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次裝機當中,可能大家最頭痛的並不是選什麼CPU、GPU,畢竟現在各平臺的性能還是相對心中有數,而如今內存和存儲都很便宜,基本是隨便都不會有錯,而真正讓人糾結的裝機配件,其實是機箱。特別是如果你本就沒有外觀特別喜歡的機箱,選完其它配件,輪到選機箱的時候,你總會對著電商網頁上,那堆箱子看得眼花繚亂,完全不知道該選哪個。
最近在主流價位的ATX中塔機箱,Thermaltake(曜越,以下簡稱Tt)就希望能幫助大家解決這個裝機大難題了,他們推出了一款挑戰者H6機箱,有著簡約外觀、ARGB等、雙側開門、玻璃側透,最高支持360水冷等特性,看似是該有的都有了,它會不會是大家新裝機中「不知道選哪個,那選它就對了」的機箱選擇?
外觀
Tt在機箱的外觀設計上,面對不同定位和不同用戶群,有各種不同的風格,可以有AH T600概念化激進設計,也有View系列那種十足的通透感,而這次挑戰者H6機箱,則是走的相對平凡、簡單元素的路線,它方方正正的造型,給人第一眼就是個平常的「機箱」範,而且配色也是簡單的黑、白兩色。
老實說,這樣的設計確實很難在第一眼就能吸引到人,但也使得它的受眾面會更廣,畢竟有不少PC用戶,並不都是想要一個耀眼、花裡胡哨的箱子放在桌面上,所以樸實無華也是一種讓人喜愛的美觀,加上它的長寬高都相對均衡,不至於顯得太修長或者太胖墩,所以看起來還算舒服,而且秉承了Tt平穩的做工質量,它整體摸起來雖稱不上進精緻,但也不會感到失望。
當然挑戰者H6的外觀雖看似樸實無華,但也並非是枯燥乏味的,它的前面板右側從上至下有一道ARGB燈區,支持6種不同燈效模式,可通過I/O面板LED鍵切換,也支持5V的ARGB同步接口,與其它散熱器、風扇、主板等燈光同步,而且這道豎條的中間部分是有作衝壓處理,凹陷產生了些視覺差,更顯得不沉悶。
而同時這也是一道金屬材料散熱網,起到了透光和進氣兩種作用,還在前面板的兩側部分,有兩排面積還可以的進氣孔散熱口。稍為一提的是,前面板的左下角還有個logo,因為這個機箱定位在主流級,所以用的是經典Thermaltake的風火輪logo。
挑戰者H6這塊前面板是可以拆下來的,而且前面ARGB燈採用了觸點連接的方式,所以不用擔心前面板在掰下來的時候,會不小心扯斷連接線,這對裝機是很友好的,另外那道散熱孔的背面預裝有防塵網,但因為前面板是塑料的,所以這片防塵網並非是磁吸的,而是用到了雙面膠粘附,導致後期更換或清理會略為麻煩。
來到機箱的左側,這邊是一整塊鋼化側透玻璃,但周圍有一圈黑色塗裝,應該是了在遮擋玻璃裡面的磁鐵,而亮點是側透玻璃採用了開門設計,這在400元價位的機箱中是很少見的,更多要到更高價的產品上才有,這對裝機和後期維護都非常方便,而且Tt還細心地在玻璃開口處做了個門把手,便於拉開這塊側透玻璃門。
同樣採用開門設計的還有右側板,但這邊的裡面是電源走線,所以沒做玻璃側透也合理,而是採用鋼板,但這裡Tt依然很貼心,做了條小絲帶來輔助拉開,另外與左側的側透玻璃一樣,這邊都採用了磁鐵吸附,牢固度還不錯,但在關閉時,這邊會更陷入機箱一些,並在上下兩端有海綿條做緩衝。
上到機箱的頂部,挑戰者H6就是很常見的設計了,在大面積、帶防塵網的散熱開孔旁邊,有向後一字排開的I/O前置接口,有開機、重啟鍵、一個USB 3.0、兩個USB 2.0接口,一套3.5mm音頻輸入和輸出接口,以及LED控制鍵,這裡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覺得不足的是,應該吧其中一個USB 2.0換成USB 3.0就好了。
最後機箱的底部,其實也有些特別可講的東西,並沒有因為看不到底部,就有半點馬虎處理。這一面分成16塊散熱區域,而防塵網為抽拉式架子設計,內嵌進機箱內部的底面夾層,清理起來很方便,另外四個支撐腳也弄了個造型,且做得都比較高、帶有防滑墊,可以留有一些空間給後部的電源位散熱。
內部
進入到挑戰者H6的內部,首先在機箱前部把前面板拆卸後,可以看到最大可以安裝3個140mm風扇的架子,而由於採用內凹的結構,不用擔心風扇裝上去後會頂到前面板,當然這個風扇架也可以最大安裝240mm水冷排,這時風扇仍是裝在外部,而冷排會放在內部,為此機箱前部留出了足夠的空間,所以即使厚型冷排也可以兼容。
只是這裡會存在一個取捨,因為在挑戰者H6內部的前部,留有螺絲位用於安裝選配6盤位硬碟架,這就會與前置水冷排有衝突,另外如果顯卡長度達到400mm的話,也會與水冷排或者硬碟架衝突。
當然這個機箱最理想的冷排安裝位還是在頂部,不僅沒有了對顯卡長度和選配硬碟架的限制,還可以最大安裝到360mm水冷排,更能應付今年主流的Intel第十代高性能平臺散熱需求,而且這部分的安裝孔位向左靠的,避免了水冷所以幾乎沒有什麼限制,安裝起來也很容易很多。
至於在機箱內部主要的主板位,最大可以支持到E-ATX規格,而PCI卡槽主板有7個,接著在主板位的右邊有兩個橡膠緩衝圈的走線孔,而再右邊則是一排預裝有塑料卡片的孔位,這是給選配的硬碟架留出快速拆卸口,但其實有需要的話,也可以把部分卡片拆卸,便於走線用。
而作為挑戰者H6的一個小賣點,它標配了一個顯卡支撐支架,用於一些又長有重的頂級顯卡,避免僅憑PCI-E卡槽支撐會出現變形情況,這個架子還是做得挺複雜細緻的,可以調整上下左右的位置,並有卡位裡面有防滑海綿墊,另外如果想豎裝顯卡,Tt也有提供一個配件,但由於機箱沒做原生孔位,需要佔用所有PCI-E卡槽。
翻到機箱的背面,在頂部留有兩個大開孔,留給CPU供電線、水冷排風扇的供電、燈光線以及其它線纜的走線,這在裝機時非常舒心,只是背面沒有做集線槽或擋板,只有魔術扎帶,所以前置I/O線纜、電源供電線的走線要花點心思,不然鼓起來一大坨,可能右側板就合不上了。
最後還可以一說的是硬碟位了,挑戰者H6在背面有兩個掛牌式的SSD硬碟位,另外還有一個,可以安裝3.5英寸HDD,所以默認的硬碟比較少,當然如今M.2 SSD當道,這對於大部分用戶都沒什麼影響,而如果需要安裝大量硬碟做NAS、資料備份機,可以選配前面提到的6盤位硬碟架。
裝機體驗
實際裝機上,Tt這個挑戰者H6機箱定位在主流中端,所以它用來安裝高端高性能平臺也是很常見,特別是有不少玩家都傾向把裝機預算更多花在CPU、GPU上,留給機箱的大概也是300-400元左右,所以綜合考慮下,這裡選擇了在挑戰者H6裝入一套Intel Core i7-10700K處理器+360水冷散熱器,搭配標準的Z490大板,以及RTX 2080 Ti組合的次頂級遊戲平臺。
可能有眼尖的玩家會看到,這套平臺居然要上到RTX 2080 Ti顯卡?其實本來計劃是用RTX 2070 SUPER公版顯卡,但那塊雙風扇的顯卡。與挑戰者H6的顯卡支持架是有衝突的,無論怎樣調節,它都會頂到顯卡供電口,或者是顯卡的散熱風扇,所以在換用了多張卡後,才找到了華碩這張RTX 2080 Ti能與這個支撐架能完好適配。
主要因為華碩這張RTX 2080 Ti的長度足夠長(304.7mm),重達1.47kg也確實需要支撐架,加上散熱風扇有個外框,可以避免支撐架的夾子頂到扇葉,所以這個支撐架雖然做得很用心,但實際並不算好用,特別是用比較短的雙風扇顯卡,很可能會用不上它的。
而在其它部分的裝機過程中,挑戰者H6機箱可以把前面板,側透玻璃和右側鋼板都可以先拆卸下來,這樣就很好地舒展拳腳了,當然因為這個是ATX中塔機箱,所以即使安裝360水冷,整個過程也是沒有難度的,但有一個小問題是,微星這塊Z490主板在插前置USB 3.0時,那個插頭會與機箱的下面的出線口有衝突,當然這也不能怪微星,其實所有把USB 3.0接口放在側邊的ATX主板都會這樣。
但好在機箱的電源倉頂板上還有三處出線口,所以前置的USB 3.0線可從這裡走出來,就會很插到主板上了,另外開機線、RGB線和音頻線等,也都通過這三處把線安排得妥妥噹噹的,加上前面提到機箱內部的上部也有兩個出線孔給CPU、風扇供電線,所以挑戰者H6在這些小細節上,做得非常方便於裝機的。
裝好機後,順利點亮的話,機箱前面的那道ARGB燈就能讓這個看似木訥的機箱,突然變得靈動起來了。要知道Tt也是個DIY界的玩燈老手了,所以這條ARGB燈帶的亮度很足夠,色彩偏淡雅,不同色彩過渡也流暢,搭配在全白面板上,看起來還是挺美妙的。
只是可能為了出於兼顧更廣泛的主板支持,這條ARGB燈帶用的是標準5V三針同步接口,並沒有用到Tt自家的插頭,所以無法與Tt的這套360一體式水冷、颶風120mm風扇,共用同一個控制集線器,如果想組建擁有全套Tt燈光的電腦,建議最好選擇主板是帶有兩個ARGB插座的(微星這塊Z490是有的),這樣會更容易控制操作。
散熱測試
我們的機箱散熱性能測試採用一種特殊的方法,能更好的獲得一致性,便於各類機箱散熱性能進行比較。我們可以將發熱模塊+散熱器視為一個大的發熱體,將機箱視為一個散熱器,這個大的發熱體的功耗和溫度會因機箱這個散熱器的性能而不同。
在測試中,我們將機箱當作一個大的熱阻體,通過測試得到機箱內外溫度差及功耗,就可以計算出它的熱阻,考慮到測試時的精度和誤差,以及為了便於比較,我們最終將機箱的散熱性能指標轉化為超能指數:
Exp = 3.3*Pd/(10+Tc – Ta)
Pd指發熱模塊穩定後的平均功耗,Tc指發熱模塊的表面溫度(此處為機箱內的平均溫度,我們的測試點為CPU散熱器風扇前5cm處和顯卡下方某固定點),Ta指環境溫度,Exp越大,表明該機箱的散熱性能越好。
在我們的機箱散熱測試模型中,搭配固定的風冷散熱器(先馬冰雪130),測試時,散熱器的風扇運轉。機箱風扇配置為前置進風風扇裝滿,1個後置出風,機箱風扇的轉速控制為1000RPM,如果機箱沒有標配風扇,則統一使用ProArtist M12風扇,轉速同樣控制在1000RPM。
Tt挑戰者H6機箱在測試時,裝配有三個前置進風風扇和一個後置出風風扇,由於它沒有附帶風扇,所以統一使用ProArtist M12風扇,轉速均控制在1000RPM。
經過我們的測試,Tt 挑戰者H6機箱內兩個測溫點的溫度分別為29.1°C和27.8°C,環境溫度為24.4°C,發熱體功耗為299.3W,經過計算可得其超能指數為71.8分,屬於散熱性能良好的區間,我們給予其A級的評價。
總結
不難看出,Tt在這個挑戰者H6機箱上,一些如今中高端機箱的特性,比如雙開門側板、前面板的觸點連接、顯卡支撐架等,下放到這個400元價位的機箱上,不可謂不厚道了,而且它自身也有很多如今主流中端機箱的優點,包括有發光效果不錯的ARGB燈、側透鋼化玻璃,還有方便的無螺絲安裝等等,所以不要被那個平凡的外觀迷惑了,它實則是有不少讓人稱道和驚喜的地方。
而作為機箱本身的表現方面,它有著很好的風扇、水冷排的便利性和兼容性,而前、左、右面板的可拆卸,也讓配件安裝不太費周折,加上機箱內多處合理的走線口,讓箱內各類線纜的安排更暢通,搭配一塊布局合理的主板,整個裝機會異常簡便。而豎裝顯卡配件,以及多盤位硬碟件,讓它具備了一定的延展性,滿足了部分玩家的特別需求。
當然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挑戰者H6還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至少我個人覺得那個顯卡支撐架,對大多數人的實際裝機,可能起不到很明顯的作用,倒不如換來多一個USB 3.0接口,特別是USB-C接口,要來得更實際、更有意義,再就是右側板的磁吸不夠強力,畢竟不是每個用戶都懂得,或願意耐著性子理好背面的走線,現在的還是容易出現側板因為磁吸不夠,而被線纜頂到關不上的尷尬。
最後價格上,Tt挑戰者H6的黑色版為379元,白色版為稍貴一點的399元,從它的綜合評價來看,這是個完全合理的定價,特別是對於喜歡這種外觀風格的用戶,在買到手後,應該會都有符合預期的感覺,而且目前它首發預售,可以做到329元起,在這個優惠之下,就顯得很有性價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