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AR(增強現實)技術應用高峰論壇上,深圳創龍智新聯合創始人兼CTO孫業志以「5G+AR智能眼鏡的終極之路」為主題發表了演講。孫業志主要從AR眼鏡的歷史發展、場景應用和功能實現等方面,對AR眼鏡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的概括,他認為:「AR眼鏡從此釋放雙手,提升數據的價值,未來市場需要將達至智慧型手機的水平。」目前市場的痛點在於:行業推廣遇到瓶頸、使用不方便、能用場景少、不適合打消費者場景,以及與消費者的「價格低、體積小、重量輕、功能綜合、實時交互性強的AR智能眼鏡」需求存在矛盾。並且重點強調了5G技術對於AR眼鏡進化的意義。他認為,5G 帶動市場爆發,同時也是促進AR發展的關鍵因素。
以下是演講實錄。
孫業志:
大家好,很高興和VR陀螺一起分享一下創龍關於AR領域的動態和行業思考。
從2013年成立,當時我們的產品還是以玻璃稜鏡為主。從八十年代計算機開始,到現在的智慧型電話,再到未來,大部分情況下智慧型電話、計算機都會AR眼鏡所取代。但是「未來」的時間有多久,就是比方說CPU技術、電池技術等技術的發展限制了我們現在產品的更新迭代了。在短期內完全替代是肯定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替代一部分的功能,也就是說一部分的應用場景。
我比較了一下手機跟AR眼鏡發展的不同階段。不難發現,技術一直是向前發展的,而且發展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像,比方說原來我們的手機啊都有一個天線,後面的手機也都沒有天線了。
AR眼鏡的拐點現在還沒到,但是我想會很快的。比如光學技術等技術層面上都硬體有一些突破性的進展。
但是離我們的實用普及還是有些距離的。主要的問題就是:價格、體積、佩戴等,也就是說暫時沒有哪一家的方案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這些東西都會制約產品往C端去發展。如果說你買一個AR眼鏡,而現在已遠遠超過一個手機的價格,大部分人都不會去買。但是我們把價格給降下來、佩戴的舒適性提升上去,這樣的話產品就能夠更能夠往C端去發展。
早期與現在的智能眼鏡市場對比
這個可以看出來我們的產品迭代。創龍是2013年成立的,品牌的名稱叫MAD Gaze,品牌在國內的知名度可能沒有國外的高。
原因可能是在國內的辨識度不是很高,但是我們在很早之前就開始做智能眼鏡。從2013年開始,歷經三年,到了2016年第一款產品才出來,但是一般其他的產品迭代周期都不超過一年,為什麼我們第一代產品花了三年時間呢?因為早期的市場環境跟現在不一樣,包括顯示屏技術,只有LCOS適合做智能眼鏡,現在還有OLED、DLP等各種顯示方式。光學顯示方式也有也有好多種,比如稜鏡、自由曲面、光波導。但是真正說能夠做到技術上面還很牛的,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積累。
我們的第三代Vader跟第四代的Glow注塑工藝和剛剛說的波導方案不一樣,它的優點是成本比較低,而2018年之前,注塑工藝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因為這對我們的注塑機和模具要求非常高。從2018年以後,才有大批量的應用。
我們後面的產品,會用陣列光波導的方案。那我們目前自己做的這個產品,還是採用了稜鏡、多自由曲面。預計產品Glow是92克,我們預計明年新款產品會到50克以下的。
雖然說目前的產品在B端和C端平均分布,但是未來我們想更多往B端去發展,所以說產品的定價會比較接近我們用戶的能夠消費能力。這個是我們產品的定位,而最終的產品的發展是肯定會經過到光波導,包括衍射光波導、陣列光波導,終極的目標應該是這樣的。
但是目前光波導還不適合在C端發展,MAD Gaze手錶也是今年才推出的,主要是作為智能眼鏡的一個輸入端。這款手錶不是在手錶錶盤上面操作,是直接體感操作的,比方說我們戴在手上面敲一下手指,敲不同的手指就是不同的輸入指令。所以說這完全是顛覆了我們之前關於智能手錶的概念了。
現在我們做手錶主要是為了解決交互問題,就是帶一個按鍵就好了,太複雜的交互用戶使用起來也不是很方便,但是我們這款手錶操作起來就很自然。
MADGaze產品優勢及行業應用
這是我們的產品跟其他品牌產品的比較,你可以看到我們的產品更接近於普通眼鏡的形態。雖然Hololens功能很強大,但是體積很大,不太適合帶出街,而且價格上萬塊,也不是我們普通的消費者可以接受的。
這是我們產品的一些應用,主要在遊戲、居家辦公等方面。然後我們還在香港跟大疆對接,就是可以用我們的智能眼鏡去控制無人機,以第一視角飛無人機。
這是應用在視像會議的應用場景,主要是遠程視像會議。現在是疫情階段,沒辦法去現場開會,這時可以搭配上我們的APP去做遠程視像會議,實現遠程辦公。同時,我們的產品配有鍵盤的,可以搭配起來一起使用。
這就是我剛才說的鍵盤,比如說插在電腦上面,或者插在手機上面,這個外接鍵盤就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文檔處理工作。
我們前期的都是做一體機,也就是說可以就是直接去處理任務,帶有安卓的系統。由於一體機的處理能力有限,所以做一些大型的遊戲、大型的應用時非常受限。
所以後面的話,後面的兩款主要是做分體機。分體機可以插在手機、電腦、遊戲機等產品上,這樣主要是提升了它的處理能力,另外也會降低一些價格。
我們自己也做了一些AR遊戲,另外在我們的開發者社群裡目前已經有超過4000名註冊開發者,這個在國內目前也是領先的。與此同時我們希望遊戲廠商也能夠結合我們的產品去做一些AR遊戲,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內容選擇。
這是我們在B端的應用場景,主要是在醫療、遠程信息傳輸、安防等領域。
我們也致力於遠程支援產品應用上。遠程支援是我們的一個國外的應用開發商開發的,他們在這方面是非常專業的。一個是技術員帶著我們的眼鏡,專家在後臺去操作這個眼鏡,還可以給技術員發視頻、發語音、發文字,告訴他怎麼操作。這個是我們現成的解決方案,我們與那個開發商也是深度合作的。
這是我們在公安上面一些應用場景,我們現在跟部分地區的公安落地了一些應用,主要是人臉識別。
目前來說人臉識別我們還是做在本機這一端的,因為4G以及通訊的設計上,延遲還是比較大的,而類似於抓逃犯之類這種的應用場景對實時性要求比較高。
我們也在測試,5G網絡下識別的實時性。就說隨著5G網絡的普及,人臉識別也可以達到相同的實時性的目標。
還有我們在醫療上的應用。我們現在跟香港瑪麗醫院做了一個落地應用。在醫院,醫生使用超聲波、X光等儀器時,是一邊用手操作超聲波的儀器,一邊看顯示屏幕,操作就非常不方便。而當我們的AR眼鏡接到了超聲波儀器的顯示終端,醫生可以通過直接操縱手柄,去觀察人體,就不用再轉頭去看那邊的顯示器,所以可以大大地減輕醫生的勞動強度。
那這是我們跟華南理工大學做的醫療應用。AR眼睛主要是作為手術輔助,就是說在做這種手術的時候,把人體的內部器官映射到眼鏡上面,好處是做手術的時候更加直觀。
另外還有一個用途,就是說對學員進行培訓。比方說做人體解剖結構的培訓,學生可以直接透過眼鏡看到一些人體結構分子圖,或者一些比較抽象的東西。因為當學生戴著VR的話是全封閉的,戴久了以後,會有一種幽閉感,他可能待不久,最多可能戴幾分鐘就就受不了了。所以用我們的這個產品,正常情況下戴二十多分鐘是沒問題的。
這是我們的Simple AR平臺,讓用戶去自由創建AR應用。比方說書上有一個mark,然後你用我們這個平臺做一些應用,當學生看到書上面mark對應的那一頁時,書的內容會在三維空間作立體顯示。軟體的操作大部分是傻瓜式的拖拽,如果說想深度定製一些東西,就需要自己建3D模型。
我們的智能眼鏡提供人機互動功能,這是在物流場景下的應用。送貨員戴著這個眼鏡可以掃描二維碼,做出庫、入庫等動作。
這是在零售上面的一些應用。我們與雀巢旗下的一個品牌合作,做一些自費零售的應用。
所以在智能眼鏡市場上,一些大的品牌都在投入做一些研發,包括蘋果、三星、華為,可能有些已經上市了,有些還正在做,可能一到兩年內有其他品牌會上市。
流量銷售:運營商在AR/VR行業中的盈利渠道
隨著5G的來臨,各大運營商對AR和VR的產品非常重視,他們為什麼重視這個呢?因為這個產品有利於他們銷售流量,對流量的提升非常高。比方說VR視頻或遊戲,高清的一些視頻、遊戲,需要雲端渲染,這對流量的需求非常大。
所以運營商現在對AR/VR的重視度都非常高。比方說有一個5G的宣傳費、推廣費等,我們現在跟中國聯通籤了一個協議,去做我們的產品2B的推廣;當然也有2C的推廣,在他們的線下營業廳。不久後,也許可以在線下營業廳看到我們的產品。
我們也跟香港電訊籤了一個協議,並與日本NEC電氣公司在工業智能化上形成了戰略合作夥伴。
我們目前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是7%,預計2020年可能能達到15%。我們的產品在C端還是比較受歡迎的。
剛才說了在光學硬體上,稜鏡、自由曲面、BirdBath都在做,而波導因為價格的原因,沒有在C端或者一些其他公開的市場裡面,都沒有波導的產品。
但實際上我們也在做相關的一些產品的研發,可能不會公開推出這個產品,但是一些全球用戶,有的是軟體的合作夥伴,有的是ODM的合作夥伴的,也有些是提供給我們技術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