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類編址方式
將IP位址分為A-E五類,其中常用來給網絡主機或設備分配所用的是A、B、C三類,D類地址為組播地址,E類地址保留。
A類地址的範圍為0.0.0.0~127.255.255.255.255,其中前8位為網絡地址位,後32位為主機地址位。
B類地址的範圍為128.0.0.0~191.255.255.255,其中前16位為網絡地址位,後16位為主機地址位。
C類地址的範圍為192.0.0.0~223.255.255.255,其中前24位為網絡地址位,後8位為主機地址位。
二、無類編址方式
1.可子網掩碼(VLSM)
通過VLSM,用戶可以在A、B、C三類IP位址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子網劃分,以使其能更好地滿足實際組網的需求。其基本方法就是從原有主機位當中借出幾位來做子網地址位,從而使得網絡地址位數增多,主機地址位數減少,達到可劃分的網絡數增多,每個網絡中所容納的主機地址數減少的效果。
2.無類域間路由(CIDR)
CIDR支持使用任意長度的前綴地址來分配地址,以及對數據包進行路由。它打破了類的限制,地址分配機構可根據實際地址需求,給用戶分配任意掩碼長度的超網地址。例如,某企業用戶需要1000個IP位址,用VLSM的方式,需要分配給該企業4個C類網段(每個C類網段可分配的主機地址數為254個);而如果用CIDR的方式,直接分配一個22位掩碼的超網地址就可以了(主機地址位為10位,該網絡中可分配的主機地址數為1022個,滿足用戶需求)。
有了CIDR可以將多條有類路由條目匯總成一條超網路由條目出現在路由表中,減少路由條目的同時,降低了對路由設備資源的消耗,提高了網絡設備的轉發效率,進一步突出了IP位址作為邏輯地址可匯總的優勢。
朋友們,今天的「神馬課堂」就到這裡。
更多內容,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