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花色食鮮經典版包括上湯筍絲、炒筍絲粿條、筍粿、特色筍湯和油燜筍塊五種傳統潮菜的做法。(攝影:鄭楚藩)
    2005年,「埔田竹筍」經國家質檢總局審定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並予以保護。2018年,「埔田竹筍」成功註冊「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進一步提高埔田竹筍標準化、品牌化程度,提升揭陽揭東埔田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依託「埔田竹筍」的資源優勢,10多年來,很多生態農莊應運而生。
    走進揭陽揭東區埔田鎮,以筍文化美食打造的山莊隨處可見。據一家頗具特色的美食山莊許曉林廚師介紹,雖然鮮竹筍常年都有,但最佳食筍時間是5—7月。每年5月,埔田的鮮竹筍開始冒尖,到6、7月產量最高,國慶後則日漸減少。要品鑑生態農莊的筍做得正不正宗,關鍵要看廚師做筍宴經典四味的水平。四種做法迥異的經典菜要做得入味,靠的已不單單是廚師自有的手藝,還要依靠食客們品鑑後的建議,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摸索出大眾化的最佳契合點,才能吸引更多的食客前來尋味。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筍絲炒粿條。(攝影:鄭楚藩)
    尋味埔田,竹筍花色食鮮經典版包括上湯筍絲、炒筍絲粿條、筍粿、特色筍湯和油燜筍塊五種傳統潮菜的做法。
    上湯筍絲與炒筍絲粿條都有一個共同節點要做得出彩,靠的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秘笈,筍絲的精細切工是基礎。上湯筍絲講究的是高湯的濃鮮與收汁要恰到好處,力求帶汁而不帶湯,鮮甜而不含澀。炒筍絲粿條除了要掌握快速翻炒的力道,以及放入筍絲的時間節點外,火候與翻炒頻率的把控也大考功夫。炒筍絲粿條需炒至筍與粿條均呈金黃色,卻不能有絲毫的焦味。
    特色筍湯在水鴨或者鯽魚的味道滲透入筍塊之後,還需湯水如奶汁之濃香卻不失其原有的鮮甜;油燜筍塊則考驗筍塊與鵝腳或者海參的膠潤度滲透,開水汆透鵝腳再用冷水浸泡,換水洗淨,控幹水分,用熱油炸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考究時間、火候等等;焗海參的處理則講究對海參的水發處理與順長切片的老到與否,需把筍的鮮甜味與海參的膠潤處理成比較脆嫩滑爽的口感。
    說起許曉林廚師的廚藝,令這家美食山莊副總經理謝旭津津樂道的是,他除了傳統花色食筍基本功紮實之外,另兩種拿手美味也廣受好評,那就是「梅汁豬腳」和芋泥,這兩種美味都是老食客必點的菜式「梅汁豬腳」既有豬腳的膠著,又有梅汁的開胃,祛除吃豬腳的肥膩感,讓食客醉心於這份拿捏得恰到好處的酸甜可口。
    潮汕民間有「食甜,世事免嫌」的俗語,表達人們喜歡以寓意甜甜蜜蜜圓滿結束饕餮盛宴的習俗。這種下豬油、白糖與主料一起做成的甜品芋泥,聽起來相當甜膩,但吃起來卻是濃香醇厚,讓人慾罷不能。許曉林介紹,要做出濃香醇厚的芋泥,首先要把芋頭煮熟搗爛後用慢火煨出濃香卻不帶焦味的粉藕色芋泥,再與橘黃色的羔燒白果搭檔,以大道至簡的傳統模式,耐心地用慢火細煨的方式去凸顯芋香。
    在埔田,許多以筍文化特色美食發展起來的山莊都各自出彩,有些生態農莊的上湯筍絲甚至通過冰鮮快遞送到珠三角地區。「埔田竹筍」這一埔田第一美味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作者單位:揭陽日報社
    來源:「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