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了,這道題又錯了!」不少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明明是做了又做的題怎麼還會出錯呢?家長們被孩子的回答氣得火冒三丈,血壓直線上升。
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做數學題時總是出現這樣的問題,讓家長很頭大,怎麼讓孩子記住呢?怎麼樣孩子就開竅了呢?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份試卷,看看孩子到底哪裡失了分數,只考了94分。
一年級小朋友們識字有限,考試需要老師讀題。因此,不少試卷上出的題大都以圖片為主,方便學生理解題意,能自己檢查。
第一大題看圖寫數最簡單,只要認真數清物體的個數,填上數字即可。
第二大題考學生們對「多少」和「大於號、等於號、小於號」的掌握。這位小學生沒有出錯,可見基礎還是挺紮實的。
難住小朋友的題是「按順序填數」。「3的前一個數是2,4的後一個數是5」。小朋友把5寫成了3,顯然錯了。家長看到錯題後,一下反應過來,孩子根本沒有聽懂老師讀題或是根本沒有聽。平時做題就有這樣的毛病,你讀你的,她寫她的,看著她好像認真聽,但其實是自己只顧著看了,根本不走心。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強調了很多次,也沒有糾正孩子的習慣。
這道題的錯誤率並不低,相當一部分孩子在當時做題時沒有反應過來,後面問的是「4」而不是「3」。
第七大題,小朋友也被扣去1分,怎麼回事呢?原來題上問有幾隻小昆蟲,而小朋友認為有3隻小昆蟲,第一個和第五個小朋友不認識,不知道它們是不是昆蟲。確實,小朋友的認知有限,昆蟲可能只在書上學過特定的幾種,不認識很正常,那麼這個題是不是改成「小動物」更合適呢?
最後一道大題,小朋友粗心做錯了。對於這種情況,家長是最著急的。一年級就這麼粗心大意,那以後還了得?怕是越來越粗心,越來越不注意細節。
數學考試因為粗心大意失掉的分數可不少,每次發下卷子來,總有「粗心」惹得禍。數學分數沒考好的「罪魁禍首」就是粗心,家長的擔憂應該重視。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孩子認真計算,認真檢查的好習慣十分必要,尤其在以後的學習中,好的計算習慣更是如虎添翼,讓孩子少走彎路。一年級的時候可以不太注重孩子的分數,只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好成績自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