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1月20日電 題:如何守正聚力 何以創新共融?——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問道」
新華社記者周楠、謝櫻
19日至20日,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在長沙召開。大會以「守正聚力 創新共融」為主題,來自傳媒界及相關領域的多位嘉賓齊聚一堂,同臺「論道」。全媒為本、導向為先、內容為王、技術為要、改革為重、人才為寶……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新媒體未來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
媒體融合進入「啃硬骨頭」階段
與會專家普遍表示,2019年至今,中國新媒體在發展至一個階段性高點後,正在進入深度調整和再探索階段,技術的持續發展激發著內容生產和傳播模式創新,內容生產力被持續釋放,媒介新技術不斷向前發展,新媒體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越來越深。
「截至今年9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9.4億人。」人民數據研究院院長陳麗表示,隨著5G大規模商用,短視頻、移動直播等將進一步推動信息的低成本、無障礙流通,每一位用戶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傳播格局日益複雜。
在這一背景下,媒體深度融合、轉型發展變得尤為迫切。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負責人介紹,媒體融合的前期改革成效顯著,改革重心正逐步由產品形態、話語內容、表現手段等單點、離散的戰術創新,向體制機制、資源整合、生態構建維度的一體化、全局性戰略融合轉移,這成為現階段中國新媒體發展最重要的特徵。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曾祥敏認為,媒體融合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尤其是新型主流媒體打造進入攻堅期,標準化的技術和平臺架構、生產流程已經搭建起來,但缺少人才、技術落後、資金短缺等困難帶來較大挑戰,真正「啃硬骨頭」的階段正在到來。
優質內容永遠是「硬通貨」
「內容為王」過時了嗎?內容質量是否仍是傳媒競爭的焦點?在本次大會「內容創新創優」分論壇上,多位傳媒學界、業界人士分享了他們的體會。
他們普遍認為,受眾一方面厭倦於海量信息泛濫,另一方面渴求優質內容卻得不到滿足。無論技術如何革新,優質內容永遠是根本,是吸引受眾、引領輿論的「硬通貨」。
在分享《新中國密碼:15665,611612!》的創作經驗時,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編輯姚竣譯認為:「我們挖掘出歌曲創作背後的故事,還將歌曲曲譜設計成全篇的核心視覺元素,旋律、歌詞都服務於融媒體報導內容,才能讓這首旋律在受眾心中產生共鳴。」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融合發展中心主任汪文斌認為,主流媒體最大優勢是內容,如何把內容資源優勢轉化為平臺優勢是關鍵問題。「面向年輕一代的移動端用戶,第一是要轉場,把向傳統媒體配置資源為主轉化為向新媒體平臺配置資源為主;第二是要轉化,將傳統的話語表達方式轉變為新興話語表達方式。」
「對網際網路平臺來說,創新也是圍繞優質內容的『新』。」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編輯郎峰蔚分享了字節跳動在內容創新創優方面所做的「加法」:不斷更新和改進技術、用更多形態展現內容、通過「媒體+」增加媒體矩陣數量,以豐富平臺的優質內容。
不能唯「流量」 必須堅守正確方向導向
一位是新聞主播朱廣權,一位是「帶貨一哥」李佳琦,兩個看似不在同一次元的人,卻打破次元壁組成了「小朱配琦」組合,直播連線展開了一場湖北美食公益直播,銷售金額達4014萬元。在本次大會上,「小朱配琦」公益直播獲評「2020中國新媒體扶貧特別推薦案例」。
今年以來,面對戰貧、戰「疫」雙重大考,各新媒體平臺積極行動。新華社「院士直播 為農產品帶貨」、人民日報社「人民優選直播大賽之百城百縣直播助農」、中國青年報社「青耘計劃」鄉村振興青年助農行動……伴隨大數據、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應用的深刻演變,眾多新媒體平臺通過多形式的新聞扶貧、消費引導扶貧、農產品營銷推廣扶貧等,充分展現出新的使命擔當和時代責任。
「社交媒體活躍在越來越多的公益活動中,為公益發展提供了強勁助力。」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臺長龔政文說。
在資訊時代大數據爆發的情況下,一些新媒體只重流量,不重社會效應,導致出現錯誤導向,甚至肆意允許平臺內直播節目打著涉黃涉暴的擦邊球,也讓媒體社會責任面臨考驗。
「在媒體建設中擔負社會責任、彰顯主流價值,是一個時代的必然要求。新媒體人要畫出最大公益『同心圓』,焊牢網上『民生服務鏈』,讓網絡環境更清朗。」大江網總編輯王宣海說。(參與採寫記者:柳王敏、張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