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喵老溼
你懂的越多,懂你的越少。
@喵老溼
前幾天幾個人自駕遊去滑雪,我就活生生的經歷的一把被「瘋狂安利」的節奏。
他是我一個朋友帶去的朋友,姑且叫他小A。他幾乎向我們每個人都瘋狂「安利」了一把:榴槤糖。且不止一次。
「真的你嘗嘗,榴槤糖,特別好吃。」
「這個牌子的跟別的牌子的不一樣,你來一塊兒!」
「奇怪了,這麼好吃你怎麼不愛吃呢?」
「你嘗嘗,就一塊兒!」
諸如此類。
然鵝,喜歡吃的人,不用他「安利」,不喜歡吃的仍然選擇拒絕。
事情本身,其實很常見也很普通。
愛吃就吃,不愛吃就拒絕唄。
但是這件事情,如果細品,其實非常有意思。
但,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使然,讓人做出這種「瘋狂安利」的行為呢?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態和意識,會造就這種喜歡「瘋狂安利」的人。
這就要從人類是群居動物開始說起。
在自然界,物種群居的起源,是為了生存,進而形成一種群體聚集生活的習性。共同抵禦兇猛的物種,或者抵抗天敵的入侵和對抗自然災害。
而人類屬於高等動物,對於人類而言,比動物的群居更為複雜,逐漸形成一種叫做「群體」的關係。
所謂的群體,並不是僅指幾個或者若干個個體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群體,也不限定於傳統意義的群居生活。
所謂的群體,是指一類具有共同目標、持有相同觀點或者同一心理需要的人群,即使他們相隔萬裡。
而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生活在不同的群體中。
例如喜歡可口可樂的人和喜歡百事可樂的人,形成了兩種群體,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這兩個群體就處於潛在對立的位置上。
在某一物種面前,例如可口可樂,對這一物種的觀點,喜歡或者討厭,促使在這一物種面前,形成不同的群體。
每個人,處在某一群體中,總會不經意間代表群體的利益和心理需要,也在潛意識裡默認該群體代表著自己的利益和心理需要。
相似的情況,其實有很多。比較典型的例子也很多。
例如對於抽不抽菸、吃不吃榴槤、喜不喜歡吃辣等等。
在這些物種面前,都會形成不同的群體。當然也包括因為楊笠弄得沸沸揚揚的兩性群體。
隔著屏幕互相噴,或者互相支持,即使他們相隔萬裡。
在我們這次滑雪中,其中就存在很多的群體,包括男女不同性別的兩個群體、同一個滑雪群體、吃不吃榴槤的兩個群體、是不是開車的司機與非司機群體、單板與雙板的兩個群體等等,很多很多。
而這個小A就與其他人處在有交集和沒有交集的不同群體中。
小A跟大家一樣都在滑雪群體中,但是卻與別人處在單板和雙板兩個群體中。
而人們在群體中,普遍認為是需要通過「被更多數的其他個體認同」來確認自己是安全的,或者說不被排斥的。
小A向這個群體(滑雪群體)中的其他人「安利」自己很喜歡或者已經做過的事情(某品牌榴槤糖),是希望通過榴槤糖,來增加其他人和小A做相同事情的概率,也就是希望在滑雪群體中,塑造一個榴槤群體,從而增加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的程度,進而確保自己是安全的,不被排斥的,甚至是群體核心的角色。
在群體的角度上看,人們是需要被認同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在某個群體成員的活動中,人們也更傾向於和那些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因為彼此相似的觀點會被當成是對彼此的支持,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的成員喜歡一起行動,這比獨自一人行動更有效。
因為相似,那麼某種意義上就代表被認同,因為認同,那麼某種意義上也就代表安全。如果一個人能夠被全世界所有人認同,那麼理論上這個人就是絕對安全的。
例如你滑單板,你更願意去跟滑單板的人交流。
因為每個人,基本上普遍只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也就是如果你朋友也滑單板,那麼你朋友潛在的想法是認為單板比雙板「正確」,而你也滑單板,那麼他滑單板這件事,就是對你滑單板的認同。
諸如此類。
如果你仔細品味身邊關係好的朋友,不難發現,你們一定共同處在很多共同的群體中,當然,如果去看那些漸漸不聯繫的所謂的「朋友」,也大概率會發現你們之間共同的群體非常少。
通過在群體中塑造另一個群體,進而獲得被認同,達到自己滿足群體心理安全的目的,是「瘋狂安利」行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當然,也不僅僅是因為安全需要,達到被認同這一個因素。在此之上,仍然有一個相當重要的緣由,那就是為了滿足人際需要。
也就是說,人際關係中我們究竟需要的是什麼。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舒茨對於人際關係中的需要提出了「三維人際需要理論」,他認為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有三種需要:包容、控制、感情。
進一步解釋這三個維度,其實就是:我要跟你建立關係,我要在某個方面控制你,我要跟你感情好。也就是建立關係、建立控制、建立情感。
1、建立關係:在向別人「安利」或者「瘋狂安利」某樣事物的時候,其實背後發出的潛臺詞應該是:「嗨,你願意和我成為一個群體嗎?」或者說:「我很願意你加入我這個群體耶!」。
也就是說,「安利」這件事可以大大增加別人跟你做相同或者相似事情的概率,進而通過相同或者相似的事情,成為你們建立關係的「抓手」,本質上還是對於建立關係的潛在需要。
2、建立控制:在「安利」這件事情當中,最爽的結果是什麼?當然是「安利」成功。「安利」成功意味著被認同,意味著建立關係成功,意味著群體組建成功,更重要的是,在「安利」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讓自己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讓自己感到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控制「群體的組成」的核心人員。
3、建立情感:「安利」同時也是建立和維持情感的手段。首先這是一種情感輸出,通過情感輸出,進行兩個人的情感交互。在通過對方的反應,獲取情感反饋,形成情感輸入。在這一過程中,就形成了建立情感的需要。
從上述原因的層面看,假如生活中,你遇到一個喜歡「安利」甚至「瘋狂安利」你某樣東西的人,那麼他大概率是一個:急需被認同,害怕被邊緣化,缺乏群體安全感,對於建立關係有迫切渴望的人,對於建立控制有迫切需要的人,對於建立情感有迫切需求的人。
人嘛,趨利避害嘛。總是越缺什麼,就越追求什麼嘍。
換言之,這個人大概率也是一個:一般不被人認同,經常被邊緣化,關係不多,很難能在某些方面控制別人,急於表達情感的人。
你get到了嗎?
女為悅己者容;筆為閱己者叢
關於解讀人心,最有趣的地方
文章首發:微媒文創
文章來源:公眾號 ID:wmwc888888
作者簡介:喵老溼,原名朱苗,小眾文學作家、心靈剖析學家、魔術表演學家、下班直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