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以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經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擁有哈爾濱、威海、深圳三個校區。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前身為1920年5月開始籌建的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10月17日舉行開學典禮。當時設鐵路建設和電氣機械工程兩個科。首屆三個班共招收103名學生,實行學分制,學制四年,一律用俄語教學。1922年4月,學校改名中俄工業大學校,學校由四年改為五年,原設兩個科分別改為鐵路建築系和機電工程系。畢業生經考試委員會答辯合格,授予工程師稱號。1928年10月,將法政學院和商學院併入,學校正式定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蘇共管。
1951年,哈工大被國家確定為中國高等教育學習蘇聯的兩所院校之一,成為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為中國國內各高校培養優秀人才的基地,並以「工程師搖籃」而飲譽全國。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確定6所高校為全國重點大學,哈工大成為京外唯一一所重點大學。學校於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1999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985工程」重點建設的9所大學之一,2000年與同根同源的哈爾濱建築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選「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名單。
學校王牌專業:航天、機電工程、電氣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計算機、控制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等。充分發揮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形成了由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和支撐學科構成的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涵蓋了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門類。學校現有9個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6個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學校有10個一級學科排名位居全國前五位,其中力學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哈工大共有17個學科位列A類,學科優秀率(A類學科佔授權學科的比例)位列全國第六位,A類學科數量位列全國第八位,工科A類數量位列全國第二位。
學校有兩院院士39人,入選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2人、青年學者1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3人,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9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46人、青年拔尖人才2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2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2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4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7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12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5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工信部研究型教學創新團隊4個。
學校堅持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辦學定位,創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航天學院,發射了中國第一顆由高校牽頭自主研製的小衛星,在中國首次實現了星地雷射鏈路通信、首次實現了大型雷射驅動器的全自動束靶耦合引導,誕生了中國第一臺會下棋能說話的計算機、第一部新體制雷達、第一臺弧焊機器人和點焊機器人、第一顆由高校學子自主設計研製管控的納衛星、第一支登上春晚舞臺的大學生機器人舞蹈隊,實現了國際首次高軌衛星對地高速雷射雙向通信試驗,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支撐結構系統關鍵技術、支持中國「天眼」成功「開眼」。
研製成功的空間機械手在天宮二號上實現了國際首次人機協同在軌維修科學試驗,研製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爾電推力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空間應用,首次揭示了愛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結構、讓中國愛滋病結構生物學研究躋身世界前列,成功發射的「龍江二號」成為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首次揭示了人T細胞受體複合物的結構、在免疫基礎科學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發現,正在建設中國首個用於模擬太空極端環境的大科學工程,參與了探月工程等14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科研經費總額和國家科技三大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劉永坦院士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連續6年有7個項目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一大批成果助力「長徵七號」「長徵五號」火箭首飛、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等重大任務,曾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協作貢獻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集體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等多個獎項,正在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理工強校、航天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