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的9個風險因素,5時刻喝水防血栓

2020-12-24 復禾健康

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一個人早晨一覺醒來,半身麻木,說話言語不清,到醫院一檢查,是「腦梗」。一天某人做完了手術康復得很好,準備出院前的那天午飯後去趟廁所,突然胸痛氣短,摔倒在衛生間,接著就不省人事,專家會診考慮是術後「肺栓塞」,這些場景有著一個共同的「兇手」—血栓。

血栓是怎麼形成的

血栓通俗地說就是「血塊",它像塞子一樣堵塞了身體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導致相關臟器沒有血液供應,造成突然死亡。血栓在腦部血管產生就導致腦梗,在冠狀動脈產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為什麼我們的身體裡會有血栓?人體血液中存在著凝血系統和抗凝系統。在正常情況下,二者保持著動態平衡以保證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動,不會形成血栓。但在特殊情況下,如血流變緩、凝血因子病變、血管損傷時,導致凝血功能亢進或抗凝功能削弱時,則會打破這種平衡,使人處於「易栓狀態」。

大多數血栓形成後、發病前,是沒有任何症狀及感覺的,甚至到醫院心腦血管專科做常規檢查,血脂、血壓、心電圖、CT等一切都顯示指標正常。

由於血栓在發病前極為隱蔽,發病後症狀劇烈,且大多是在安靜的情況下發病,因此,積極防範血栓發病非常重要。

血栓有九個風險因素

1.吸菸。吸菸會導致動脈硬化,雖然肉眼看不到,但研究表明,吸菸者的血管壁會發炎、受損。吸菸者體內某些蛋白質(特別是纖維蛋白原)的含量還會增加,使血液變得更為黏稠。

2.口服避孕藥。口服避孕藥中含有的雌激素會改變血液成分,使其更易凝結,導致服藥者患靜脈血栓的可能性加大。如果口服避孕藥使用者同時還吸菸,血栓風險將進一步上升。

3.靜脈曲張。靜脈曲張的形成與血液反流有關,這可能會造成腳踝周圍的炎症,損傷靜脈血管壁,並引起包括血栓、出血和皮膚損傷等在內的多種問題。

4.手術。做手術是導致深靜脈血栓的一個公認原因,在腹部手術或髖關節置換術病人中尤為常見。原因有很多,如病人在手術前至少要餓6個小時,身體處於脫水狀態;全麻後需要平臥很長一段時間等。

5.長途飛行。長途飛行所造成的靜脈血栓又被稱為「經濟艙症候群」,這是由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缺乏運動所造成的血流改變引起的。此外,機艙被加壓和缺氧也會促進血栓的形成。

6.活動過少。當人們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時,會保持久坐不動的狀態,使血液聚集而形成血栓。

7.脫水。出汗過多和生病(包括發燒、流感、嘔吐和腹瀉等)都會造成脫水,脫水會明顯改變血液成分。

8.腫瘤。近些年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建議不明原因的深靜脈血栓病人篩查可能隱藏著的腫瘤。據統計,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如果有不明原因的深靜脈血栓,他們患上惡性腫瘤的可能性為10%。

9.家族病史。血液中有很多蛋白質參與了正常的凝血過程,但有些家族的基因發生了突變,導致家庭成員更有可能患上血栓。

遠離血栓「動起來」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吳巍巍教授強調,要遠離血栓,「動」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每靜坐一個小時,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會增加10%,坐90多分鐘使你膝關節血液循環降低50%。但這並不意味著靜脈血栓不可預防。吳巍巍建議:「想遠離靜脈血栓栓塞症,關鍵在於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多增加運動,可以有效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

吳巍巍同時提醒說,不少重病患者術後需要長時間臥床休養,家人最好每隔三四小時幫病人按摩雙腿,每次30分鐘;或每隔兩小時一次,每次按摩15分鐘。還可以用專門的充氣式按摩椅替代人工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栓發生的機率。

久坐、開車或坐飛機都要彎著膝關節,導致血液循環不暢。要花一點時間站起來走動,伸展腿部。如果工作時不方便站起來活動,還有一個隱蔽的方法,那就是「勾腳」。對於辦公一族,每坐90分鐘,就應提醒自己「勾腳」。方法是將腳伸直,整個腳往上勾10下,速度和節奏都沒有嚴格要求,這樣能促進腿部血液流動。

如何判斷是否自己有風險?

腿部和肺部的血栓會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有些人的身上不會出現一些預警體徵或者症狀。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了解哪些風險因素、體徵、特定事件或者狀況能夠引起或者引發血栓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長時間住院會導致2/3以上的患者出現腿部血栓。這是可預防的醫院死亡的首要原因。

手術尤其是髖關節或者膝關節手術,還有癌症手術,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風險。

長時間不運動:例如,需要臥床休息或者長途旅行時沒有站起來或者來回走動也會增加你的風險。

其他不能控制的風險因素包括:

孕婦:如果孕婦本身肥胖或高血脂,會使血液黏稠;若還有靜脈曲張,加上妊娠,那麼靜脈血栓的風險會更高。懷孕期間不能隨便用藥,這時穿彈力襪(靜脈曲張襪),是預防下肢水腫非常好的方法。

高齡:80歲的人所承受的風險是40歲人的5至6倍。

家族史:家人曾經出現血栓,會增加靜脈血栓的風險。

肥胖:肥胖人患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風險是非肥胖者的2至3倍。

五個時刻喝水防血栓

起床後。早晨是人體生理性血壓升高的時刻,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之睡了一夜的覺,排尿、皮膚蒸發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夏朋濱表示,起床後飲水有助於降低血黏度,從而降低血栓風險。一般來說,牛奶、果汁、冰水以及鹽水,都不適合作為早上第一杯水飲用,溫白開水才是最好的選擇。

晨練前後。不少人都習慣晨練後喝水,夏朋濱提醒,晨練前就應少量飲水,這能降低運動引起的脫水、血液黏稠的風險,從而有助預防血栓。

飯後半小時。飯後不要立刻喝水,否則會衝淡、稀釋唾液和胃液,使蛋白酶的活性減弱,影響消化吸收。建議飯後半小時再飲水,200毫升左右,有助於緩解餐後的血黏度升高。但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則頻繁、大量飲水容易燒心。容易燒心的人宜在飯後2~3小時,每間隔20~30分鐘喝3~4小口。

下班前。上班族常常會因忙碌的八小時工作而忽略了飲水,從而給血栓的侵襲提供了可乘之機。建議這些人養成下班前喝幾口水的習慣,一紙杯的量就足夠了,別喝太多,否則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睡覺前。睡前應抿兩口水再睡覺。因為當人熟睡時,體內水分會丟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變高。臨睡前適當喝點水,可以緩解該現象,從而降低發生腦血栓的風險。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邊常備一杯水,感覺口渴時馬上喝幾口。

相關焦點

  • 抽個血,就能預測「抗磷脂症候群」患者血栓風險?
    圖3:血栓組和非血栓組的實驗室檢測數據②PDW和LA陽性是血栓事件發生的危險因素。單因素邏輯分析和多因素邏輯分析中均對血栓事件發生有意義的指標為PDW和LA陽性。圖4:單因素邏輯分析和多因素邏輯分析確定APS患者血栓事件的預測因子多元回歸分析顯示,隨著PDW升高,尤其是PDW>13.6 fl後,血栓事件發生率顯著升高,說明PDW預測作用顯著。圖5:PDW的多元回歸分析③PDW結合LA陽性可以有效預測血栓事件。
  • 大多數血栓無症狀,4個小信號暗示血管被堵,血栓被召喚
    而如果血管內形成血栓,將會堵塞這些血管,導致相應的臟器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從而影響健康,嚴重時甚至可造成死亡。可以說,血栓是身體內的「隱形殺手」,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提防它。身體內有血栓,會發射出一些預警信號,如果可以及時發現,或許可以降低對健康造成的損害。
  • 血栓怎麼辦?腳上有個「化血栓開關」,每天動一動,清血管防血栓
    血栓,一直以來都是醫學上的敵人之一。血脈可以發生在體內任何部位的血管內,就好比在生活中水管堵住了,就不能正常工作,會給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同樣如果身體內的血管出現堵塞問題,身體健康就大大折扣。血栓,不僅僅發生在老年身上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該變,靜脈血栓栓塞患者發生率也逐年上升,每年因肺栓塞住院患者人數增加4倍。而這些患者當中,並非都是老年人,孕婦、久坐不動的上班族、經常長途飛行的出差族、長時間臥床休息的患者,這些都是血栓的高危人群。
  • 血栓有危險,教你預防血栓小妙招
    這背後的致命真兇就是「血栓」。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統血管內面剝落處或修補處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塊。不要看血栓個子小,但它的危害卻十分巨大,可能造成心肌梗死、心臟血流異常、腦卒中、下肢動脈栓塞、下肢動脈血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 遊戲玩家的「要你命3000」:靜脈血栓
    一位紐西蘭的年輕人在連續玩了四天索尼遊戲機後腿上患了血栓,並且這足以對他的生命造成威脅。醫生說,玩遊戲機,甚至包括長時間的靜坐都有可能增加人們患靜脈血栓(DVT)的風險。靜脈血栓其實相當危險,甚至可以致命。這種血栓有時會發生在腿中,並且會中斷血液的流動。
  • 第七個世界血栓日 哈醫大一院10月13日舉行門診義診
    原標題:第七個世界血栓日 哈醫大一院10月13日舉行門診義診   2014年10月13日,是全球第1個「世界血栓日」。
  • 血栓當天會向你發送暗號,為家人看一眼
    ,80% 發病前 5~10 天會出現哈欠連連的現象。 冬天是血栓性疾病的高發季節,而這段之間內,又以早上這幾個小時最為危險! 臨床觀察發現,清晨是冠心病突發心肌梗死、高血壓等突發中風的多發時刻,70~80%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都是在早晨 6~10 點。其中,最危險的時候,就是我們剛剛睡醒的一剎那!
  • 血栓愛堵「3條道」,如果出現這6個症狀,或是身體被血栓「纏上」了
    1、靜脈血栓易堵住肺部 大部分靜脈血栓生成沒有典型症狀,不過一旦發病就會危及生命。靜脈血栓易堵塞肺部,如下肢深靜脈血栓引起的肺栓塞。 5、長時間坐著後喘不上氣來 長時間躺著或坐著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安靜幾分鐘能有所緩解,但輕微活動後症狀又加重,需留意肺栓塞。
  • 血栓當天會向你發送暗號,為家人看一眼?
    冬天是血栓性疾病的高發季節,而這段時間內,又以早上這幾個小時最為危險!  臨床觀察發現,清晨是冠心病突發心肌梗死、高血壓等突發中風的多發時刻,70~80%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都是在早晨 6~10 點。其中,最危險的時候,就是我們剛剛睡醒的一剎那!
  • 身體有血栓,5徵兆會一一出現!醫生教你4方法,讓你慢慢消掉血栓
    實際上,許多血栓是由高血脂引起的。血栓是每個人都比較恐懼的疾病,簡而言之,血管中有一個「血塊」。血栓的發生可導致更危險的疾病,例如腦梗塞,心肌梗塞和冠心病。高血脂是血凝塊形成的第一步!血栓形成將會導致血管疾病中最有害的三大疾病。冠心病是第一位,中風第二位,血栓第三位。
  • 血栓「溶化劑」找到了,每天喝一點,就能「溶化」血栓,疏通血管
    如果我們的血管一旦形成血栓,吸不上血液,體內不能正常地進行新陳代謝,這無異於在體內埋下不可描述的隱患。血栓堵哪兒都沒有堵肺嚴重,深靜脈血栓曾一度被稱為「猝死之王」。為什麼會有這個稱號呢?很容易出現血流緩慢的狀況,因而就容易產生血栓。當年紀一超過半百,這時就要開始注意了,預防血栓很重要。而對於不喜歡運動,喜歡久坐久躺的人群,也要注意了!不愛運動的人群相比喜歡運動的人群更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那些長時間久坐的白領們、喜歡打麻將的大叔大嬸們,最好隔一段時間就起身活動一下筋骨。除此之外,剛做完手術的的病人也最好不要長時間的躺在床上,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和家人的照顧下做一些適合自己的活動。
  • 中國血栓論壇 2019|胡建莉:防「妖」還是捉「妖」
    腫瘤的治療本就棘手,腫瘤患者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症(VTE)無疑是雪上加霜。2019年5月24~25日,在西安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血栓論壇暨第十四屆長安血管論壇上,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科的胡建莉醫師為我們分享了她對腫瘤患者是該常規預防VTE還是確診後再治療的看法。
  • 世界血栓日|預防靜脈血栓,別讓生命被「栓」住
    2014年3月,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ISTH)宣布將他的生日10月13日作為「世界血栓日」,以紀念他首先提出「血栓形成」理論;並且通過這一活動提高公眾對血栓性疾病的認知,促進血栓性疾病的規範診治,號召世界各地不同團體團結起來,共同面對血栓形成這一「隱形殺手」。2020年10月13日,是第七個「世界血栓日」。
  • 寶媽們需警惕「隱形sha手」——靜脈血栓!
    而寶媽是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高風險人群之一,孕期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症的機率是非孕期的4~5倍,尤其是孕晚期行動不便產後臥床時間增加久坐不動的寶媽,均會增加患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風險,所以寶媽們一定要對此重視起來
  • PICC 並發靜脈血栓:抗凝治療要多久?拔管時血栓會脫落嗎?
    本文將結合臨床案例,查閱文獻,重點討論 PICC 並發導管相關性靜脈血栓處理中的幾個問題。 先來一起看個案例 PICC 並發靜脈血栓 1 例 基本資料:患者,女性,55 歲。
  • 血管中不會無緣無故出現血栓!若總是出現3種表現,建議查一下CT
    血栓是由血液成分凝聚而成的固體小斑塊,一般固定在血管內壁上,阻礙血液循環,或者是脫落變為栓子,隨著血液流動四處遊走,容易堵在血管狹窄的地方。而栓子中還有一種細菌會引起血液病變,當血管中出現了血栓時,能夠引起器官組織供血不足,使致殘致死風險增高。
  • 吃洋蔥、大蒜,真的能淨化血液,防血栓嗎?醫生:吃對確實有好處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心血管疾病,很多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或者血栓,當人體凝血因子增多或者血液中毒素堆積時,就有可能導致血液出現血栓,威脅人體生命安全。吃洋蔥、大蒜真的能淨化血液,預防血栓嗎?醫生說吃對確實有好處。
  • 體內有血栓,或與這4個因素有關,了解後及時治療,別輕視
    造成該病的因素較多,那麼究竟有哪些因素呢?下面來了解一下吧。上述就是形成血栓的相關因素,了解清楚後,平時就需遠離這些因素,做好該病的預防。若是已經有血栓形成了,那麼建議患者及時治療。那麼怎麼來治療呢?下面來了解一下吧。
  • 人到中年,身體3個表現,說明可能被血栓盯上
    血栓是在人體血管裡經過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而逐漸形成的沉積塊狀物質。血栓的主要組成物質比如有不溶性的纖維蛋白和一些血小板和白細胞沉澱。那麼,血栓對人體的影響其實是比較大的。比如如果血栓遊走到了心臟血管部位,那就可能造成心肌的缺血,嚴重就是心梗。如果血栓在肺動脈,那就會造成動脈栓塞,導致呼吸困難等。而當人的年齡逐漸增長,身體的血管也開始不斷老化,自然也就容易出現血管中的垃圾了。
  • 世界血栓日丨一組動圖漫畫揭示血栓來龍去脈,清晰明了!
    血栓是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腦卒中和靜脈血栓栓塞症的共同發病機制。目前,我國每年腦卒中新發病人高達250萬左右,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卒中大國。2020年10月13日是第7個「世界血栓日」,主題為「拴不住,動起來,我們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