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保護白海豚花了3.4億,實現「零傷亡不搬家」

2021-01-04 澎湃新聞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於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0月21日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了解到,在大橋修建過程中,為保護中華白海豚,耗資約3.4億元。

總長約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水域的海洋環境極為敏感。為實現白海豚「不搬家」目標,研究人員300多次出海跟蹤,拍了30萬張照片,對千餘頭白海豚進行標識;舉辦白海豚保護知識培訓29次,共2544人次參加;縮短施工工期,調整施工方案,如將工可階段318個橋墩減少至施工階段的224個橋墩......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作人員提供給澎湃新聞的文字材料顯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沒有出現大的安全事故、質量事故和環境汙染事故,做到了人與工程、環境和諧相處,實現了海上「三零」(零死亡、零汙染、零事故),實現了白海豚「零傷亡」的目標。

為保護白海豚,優化施工方案

港珠澳大橋將於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車,這意味著粵珠澳三地進入「1小時生活圈」。

總長約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穿越伶仃洋,這片水域航運繁忙,颱風多發。港珠澳大橋施工水域每天有超過4000艘各類船舶航行,每年颱風、大霧、強對流天氣致使有效作業時間只有200天左右。

同時,這片水域也生活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是水生哺乳動物,用肺進行呼吸,呼吸孔在頭頂端,呼吸時需露出水面。這種可愛動物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粵、閩、港、臺、澳的漁民以海上女神媽祖的名號,譽稱它為「媽祖魚」。1988年,白海豚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瀕危野生動物。

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面積為460平方公裡,港珠澳大橋穿越了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9公裡、緩衝區約5.5公裡,共涉及保護區海域約為29平方公裡。為對抗敏感的海洋環境、保護白海豚,港珠澳大橋只能優化建設方案,採用化水上施工為陸域加工、化工地現澆為工廠製作,儘量減少海上作業時間和作業範圍。

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提供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情況匯報》,為了保護白海豚,在大橋的方案設計、施工建設、工程管理、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做出調整,如縮短工期,優化施工方案,儘量避免在4-8月白海豚繁殖高峰期進行大規模疏浚、開挖等容易產生大量懸浮物的作業等。

早期,研究人員300多次出海跟蹤,拍了30萬張照片,對當時保護區內千餘頭白海豚進行標識;在項目可研階段,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中華白海豚保護、海洋傾倒區選劃、防洪評價等環境保護專題研究,嚴格按照《港珠澳大橋工程中華白海豚生態補償協議書》的約定,落實白海豚生態補償款;據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要求辦理施工許可備案,定期上報白海豚專項保護方案,辦理保護區船舶審批准入手續。

同時,在大橋施工方案中融入了生態環保的元素,提高作業效率,縮短海上施工時間。如實施沉管隧道、橋梁承臺、墩身、鋼箱梁岸上工廠化預製、海上拼裝和裝配化安裝目標,提高作業效率,有效縮短了海上施工時間;通過隧道人工島長度、形狀、位置的優化,選用大型鋼圓筒快速成島施工工藝,海底沉管隧道縱橫斷面設計優化,調整橋位主線與海流流向的夾角,減少疏浚物開挖傾倒量,降低工程對海洋水文動力和生物資源的不利影響。

為保護白海豚,部分施工方案也優化調整了。

如大圓筒快速成島方案及沉管隧道基槽設計優化減少了挖泥量,人工島挖深由初步設計階段挖深標高-31米提高至-16~-18米,沉管基槽開挖邊坡由1:7優化至1:5,疏浚總量從工可階段的約4300萬m減少至施工階段的約2800萬m。通過增大非通航孔橋跨徑,將工可階段的318個橋墩減少至施工階段的224個橋墩;通過埋置式承臺優化設計,將非通航孔橋墩承臺全部埋入海床;基礎採用鋼圍堰+鋼管複合樁工藝,打樁船施打、液壓錘沉樁,減少佔用海域面積,降低阻水率,減少施工噪聲。

此外,還建立健全環保監管機制,將監管統一納入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中;建立以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主導,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共同參與的三級聯防機制;成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香港路政署及雙方環保顧問和監理施工單位「港珠澳大橋環境保護跨境聯合聯絡工作小組」,加強跨境環境保護交流。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表示,在今後的營運階段,將對人工島生態環境進行改善,為海鳥提供棲息的場所,與科研機構聯合開展改善珠江口生態系統和保護中華白海豚的科研項目,並利用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務設施,為科研工作者和社會群眾提供觀測伶仃洋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的場地。

實現白海豚「零傷亡」、「不搬家」目標

公開報導顯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參建單位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參加白海豚保護知識上崗教育培訓和考核,2011年1月至今舉辦了白海豚保護知識培訓29次,共2544人次參加。

去年7月,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曾對外公布一組數據:自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自建設以來,約3.4億元花在白海豚保護上,其中白海豚生態補償費用8000萬元,用於施工中相關的監測費用4137萬元,環保顧問費用900萬元,漁業資源生態損失補償約1.88億元,有關環保課題研究約1000萬元,其他約800萬元。

10月22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餘烈向澎湃新聞表示,去年7月,大橋主體工程已接近完工,上述資金的使用情況變化不大,估計還是3.4億元左右。

2018年6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的《2017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7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目擊中華白海豚380群次,共2180頭次。公報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珠江口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在資料庫新增234頭,累計已識別海豚2367頭。

與施工之初識別到的千餘頭白海豚相比,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完工後,被識別到的白海豚數量增加了。港珠澳大橋管理表示,大橋建設實現了海洋環境「零汙染」和白海豚「零傷亡」的目標。

據新華社今年8月報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濤表示,研究表明,中華白海豚在珠江口的遷徙受到餌料生物、河口衝淡水季節變化和人類活動等綜合因素影響。儘管「識別數目持續增多」還不能直接推導出「白海豚數量增多」這一結論,但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種群的總體數量相對穩定、部分中華白海豚個體的活動水域發生了變化,已經成為國內多數研究人員的共識。

「從我們監測的情況看,歸屬於廣東管轄的、與香港毗鄰的伶仃洋水域裡,近四五年來一直穩定地活躍著950頭到1000頭中華白海豚。我們也在廣東水域內識別到了一些原來活動在香港水域的白海豚,和大橋建設前相比,它們的活動水域有所變化,但它們的確還在。」陳濤說。

相關焦點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超出目前世界上跨海大橋普遍的設計使用壽命20年,這個數字成就了港珠澳大橋在當今世界大橋建設史上的多個第一。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大橋是在經歷了韓國人對中國考察團誠懇提出查看沉管安裝裝備遭到拒絕、荷蘭人要求中國出資15億諮詢費才肯幫助、並且出資3億隻給唱首祈禱歌的傲慢,最終由中國人經歷了10年的零經驗、自力更生的攻關,最終建成而傲視群雄!
  • 港珠澳大橋:海天之間託起人類奇蹟
    港珠澳大橋所在的這片海域是伶仃洋,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灣。而今700多年過去了,戰火硝煙散盡,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是祖國強大的象徵,真正將離開祖國百年之久的香港、澳門連在一起,也使伶仃洋不再「伶仃」。
  • 港珠澳大橋附近邂逅中華白海豚,足足10餘頭
    一抹抹粉紅可愛的身影,時而靈動地躍上海面,與不遠處的港珠澳大橋相映成趣。9月4日,南方+攝影記者在港珠澳大橋白海豚島附近,幸運地邂逅10餘頭中華白海豚,這群傳說中的「海中精靈」。中華白海豚俗稱白忌、白牛、白海豚,被漁民們譽稱為「媽祖魚」「海上大熊貓」,是海豚動物中我國現存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港珠澳大橋建設成本1000多億,多久能收回成本?專家:至少120年
    港珠澳大橋是我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特大橋隧工程,大橋從2009年12月動工建設,於2018年10月24日建成正式通車,歷時9年建成總投資超過1000多億元,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橋梁工程,港珠澳大橋建成是創下了多項吉尼斯紀錄,為我國在橋梁建設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 港珠澳大橋的數字奇蹟:世界超級工程是如何誕生的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在和荷蘭團隊談合作的時候,對方開價 1.5 億歐元( 15 億人民幣)。最後一次談判時,林鳴問,3 個億人民幣,是否能夠為工程風險最大的部分提供支持。 荷蘭人回答,我可以為你們唱首祈禱歌。
  • 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在哪買?購買入口
    中國郵政將於10月30日正式發行《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一套3枚!  (3-1)J 青州橋  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第一圖展現了橋結構的代表——青州橋。  (3-2)J 東人工島  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第二圖展現了島結構的代表——東人工島。東人工島是海底隧道的東出入口,位於港粵交界線內地一側,是可以駐足欣賞白海豚和遠眺美景的多功能人工島。
  • 他們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根據三方多次技術溝通協商,本次巡護首次採用無人機高清視頻航拍模式實現全方位、多角度遠程監測。經巡護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巡查巡護船艇在港珠澳大橋中國結塔北側、西人工島北側以及東西人工島之間航道處均發現中華白海豚在附近活動,數量共有10多頭。
  • 港珠澳大橋最強通行指南來了!
    如果幸運的話,你還可以看到被稱作「水上大熊貓」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雖然它叫「白海豚」,但其實成年後呈浪漫的粉紅色。▽過去,我們想要把粵港澳三地玩一圈,需要繞行東莞虎門大橋,車程至少三個小時,水路乘高速渡輪也需一個小時。
  • 最全考點| 港珠澳大橋通車涉及到的各科考點(最全版)
    這種支座不但能提供穩定可靠的承載力,還能吸收地震能量,大大降低了地震對大橋的破壞力。港珠澳大橋還是一座有「顏值」的「生態」橋。三座通航斜拉橋--「中國結」、「海豚」、「風帆」各具特色,兼顧了人文與自然的融合。為不影響白海豚的生長環境,施工前就對白海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觀測,施工過程中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立於大橋上,可見白海豚水中躍起。白海豚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多。
  • 大灣風:港珠澳大橋開通一年,經濟帳怎麼算?
    自從大橋通車後,單程車程只需半小時,她可以每天駕車往返,方便多了。港珠澳大橋口岸大廳裡,人頭攢動;車站之中,跨境巴士循環往復。一年來,大橋日均客流量約4萬人次,總車流已突破150萬車次。珠海邊檢總站港珠澳大橋邊檢站何鋒表示,短短一年間,大橋口岸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內最繁忙的口岸之一。 作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黃金通道,大橋的開通使港珠澳形成「一小時生活圈」。
  • 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全攻略」發布
    新華社廣州10月21日電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發布了《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對大橋路線、車輛通行、三地口岸通關、通行收費、安全保障、配套服務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五類車」可上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可通行車輛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計程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等。
  • 港珠澳大橋實現通信網絡覆蓋 港澳居民開通內地漫遊即可使用
    港珠澳大橋實現通信網絡覆蓋。中新網廣州7月13日電 (蔡敏婕)記者13日從中國鐵塔廣東省分公司獲悉,由其承建的港珠澳大橋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已完工,中國內地三大運營商在該橋實現覆蓋。持有香港及澳門電話卡的港澳居民,在開通內地營運商的漫遊服務後,即可在橋上使用。
  • 港珠澳大橋創下多項第一 「兩島一隧」鑄就世界工程奇蹟
    這並不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建設上唯一的世界第一;為了建設海底隧道,施工方建設了全球首例深埋沉管隧道;為了對接34個隧道結構,數萬噸沉管在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處進行無人對接,誤差控制在2釐米內,被喻為「海底穿針」。一個個這樣的工程奇蹟,造就了港珠澳大橋的順利完工。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李妍(署名除外)  港珠澳大橋究竟是怎樣建成的?
  • 廣東最美的跨海大橋,修建難度不輸港珠澳大橋,卻有一點不足
    高鐵技術一躍成為世界頂尖水平,令海內外無數人讚嘆不已;在造橋修路方面也是非常不錯的,比如就有像港珠澳跨海大橋、北盤江大橋等等的世界級大工程。相比於改革開放前,如今的中國社會已是煥然一新,生機勃勃。如果要說起廣東地區的跨海大橋,其實除港珠澳大橋以外,這一座大橋才是廣東最美的跨海大橋,甚至它的修建難度也不輸港珠澳大橋,知道的人似乎卻沒有很多。南澳大橋——廣東最美的跨海大橋它,便是南澳大橋。
  • NEC顯示器港珠澳大橋靚麗風景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長55公裡,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 第78集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
    作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在2018年10月24號順利通車運營。它是我國第一條集橋梁、人工島和海底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同時也是全球總體跨度最長、世界上沉管最重、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如今,港珠澳大橋的美麗、雄偉令人們讚嘆不已,但在實現這份美麗的過程中,建設者們執著奮鬥的精神,卻鮮為人知。
  • 港珠澳大橋有什麼意義?真正作用有哪些?
    在了解到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的消息後,他顯得非常期待。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助理史欣向稱,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對香港、澳門和珠海最為直觀的影響是,三地人員的往來將更為便捷。  港珠澳大橋通車前,陳偉崙要從香港或深圳到珠海開會,需要乘船,耗時在75分鐘左右,並且通行會受到天氣影響。如果從陸路前往,則需要繞道東莞虎門大橋,車程在3小時左右。
  • 港珠澳大橋到底有哪些黑科技?
    港珠澳大橋將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緊密的連接在一起,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籌備6年,建設9年,港珠澳大橋歷時足足15年,它的建成有很多的黑科技在背後支撐著,其中先進的傳感器技術是實現和保證港珠澳大橋正常運轉和安全的基礎之一。
  • 港珠澳大橋實現5G網絡全覆蓋
    今後在港珠澳大橋上你就能感受得到。日前,在經歷了 30 天的緊張施工後,港珠澳大橋 5G 通信網絡建設圓滿完成,並以全優指標通過了運營商的網絡驗收測試。至此,港珠澳大橋 5G 通信網絡全線開通,實現橋區內地部分 5G 信號全面覆蓋。
  • 港珠澳大橋實現5G網絡全覆蓋,平均網速600M/S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丹陽7月10日,廣東交通官方微信發布消息稱,在經歷了30天的緊張施工後,日前港珠澳大橋5G通信網絡建設圓滿完成,並以全優指標通過了運營商的網絡驗收測試。至此,港珠澳大橋5G通信網絡全線開通,實現橋區內部分5G信號全面覆蓋。據介紹,目前港珠澳大橋上共設有24個5G基站,經初步測試,橋上5G網絡平均速率達到600M/S,後期將繼續優化,逐步實現平均速率達到1000M/S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