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最後一天,一場形式新穎的「2020成都新經濟新場景新產品首場發布會」在世紀城會議中心開幕。
4月的第一天,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迎來了另一場會議——成都市會展經濟產業生態圈建設工作推進會議。
短短兩天之內,兩場重磅會議,從世紀城新會展到西博城,成都會展業發展的兩大核心引擎先後啟動,在按下了成都會展業「重啟鍵」的同時,傳遞出怎樣的訊號?
「想知道成都用什麼留住新經濟企業?」這是在新經濟發布會上,眾多企業最想要尋找的答案,而在會展經濟產業生態圈建設工作推進會議上,不少的企業發出了「會展業如何突圍」的問題。
成都勵翔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軍就是其中之一,會議尚未結束,他已經找到了答案,「作為會展生態圈中的企業來說,要拓展思維,重新思考新的商業模式,跨界到新的領域,新經濟就是關鍵領域。」
闊步邁向「國際會展之都」的成都,藉由密集的會議,釋放出會展業率先恢復的訊號,也以產業生態圈建設為主線,為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性的會展經濟產業生態圈繪製了「路線圖」。
按下重啟鍵
全年920個重大會展活動安排上了
每年三月,當五彩的燈杆道旗、新穎的造型廣告擺放在路旁,成都人就知道:糖酒會要開了。但今年的糖酒會卻因疫情而失約,會展業一度停擺。
2019年3月21日,第100屆糖酒會現場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3月25日,第102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組委會發布消息,今年全國春糖定於5月21日至23日在成都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舉辦,規劃面積21萬平方米,參展參會流程不變,並推出「全國糖酒會雲平臺」。
「糖酒會」回來了,且升級了。而在2020成都新經濟新場景新產品首場發布會更明確釋放出一個訊息:會展業按下了「重啟鍵」。
「我們已第一時間將成都會展行業各項推進舉措告知客戶,協助客戶申報相關優惠政策,將場館應急預案主動提交給主辦,幫助他們豐富完善展會的應急預案以增強參展商和觀眾到場信心,共同營造安全有序的會展環境。」 如今,世紀城會展中心總經理左霖的工作已經安排得滿滿當當。
「此次生態圈工作會的召開,不僅標誌著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正式開門迎客、率先領跑,按下了滿產穩產的『快進鍵』,更為疫情後成都市服務業良好開局及復興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天展公司董事長藍唯同樣已經開始「起跑」,為確保接下來展會活動的安全有序舉辦,西博城將分階分段實施應對舉措,確保辦展環境安全舒適,讓參會賓客放心舒心。
2019年3月21日,第100屆糖酒會現場
實際上,在按下成都會展業「重啟鍵」之前,成都市博覽局已經提前謀劃、靠前服務,為成都會展經濟恢復發展搶佔先機。早在3月9日,就印發實施了《統籌做好疫情防控推動會展經濟持續發展行動方案》,多措並舉,紓危解困,構建幫扶機制,支持企業復工復產、落地舉辦展會和探索創新模式;3月27日又印發了《統籌疫情防控展會活動管理規範》,對展會舉辦方和場館方的疫情防控措施提出了明確標準,作出詳細規範,築牢會展業全面恢復的安全底線。
在成都市會展經濟產業生態圈建設工作推進會議上,更是明確了今年成都會展產業的年度目標:力爭全市舉辦重大會展活動920個,展會總面積超過1280萬平方米,會展業總收入1450億元。
底氣在哪裡?
會展經濟產業生態圈初見雛形
這樣的目標並不出人意料。「成都市將會展經濟產業生態圈列為全市14個產業生態圈之一,充分說明了會展經濟在新興服務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推進會現場,成都市博覽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目前全市會展經濟產業生態圈已快速起勢、逐步成型,「在一定區域內,產業生產要素、服務功能要素有機組合,通過自身配套、生產服務配套、生活配套以及基礎設施配套,形成自行調節、資源有效聚集、科技人才交互、企業核心競爭力持續成長的多維生態系統,就是我們所說的產業生態圈。我們聚力打造會展產業生態圈目的,就是要推進生產要素高度集聚、配套功能高質集成、優質資源高效集約,整體提升會展產業發展能級。」
事實上,成都會展經濟產業生態圈已初步形成。天府總部商務區突出成都會展「主幹」引領;安仁中國文博產業功能區圍繞博物館核心IP,突出文博核心引擎;天府農博園以農博引領+鄉村振興,聚焦以鄉村為場景的新經濟產業,推動農商文旅體科融合發展;李冰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功能區以融創會議中心酒店群為支撐,加快國際會議和會獎旅遊目的地打造;天府奧體公園打造文商旅跨界融合發展的新名片,謀劃建設國際會都島,依託體育賽事,形成國際交往中心和國際消費中心。
成都會展聯盟秘書長梁偉認為,推進會的召開改變了成都市會展業的發展模式,「由傳統的會展發展模式,變成了『會展』+『經濟』的產業生態圈。」
推進會上,「成都會展產業生態圈的建設路徑」也愈發清晰。記者獲悉,成都市博覽局將設立專班,在8月底前,完成會展產業生態圈戰略規劃與發展藍皮書的編制。
「『會展+』、會展新經濟、會展生態圈等關鍵詞頻現啟示我們,會展行業在引入生態圈理念後,已經不僅僅限於把產業鏈關聯企業打包放入同一個空間載體,比如產業小鎮、產業園,而是要形成由關聯業態組成的動態結構系統。」在成都勵翔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軍看來,要重點考慮解決成效問題,建議通過極為優質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吸引會展業頭部企業融合聚集,縮短物理空間的距離,提高溝通頻率,確保生態圈的價值共振。
危中尋機
會展產業與新經濟深度融合成新會展模式
兩天,兩場會,企業都是主角,危中尋機是兩場會議的共通點。
「會展業屬於聚集性活動,今天這場會是我疫情以來參加的第一個會展活動。」李軍笑道,疫情打亂了企業所有的規劃,如何從疫情中突圍時他今天來這場會議的目的,所幸在現場他找到了答案,「這場會本身就代表著會議活動會展的啟動,而以會展生態圈的建設為主題的這樣一場會告訴了我們未來如何去發展。」
李軍關注到,前一天召開的發布會為他提供了從平面思維、縱橫思維到立體思維的飛躍,會展業和新經濟是可以密不可分的。
「儘管疫情對會展行業打擊沉重,但危中有機,疫情之後,必將湧現出新的需求,產生新的會展題材,會展企業可以據此籌劃新的展會、打造新的會展品牌。」成都市博覽局相關負責人認為,疫情的出現正在迫使整個會展行業加快數位化的發展、跨界融合,也為會展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長期來看,會展業發展趨勢依舊向好。」
成都新東方展覽有限公司蔣丹抱有同樣的看法。他說,成都多年來深入推進創新創業,致力打造科技發展智慧平臺,作為國內領先的會展前沿城市,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會展運營、管理和服務模式;成都在「會展+科技」的雙基因優勢下,提出構建以服務會展產業鏈為核心的會展新經濟生態圈的設想,將參考全球會展領先國家,對標國內一線城市打造會展產業鏈,通過頭部企業帶動、資源有效聚集、產業協作共進,促進會展配套鏈、供應鏈、價值鏈、人才鏈、金融鏈、技術鏈緊密合作,交互增值,形成會展產業疊代提升、資源聚集、人才交互的多維生態系統。
據悉,成都已出臺《促進會展產業新經濟形態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在創新賦能驅動產業功能區提質增效方面,加快會展產業與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形態」深度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會展「新基建」,推動人工智慧、5G、大數據、LBS(基於位置的服務)、物聯網、VR/AR(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等科技手段在會展領域廣泛應用;以創新會展經濟發展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為路徑,促進會展產業轉向「聚合共享,跨界融合」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上下遊貫通,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會展新經濟生態圈,打造新的動力增長源,實現會展新經濟高質量發展。
核心競爭力
會展國際化,瞄準全球資源開放合作
會展國際化是推動城市國際化的重要抓手,有助於城市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推動產業、知識、資金等要素在國際平臺上開展合作,促進城市成為全球城市網絡體系的重要節點。
「要充分發揮貿促博覽功能,用好用足全球資源,加強國際交流對接。」成都市博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力爭疫情後第一時間組織成都企業走出去參展參會,積極開展城市營銷,努力爭取國際化優質產業資源。」
國際合作是不容忽視的強勁市場,而面對現階段國外的疫情,李軍認為,加強國內區域合作也是推動會展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抓手。「國內市場體量也很大,我們現在應該好好來思考,怎麼樣用會展的能力去促進內需,加強區域之間的合作。」
與李軍有相同觀點的還有成都大學旅遊與文化產業學院院長、成都會展經濟發展研究院諸丹,他建議要全面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合」字上做文章,進一步融合、整合、聚合資源,構建成渝雙城會展經濟圈;同時突出成都「主幹」支撐,共謀項目,共樹品牌,共享市場,構建成德陽、眉山、資陽會展經濟產業生態圈。
按照計劃,成都市博覽局將緊緊圍繞成渝會展經濟區域合作,建立成渝合作工作機制,精心謀劃一批引領性、帶動性和標誌性的展會項目,舉辦國際性大型展會,打造更多跨區域承載國家戰略的實施載體。同時,與德陽、眉山、資陽以及四川其他地市州貿促會或商務部門進一步加強聯繫,通過西博會、農博會、口腔展、歐洽會等重大活動組展辦展,利用國際商會、重大展會活動,帶動區域內相關企業走出去,拓展實體經濟產業鏈和市場範圍,提升會展經濟競爭力。
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
編輯 劉宇鵬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