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可能都因為虛擬易改的電子數據「有口難言」過:
青山綠水是美好的願景,但總有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不顧環保要求,偷排漏排不說,竟然還「動手腳」——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試圖逃避處罰。如何杜絕企業的這種違法行為?
客戶明明買了產品A,非要說自己買的是產品B,無奈之下,銀行拿出了相關交易合同,但是客戶又不承認這份交易合同的真實性,對簿公堂最後竟然還是銀行落敗,原因是無法提供相應經得起質疑的證據。
成本巨大的航天衛星發射,需要經過多個環節確認,然而儘管小心再小心,卻總有故障猝不及防,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問題出在哪一環?追溯起來是個大工程。
……
以上這些,都說明,數字經濟時代,電子數據已成為主流的證據類型,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電子數據來認定事實真相,來「自證清白」。
電子證據佔比73%與採信率低至7.2%的矛盾
然而,相比於白紙黑字的傳統證據,電子數據極易遭受破壞,即容易被篡改、不易固定和保存,被採信度極低。
數據顯示, 2018年全國2萬多件民事案件中超過73%涉及電子證據,電子證據已經應用於商務往來、離婚財產、證券糾紛、網際網路金融、電子病歷、聊天記錄中等不同類型達43種。但對中國裁判文書網8000多份與「電子證據」「電子數據」相關的裁判文書統計發現,明確作出採信判斷的電子證據僅佔比7.2%。
用區塊鏈自證數據真實的需求與上鏈高技術門檻的矛盾
如何讓電子數據成為合法的電子證據,目前一個普遍的共識是用區塊鏈技術。因為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流程留痕、可追溯等技術特性,有「信任的機器」之美譽,天然適合解決傳統電子數據易消逝、易被篡改帶來的各種問題,提升電子證據的可信度和真實性。
但是如何上鏈呢?大部分企業和機構,聽了太多區塊鏈的優勢,也想要為自己的數據資產加一份保險,卻因為不懂技術一臉懵逼。
讓技術小白也能「傻瓜」上鏈的區塊鏈機什麼樣
現在,衝著這一市場痛點,有款利器來了。中國終端管理安全市場領導者北信源,和電子數據存證行業龍頭安存科技,6月10日宣布正式推出全球首款區塊鏈機。有了這款硬體產品,企業、機構可將電子數據輕鬆變成區塊鏈數據,實時存證,大大提升「自證清白」的能力。
安存科技的CTO戴智說,無論是去年區塊鏈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集體學習的議題,還是今年4月20日,在國家發改委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區塊鏈正式被列為「新基建」的信息基礎設施,都說明國家對區塊鏈技術的認可。「但驅動我們研發可以『傻瓜』上鏈的區塊鏈機,更來自於市場的動力。我們發現很多客戶有用區塊鏈存證、固證的需求,但是部署起來的費時、費力,讓他們打了退堂鼓。」
戴智說,目前市面上對區塊鏈技術有個很大的誤解,大家會覺得區塊鏈既然是「信任的機器」,那麼只要數據用上了區塊鏈就是真實的,但其實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只對上鏈後的數據負責,如果上鏈前的數據是假的,上鏈後的數據依然是假的,數據不可能因為上鏈而由假變真。所以,如何保障上鏈前數據的真實性,成為目前區塊鏈存證應用最核心的環節,也是解決數據信任的最後一公裡。
「『上鏈』只解決上鏈後數據是否被篡改或真實性的問題,能保障上鏈前數據來源真實性或物理性的『真鏈』才是區塊鏈應用的王道。區塊鏈機就是為了解決目前『上鏈』不易、『真鏈』更難的區塊鏈應用窘境。除了讓機構或企業方便快捷上鏈,更是奔著保障上鏈前、上鏈後數據真實性(或物理性)的真鏈目標和使命而去。區塊鏈機實現真鏈和簡單上鏈的一小步,卻是人類區塊鏈革命的一大步。「戴智說。
作為一位專業研究數字經濟的專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也證實了戴智的說法。他說,很多企業家知道區塊鏈技術在固化數據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的作用,也很有興趣嘗試,但就是摸不著門,現在看來,區塊鏈機就是解決企業簡單上鏈、精準而便捷的好辦法。
據介紹,區塊鏈機可以直接部署到企業的機房或雲伺服器端,作為物理節點與使用主體牢牢綁定,從數據產生伊始就實時上鏈,不僅記錄數據產生的時間,也記錄產生數據的伺服器所在的經緯度,從而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保證上鏈前後數據的物理性和真實性,保障數據的原裝、真實、可信。發明人安存科技和北信源公司,已共同申請國內和國際專利,專門保護髮明人的智慧財產權。區塊鏈機不僅完全國產化、安全可控,填補了世界範圍內區塊鏈科技創新應用的空白。
此前,在小範圍市場需求測試中,區塊鏈機受到航天、環保、金融、司法、行政執法、公安、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服務商等各領域歡迎。大家都說,區塊鏈機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區塊鏈應用終於能真正落地,區塊鏈也沒有那麼遙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