,Predator RGB系列從2017年CES就有展出,但直到今年5月才登陸市場,想必這一年多的時間一件在完善燈光和軟體同步問題

內存外觀依然還是Predator老樣子,只是增加了RGB燈光效果,支持各品牌RGB軟體聯動,但這次使用的主板是華擎Z390M-ITX/AC,理應不支持RGB功能,但驚奇的發現華擎的主板是支持華碩AURA,成功在華擎Z390M-ITX/AC主板打開華碩AURA調節內存的RGB燈效,但其他品牌軟體是不支持的,甚至華擎自家RGB軟體是不支持,真是自古華擎出妖板

Predator DDR4 2933 16G(8Gx2)採用的是單面Hynix顆粒,XMP2933MHz,時序CL15-17-17-39,電壓1.35V,另外Predator RGB也有三星bdie顆粒,價格比較其他bdie RGB內存要友好很多

Predator RGB發光部分屬於比較細長的,頂部均光板印有HyperX logo

某論壇標準內存展示姿勢

Predator RGB均光板結構整體比較牢固,做工也比較精細,沒有芝奇幻光戟那種鬆動感覺

內存金士頓上面可發現幾顆紅外二極體,這是金士頓一項很厲害的專利技術,就是利用紅外線進行燈光的同步,能夠保證所有內存燈光顏色統一,不延遲,穿透強,就算X299平臺內存插槽有一定距離也能夠保持所有內存燈光同步

硬碟:金士頓A1000 480GB 

測試盤為金士頓A1000,這是金士頓第二款NVME M.2硬碟,也是首款3D NAND TLC硬碟,A系列一直是金士頓入門系列,主打性價比,是大容量SSD用戶入門選擇之一,我拿到這顆硬碟發現金士頓產品包裝風格從之前的黑紅換位紅白配色,感覺更加清新時尚

A1000採用PHISON PS5008-E8主控,支持PCIE X2速率,硬碟容量由4顆東芝 64層 3D NAND TLC快閃記憶體和512MB DARM緩存組成,標準入門方案

因為PCIEx2速率,A1000提供m key和b key兩種接口,兼顧了只支持AHCI老平臺用戶

顯卡:微星RTX 2080 Ti VENTUS 11G OC

顯卡使用的是微星RTX 2080 Ti VENTUS 11G OC,這次英偉達發布的圖靈顯卡直接採用RTX命名,採用Turing架構,基於全新12nm FFN製程的TU102核心,內建4352個CUDA Cores,這次圖靈架構重大變化就是首次加入 Tensor Core及RT Core 運算單元,帶來革命性AI運算及光線追蹤,這些高端專業技術下沉到消費領域,勢必會將PC遊戲畫質帶進另一個層次

微星RTX 2080 Ti VENTUS 11G OC這款顯卡是微星發布三款RTX2080TI唯一採用雙風扇設計的系列,我選擇他原因正是因為這次是搭配高性能的ITX小鋼炮,雙風扇顯卡對ITX機箱兼容性好些

VENTUS萬圖斯採用簡約無燈設計,所以沒有任何信仰燈RGB,算是為不喜歡光汙染的用戶考慮到了

區別於公版扁平煤氣灶設計,萬圖斯多面稜角搭配表面白銀配色,外觀簡約但單調,但這塊顯卡未拿到手總以為和公版一樣外殼是金屬材質,但實物塑料感要重些,少些公版那種質感

可惜背板並沒有採用銀色配色,感覺太過單一,沒有正面那種出挑的設計,比較顯卡裝進機箱大部分只看到側面和背面

採用8+8pin供電,這次RTX顯卡功耗明顯要比之前要高,而且還增加了一個35W的Type-C接口

NVLink橋接接口,支持二代NVLink

I/O部分和公版一致,3個DP1.4a,1個HDMI 2.0b ,1個Type-C接口

散熱:冰神Ⅱ P280 RGB

為了壓制超頻U,我用壓箱底的酷冷至尊冰神Ⅱ P280 RGB和MG Maker高導熱係數矽脂

如果有超頻5G的需求強勁的散熱是必須的,酷冷至尊這次推出的280規格的冰神Ⅱ P280 RGB,算是滿足超頻和RGB燈光需求的玩家

圓形亞克力透明櫥窗冷頭,通電冷頭髮光,冰神Ⅱ P280 RGB可支持華碩AURA、微星Mystic light、技嘉RGB FUSION、華擎RGB等主流主板品牌的同步控制軟體

冰神Ⅱ P280 RGB配備的風扇為MasterFan Pro 140版本,Pro算是冷排風扇,一樣帶RGB,支持聯動

對於不支持RGB或者不帶軟體功能的主板,酷冷提供了手工控制器,提供多種顏色和燈效的切換

電源:海韻旗艦白金750 PRIME ULTRA

這次測試用的電源為海韻旗艦白金750 PRIME ULTRA,這次9代處理器和圖靈RTX 2080TI功耗都有明顯的增長,而且intel也提高了CPU的峰值電流標準,單卡旗艦平臺對電源的需求又提高了一個層次,所以為了要有足夠的冗餘保證平臺穩定,建議用戶使用750W電源來搭配單卡旗艦平臺

單路12V輸出設計,12V輸出最高為62A=744W滿足這次i5 5600K+RTX2080TI功耗需求,5V、3.3V輸出都是20A,兩路聯合輸出最高為100W,+5V待機輸出3A=15W

支持海韻的Hybrid Mode模式,在50%負載下風扇自動停轉,考慮到有靜音需求的用戶

全模組設計,海韻所有全模組電源模組線是通用的,旗艦白金750 提供5個CPU/PCI-E供電接口,這次Z390大部分是8+4pin,就要佔用兩個接口,單張顯卡起碼也要佔用兩個,所以這個瓦數級別的電源基本和雙卡絕緣

性能測試:

所有測試都是裸機情況下進行

內存頻率設置為雙通道2666MHz進行性能測試

CPU-Z

CPU-Z參數對比,除了頻率差異,核心、緩存、製程工藝都沒有任變,依然6C6T沒有超線程,9MB三緩,14nm工藝,包括核心架構i5 9600K依然還是Coffee Lake,核顯還是GT2,頻率方面i5 9600K默頻3.7GHz 睿頻4.6GHz,i5 8600K是3.6GHz/4.3GHz,9600K就相當於超頻版的8600K

睿頻機制

睿頻機制方面,i5 9600K 單核4.6GHz 雙核4.5GHz 三核4.5GHz 四核4.4GHz 五核4.4GHz 六核4.3GHz,i5 8600K 單核4.3GHz 雙核4.2GHz 三核4.2GHz 四核4.2GHz 五核4.1GHz 六核4.1GHz,可以發現i5 9600K的頻率機制要比i5 8600K更激進些,平均每核心都要筆i5 8600K高0.3GHz,i5 9600K在全核狀態下可保持在4.3GHz,i5 8600K單核睿頻情況下才能達到4.3GHz,另外我這顆ES版本i5 9600K顯示過熱保護溫度為115℃,而正式版i8 8600K則是100℃,不知是不是ES版本原因,後面會找顆正式版驗證下

緩存測試

緩存測試方面,i5 9600K緩存默頻為4.2Ghz,i5 8600為3.9GHz,所有不管L1 L2 L3緩存都要比9600K快些

CPU-Z Bench

CPU-Z Bench是CPU-Z裡自帶的基準測試,i5 9600K 單核520分 多核2974分,i5 8600K 單核490分 多核2816分,單核情況下9600K領先8600K 6%,多核領先10%

西洋棋單核性能

西洋棋考驗的是CPU運算能力,這裡先測試單核性能,i5 9600K每秒千步3603,i5 8600K每秒千步3300,9600K單核性能領先8600K將近10%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15測試的是CPU的渲染性能,i5 9600K得分1074cb,i5 8600K得分1030cb,要領先9.5%

V-ray

再來看下V-ray渲染器成績,i5 9600K用時1分57秒,i5 8600K用時2分01秒,同比快了4秒

winrar測試

winrar是我們常用解壓軟體,利用winra基準測試處理一個1028MB文件,i5 9600K用時1分46秒,i5 8600K用時1分51秒

7-zip測試

7-zip也是一款比較常見的解壓軟體,基準測試下i5 9600K評分38485MIPS,i5 8600K評分34673MIPS,9600K領先將近11%

X264 FHD BENCHMARK

X264解碼測試,i5 9600K得分38FPS,i5 8600K得分36FPS,差距不差

HWBOT X265 Benchmark(1080P)

X265解碼測試,1080P測試下i5 9600K 40.291FPS,i5 8600K 36.923FPS,9600K約9%的領先

HWBOT X265 Benchmark(4K)

X265解碼測試,4K測試下i5 9600K 9.566FPS,i5 8600K 8.881FPS,4K解碼差距不大

GPGPU

AIDA64Z自帶的GPGPU主要測試的是單精度和雙精度以及加密運算的性能測試,上圖對比供參考

同頻對比:

將i5 8600K超至全核4.3GHz,達到與i5 9600K全核頻率持平下進行對比測試

CINEBENCH R15同頻對比

CINEBENCH R15同頻測試下,i5 9600K得分1074cb,i5 8600K得分1076cb,得分難免誤差,兩顆處理器屬於同一架構同頻性能一致

西洋棋同頻對比

再來看下西洋棋多核性能測試,i5 9600K每秒千步19563,i5 8600K每秒千步19516,同頻下也只是細微跑分誤差,屬於同一水平

溫度測試:

對比9600K擠牙膏式的頻率提供,溫度應該是大家最值得期待的測試了,前面提到這次發布三款處理器包括本次評測的i5 9600K都採用STIM軟釺焊作為核心導熱材質,為了方便做對比,我一樣是把i5 8600K超至全核4.3GHz保持和i5 9600K同頻下測試

FPU烤機測試

常規的CPU烤機軟體有P95和AIDA64咯的系統穩定性測試,AIDA64現在已經支持AVX和AVX512指令集浮點運算,理論壓力功耗要更高,這裡我們單點FPU對CPU進行壓力最大滿載浮點運算測試,測試時間約30分鐘

i5 9600K 30分鐘烤機測試最後CPU溫度穩定在56℃,i5 8600K最後穩定在62℃,因為我使用散熱規模較大的酷冷至尊冰神Ⅱ P280 RGB來壓制這兩顆CPU,所以兩顆CPU在全核4.3GHz溫度都沒有很高,但釺焊和矽脂的對比還是比較明顯的,i5 9600K每個核心溫度都要比i5 8600K要低4-6℃,沒超頻的情況下差距確實不是太大,但CPU溫度更取決於電壓。

英特爾(Intel)i5-9600K 酷睿六核 盒裝CPU處理器2699

 測試就到這裡,這次我沒有做超頻測試以及遊戲方面的對比,主要原因主板bios問題,不管上多少電壓都不能穩定5G進系統,折騰一天一夜固放棄,這問題等待華擎去解決,但華擎Z390M-ITX/AC這塊主板定位就是給你默頻使用的,並沒有做超頻方面的優化,所以適合佛系用戶,比如像我這次其實就是裝一臺mini ITX主機,而華擎主板超頻還是要看太極系列以及OCF,但這次Z390華擎是沒有OCF系列

總結:

做個簡單總結,對比評測發現,因為這次第九代處理器的架構、IPC、工藝、規格都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這次i5 9600k其實就是i5 8600K的超頻版,因為頻率平均提升0.3GHz,性能整體提升10%左右,唯一良心應該這次更換為釺焊導熱了,對比下價格方面i5 9600K是262美刀,i5 8600K 258美刀,4美元的差價換取平均0.3GHz的頻率提升和釺焊導熱我覺得還是非常值的,在現在CPU大幅漲價的情況下,這次發布的三款CPU中唯一加量的i7 9700K和i9 9900K國行都直奔3500和5000的價格去了,i5 9600K應該會成為下個最受遊戲發燒友歡迎的CPU,畢竟關閉超線程提供遊戲性能,當然啦,其他兩款也是非常值得買的,前面提到這次9代CPU都開始支持128G的內存,加上這次處理器核心數量的增加以及頻率的大幅提升,完全和可以應付一些建模渲染的應用,所以我覺得這次9代平臺真正意義是讓有專業需求的生產力工作者可以更低的成本購買生產力工具,同時還能兼顧打遊戲等其他娛樂項目,這裡不得不感謝AMD,消費級多核時代的開創造和締造者,帶領大家走向萬金油PC時代 

下篇預告

作為ITX發燒友,這次裝的ITX是我特別滿意的一臺,這是一臺塞進i5 9600K+RTX2080TI的機器,外觀、體積、性能、溫度、噪音都非常均衡的一臺ITX機箱,請期待

本文完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的話,不妨評論、收藏、打賞,如果想關注更多硬體數碼相關內容,也可以關注我

相關焦點

  • i5-9600K首發評測:就是八代換了釺焊的牙膏
    【PConline 評測】2017年10月,八代酷睿正式發布,時隔一年,第九代酷睿甚至祭出了i9-9900K這樣的大殺器,升級成8核16線程,成為主流級平臺中最強的處理器。但是下面的小弟酷睿i5,又獲得了怎樣的升級呢?
  • 淺談酷睿i5-9600K
    時間回溯到2018年,英特爾公司發布八代酷睿,這一代的酷睿在兼容性和性能上面到達了業界中最高的水平。時至今日,英特爾發布九代酷睿系列,被成為「致命武器」的九代酷睿升級為8核16線程,成為當今最強處理器,與此同時英特爾快馬加鞭推出了i5-9600k這一型號。那麼這款處理器到底性能如何呢?
  • i5-9400f,i5-9600k VS R5 2600,R5 3600性能,遊戲測試
    當我們回顧新的Ryzen 5 3600時,一定會有很多的感想的,在這次的測試中我們主要是對比R5 3600和core i5-9400f,但是為了對比數據還加入了R5 2600已經更加昂貴的i5-9600k。這個測試怎麼看都是AMD的必勝的一場測試。但是,到目前為止i5-9400f是Intel性價比最高的CPU之一,價格還是不錯的1299。
  • 英特爾酷睿i5 9600K評測:中檔遊戲玩家的CPU
    過去,Core i5處理器是高性能和適度功耗的主流用戶的最佳選擇。但是現在,快速Ryzen 5 CPU通常證明是優越的。英特爾確實將其基於Coffee Lake的Core i5的核心數量增加了50%,以應對AMD的第一代Ryzen 5晶片。但是,Ryzen 5型號速度快,特別是在線程工作負載方面。第九代酷睿i7和酷睿i9處理器也配備了更多內核。
  • i5 9600K中端「段位」稱王?網友呵呵一笑~
    自從2018年第九代酷睿正式發布以來,不少小夥伴都把它列如新年裝機計劃,而第九代i5系列無疑是最受矚目的CPU之一,作為前代i5-8600K的替代者,i5-9600K自從問世以來就飽受質疑,有人說它就是第八代換了個釺焊的牙膏而已,有人說從這款CPU上可以明顯感受到英特爾對消費者的傲慢
  • 英特爾公布7款9代酷睿處理器,i3-9000/i5-9600K在列
    英特爾第八代處理器發布不到一年,現在就有消息傳出英特爾在開發第九代處理器。英特爾的一份內部文件顯示,第九代英特爾處理器已經投入使用。根據洩露的文件來看,這裡包含了多款型號的酷睿i3和酷睿i5處理器,第九代處理器看起來更像是現在Coffee Lake的升級版本,現在來看這一系列處理器應該會在2019年正式發布。
  • i5 9600K與R5 2600X性能差距有多大 i5-9600K對比R5-2600X評測
    在今年10月份,intel為我們正式推出了第九代酷睿處理器,首次發布了三款偏高端的九代酷睿處理器,分別為i5-9600K、i7-9700K、i9
  • i5 9600k和i7 8700哪個好?怎麼選擇?i7-8700和i5-9600k區別對比
    i7-8700和i5-9600k區別對比而近期,有一個客戶在選擇i5 9600k和i7 8700這兩款處理器選擇上犯難了,在網上也找不到這兩款處理器對比測試評測,到底i5 9600k和i7 8700哪個好?怎麼選擇?下面裝機之家曉龍分享一下i7-8700和i5-9600k區別對比,當然我們除了進行了兩者規格上的對比,還使用實測數據在幫助大家如何選購。
  • 9代酷睿被英特爾官洩,8代酷睿還有Core i5-8650K新品
    之前有爆料提到英特爾將推出Core i-9000系列,也就是9代酷睿處理器,最多8核16線程,目前9代Core i-9000系列還真被官方自己曝光了,已知有6核的Core i5-9400/9400T/9500/9600/9600K,8代處理器未來還會有Core i5-8650、Core i5-8650K新品待發。
  • 英特爾酷睿 i9-9900K/i7-9700K/i5-9600K 現身 Geekbench
    IT之家9月10日消息 英特爾目前尚未發布酷睿i9-9900K處理器,但是近些時間關於這款處理器的曝光信息已經越來越多。現在,這款新處理器和另外兩款九代酷睿處理器已經現身Geekbench。
  • 不玩遊戲,CPU用R5 3600還是i5 9600k?
    在本測試中,我們主要比較R5 3600和I5-9400 F,但為了比較數據,我們還添加了R5 2600,以及已經變得更加昂貴的I5-9600 K。不過,到目前為止,i5-9400f是英特爾最具性價比的CPU之一。i5-9400f是目前最便宜的第9代酷睿i5處理器。
  • 輕鬆送達5.0GHz 英特爾酷睿i5 9600K有點強
    距離九代酷睿發布接近了一年的時間,現在回頭看看首發的三個型號,酷睿i9-9900K被稱為最具信仰的處理器,而i7-9700K則是為遊戲而生的處理器,而i5-9600K又強在哪裡呢?沒錯,就是超頻。01 英特爾酷睿i5-9600K提升了什麼?
  • 英特爾宣布推出第9代核心CPU:酷睿i9-9900K,i7-9700K,i5-9600K
    英特爾宣布推出第9代核心CPU:酷睿i9-9900K(8核),i7-9700K和i5-9600K。在 2018 年 10 月 8 日,英特爾宣布推出英特爾第9代酷睿臺式機處理器CPU:i9。該 CPU 多達8核。這些處理器與當前的Coffee Lake和Z370平臺完全兼容,但同時配備了新的Z390晶片組和相關主板。
  • 英特爾酷睿i5-9600K:遊戲,有它就夠了
    一、規格提升先從硬體規格上來看一下英特爾酷睿i5-9600K相較於英特爾酷睿i5-8600K有哪些提升,首先是參數。英特爾酷睿i5-9600K為6核心6線程設計,基頻3.7GHz,最大睿頻頻率4.6GHz,三緩9MB,TDP為95W,配備UHD 630核顯,顯卡最大動態頻率為1.2GHz,最大支持128GB DDR4 2666MHz雙通道內存,最多提供16條PCIe 3.0通道。
  • 大力出奇蹟:測評英特爾i9-10900k/i5-10600k
    這個月,英特爾正式發售了第10代酷睿CPU。這代旗艦i9-10900k是英特爾史上第一款10核消費級處理器,同時也是英特爾史上出廠頻率最高的處理器,睿頻高達單核5.3GHz。中端的i5-10600k也是在睿頻最高4.8GHz的前提下增加了超線程技術,看起來更像是披著i5皮的i7-8700k。
  • Intel Core i5-9600K評測:一款相當適合遊戲玩家的處理器
    我們已經測試了Core i9-9900K和Core i7-9700K這兩塊Intel新發布的第九代酷睿,而現在要帶來的是Core i5-9600K的測試。其實是CPU內部的導熱材料,第九代酷睿處理器把導熱材料換回無釺劑焊,導熱效能會比用矽脂第八代酷睿大幅提升,再也不用自己開蓋換液金了,所以把Core i5-9600K看作Core i5-8600K的官方開蓋版也是挺有道理的。
  • 新九代 i5 9600K 享受新一代的質感!
    英特爾i5一直是遊戲用戶的不二選擇,第九代的 英特爾i5 9600K帶來了全新質感。,緩存為9MB,總線規格為DMI3 8GT/s,熱設計功耗為95W,支持英特爾傲騰內存。英特爾 i5 9600K英特爾 i5 9600K的集成顯卡為英特爾超核芯顯卡630,顯卡基本頻率,350MHz,顯卡最大頻率可達1.15GHz
  • i5-10600K評測:全面超越i7-8086K
    >一、前言:酷睿i5處理器首次加入超線程5天前,我們快科技首發了i9-10900K處理器的評測,這款處理器已經可以說是Intel 14nm製程的巔峰之作。此前我們手上那塊「大雕」的i9-9900K也無法在5.2GHz的頻率下通過烤機測試,烤機時溫度會瞬間突破105度然後重啟,而i9-10900K卻能在多2個核心的情況下通過5.2GHz的烤機測試,並且溫度也只有90度。很難想像,Intel的14nm製程工藝竟然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
  • 頻率新高度 十代再登巔峰?英特爾酷睿i9-10900K/i5-10600K評測
    大眾普遍認為十代酷睿的誕生會讓英特爾與AMD處於同一戰場,除卻去年風頭一時無兩的發燒級平臺的i9-10980XE,桌面端十代酷睿一直都存在於傳說中。被大家念叨了快一年的Comet Lake-S(彗星湖)處理器,終於被我們等到了它揭開面紗的一天。
  • i5-9600K搶先測試:取代i7-7700K
    出乎預料,今年三款首發的9代酷睿CPU均採用了釺焊散熱,包括定價2399元的Core i5-9600K。上周日晚間(14日),鬥魚上出現了i5-9600K的性能直播視頻,雖然沒有遊戲成績,但風冷超頻、基準等已經很足以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