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金大力Kim
最近一段時間發現顯示器應該是到日子了,之前是工作室很早前整理配用的是明基GC2870H28英寸的顯示器,剛買時覺得屏幕比較大但解析度只有2k,除此之外還有一臺戴爾的顯示器,但是因為價格和時間原因出現了左面屏幕和右面屏幕的亮度不均勻問題,所以就到了該換顯示器的時候了。在張大媽上面看了不少文章,發現推薦明基的人還挺多的。說實話之前對於明基的認知還停留在投影儀上,不過最近看了gaojie20文章,pd2700u參數性能寫的非常專業了,結論是還是蠻不錯的。趕上之前存的京東禮品卡快要到期了,果斷入手了。
這個顯示器拿到手上第一感覺:還真是很有份量,和之前的dell比明基真是重了不少,心裡感覺有分量的用料就會更紮實一些。 放在桌面上擺動顯示器也不會有模具之間嘎吱嘎吱的聲音,確實不是心理作用。
(三木啥都跟著湊熱鬧,你是能看懂報告咋地)
在包裝裡發現一張紙,我以為是說明書。看完才知道是這款顯示器的一個校色報告。之前看到網上有很多顯示器也會聲稱有出廠校色,但大多對於設計師還是要自己後期用Spyder5 校色,校色報告也沒見到過。明基這款顯示器自帶出廠校色報告這點還挺新鮮的。
我的桌面不算是很大的那種,就是基本款。考慮到之前28寸顯示器放在桌面上空間的使用情況,選擇27英寸的顯示器比較適中,而且在這個尺寸4k解析度的表現算是最佳的,雖然之前也對比了同類32寸的顯示器但是還是要看使用距離和桌面大小。可以看到除了顯示器 還能放下好多平時用到的東西。
在顯示器後下端的擴展接口類型倒是挺豐富的,給了4個USB3.0還有3.5mm耳機接口,但是吧拔接頭或者usb的時候,我發現不管是這臺顯示器還是市面上大部分顯示器埠擴展的位置都比較尷尬,從顯示器前面又不能直接分辨出是什麼類型的接口或者usb的位置,如果顯示器背面不是牆還好,要是牆的話要麼盲插要麼抬高顯示器插拔的時候都要把頭伸到屏幕後面去,所以如果可以在屏幕下端邊框處直接標示出與之對應的接口那真的太好不過了。
pd2700u這款顯示器是27英寸,雖然尺寸比之前小了1英寸,但是整體邊框做的比較窄,看起來更有設計感。之前顯示器的邊框真的是夠寬的了,這對比一下視覺效果上看並沒有比28英寸的小,而且沒有因為份量沉而感覺整體變的厚了,這應該就是把邊框做窄的好處吧,從視覺上感受反而變得薄了。當然邊框能再窄點就更好了啊,不過看著自己近2W的MBP屏幕的大邊框心裡也沒啥糾結的了,我也是被Alienware15R3大下巴虐過的人。
在實際使用感受最明顯的肯定還是從2k解析度到4k解析度的一個變化。
(原圖)
(放大同等倍數下明基4k解析度)
(放大同等倍數下明基2k解析度)
大家都知道一張圖片的顯示是由一個一個的像素點組合而成的也就是我們說的解析度。同樣一張圖片解析度低的像素點越大,圖片顯示也就越不細膩。相反解析度越高像素點越小,同時圖片的顯示效果就會越細膩。要知道人眼解析度經過推算可是高達5.76億像素的,即使現在的8k解析度也不能完全滿足人眼對解析度的需求,只不過說在現有的解析度級別裡4k是我們能接觸到比較平民化價位的一個選擇。
(還是以這張圖為例,放大圖片中的紅框部分)
(明基2k解析度)
(明基4k解析度)
這張vi設計中logo圖形在2k解析度的屏幕上只能放大到6400%。相同的素材放在4K解析度的屏幕上就可以放大到64000%,沒錯我沒多打一個零,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總說用上4k就回不去的一個原因。因為你的眼睛適應了4k解析度下圖片細膩的顯示,突然降低解析度會有粗糙感和顆粒感。因為更好的顯示解析度會讓你的作品在後期應用的時候更加準確的被還原,這點對於設計師來說還是很重要的。上圖圖形logo就是在這款4K顯示器的AI裡直接截圖出來的,解析度就達到了3840x2100,用了4K顯示器截圖給客戶時候注意這已經不是小圖的尺寸了。
在設計師實際工作時高解析度不僅帶來的是更細膩的顯示效果,而且在用手繪板描繪細節的時候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原明基2K解析度)
這張插畫,在毛髮細節處理的時候如果在低解析度的顯示器上放大描繪細節,放大就已經出現像素點了,沒法用筆觸更細緻的處理毛髮。
(現明基4K解析度)
但是同樣的插畫在4k解析度下放大細節不會像解析度低的時候出現明顯的像素點。這樣就可以更加細膩的處理像毛髮這種細節了。
(冷軍作品)
說到這裡不得不佩服冷軍對於作品細節的描繪,甚至會讓整個作品的細節表現更加精彩。要知道他在描繪細節的時候也是使用顯示器,把不管是衣服纖維還是皮膚紋理等細節放大後用很細的筆觸再去描繪。圖片為冷軍作品《小羅》右邊是局部放大的細節,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出廠校色
前面我有提到這款顯示器有出廠校色的報告,顯示器校色這件事對於設計師來說很重要。無論是vi設計中標準色的準確還原或是為了在同樣校色過的其他顯示器上也能正確的顯示,出廠經過專業的校色可以大大降低大家對於顯示器校色的學習成本。什麼是學習成本,就是你買來顯示器說是校色過,但是因為也沒有報告也沒有說明,其實顏色大多是不準的。簡單的可以購買一款Datacolor Spyder5俗稱蜘蛛的顯示器校色儀。雖說簡單但是還是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和花費,比如顯示器一定要仰角調整,避免讓校色儀和顯示器中間有縫隙等,這些都會影響校色的效果。
(上圖)
(下圖)
在vi設計中標準色是象徵未來所設計的品牌或者是產品特性指定的顏色,也是logo、標準字日後應用以及媒體宣傳的專用色彩。
簡而言之就是標準色要是整不準,那整個作品都會被否掉。
圖片中顯示效果不難看出:上邊是經過校色的顯示器,下邊是普通的沒有經過校色的顯示器,可以看到同樣的色彩大家所看到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所以下次如果你的甲方再讓你把顏色改來改去的時候你就問他,「你的顯示器是校色過的麼」 甲方懵逼了這是來自靈魂的拷問啊。但如果不巧他和你用的是同樣的一款顯示器還是經過出廠校色的,那還是乖乖的叫:爸爸,你說的都對。
為了能讓大家直觀的感受下顯示器色彩還原在實際設計應用中的效果。
(上圖)
(下圖)
我用同一個包裝設計的案例在2個不同的顯示器上顯示效果,上邊是明基這款經過出廠校色的,下邊的是以前明基28英寸沒有恢復默認設置沒有校色的。
這個案例我們已經設計完畢並且印刷出來了,現在拍攝下來以後大家可以看到實物的顏色還是更接近校色過的顯示器。這裡對比只是為了讓大家看下一個色彩還原的效果,但要注意所有顯示器沒有辦法做到和印刷出來顏色一模一樣的效果,這是2種不完全相同的色彩範圍,只是好的顯示器會把偏差儘量做小。
暗房功能
除此以外顯示器圖像模式裡有八種模式供選擇,可以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去設置。
大概看了下有適合工程繪圖的CAD/CAM模式、動畫設計模式。還有比較常見的低藍光模式。市面上的低藍光模式根本就沒啥用,特別是對我來說整個屏幕都變黃了,顯示的顏色都不準了。要是看個網頁可能還有點用,其他模式我使用的場景不多,所以沒有過多的設置。
不過有一個模式在設計過程中用到的還挺多的,就是暗房模式。聽起來是後期修圖使用的模式,但其實大家都是長時間的對著電腦調整,平時為了能看清楚更多的畫面細節通常會把屏幕亮度調到100%,但是時間長了一個是眼睛累,還有就是發熱烤臉感覺加劇了臉部皮膚的衰老(也可能是心理作用),這個暗房模式就可以讓屏幕亮度保持在一個沒那麼亮的前提下,同時讓畫面暗部以及更多的細節得以充分的表現出來。所以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這個模式的。
最後說下豎屏顯示,這在顯示器中不是什麼新鮮的功能了,普通用戶好像使用場景不怎麼多,不過對於設計師來說豎屏而且還是4k的豎屏是很有用處的。
尤其是在做網頁設計的時候,通常網站瀏覽的模式都是豎屏顯示,或是現在流行的無限加載瀑布流的設計,這在用豎屏做設計的時候就太爽了。
不僅是顯示的內容更多了,顯示效果也更加細膩了,而且不用再頻繁的滑動滑鼠在頂部菜單和中間頁面之間來回切換,可以真正地實現全屏展示。
也不用再因為圖層太多而找不到,從第一個圖層到最後一個圖層可以快速選擇,這都是在設計過程中豎屏的方便之處。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畫豎構圖時,畫面完美全屏就像在用豎開的一張畫布上畫畫一樣。這也算是把27英寸的顯示屏毫不浪費的用上了吧。所以設計師最好有2臺顯示器,一臺豎屏顯示一臺橫屏顯示,這樣就可以做到不同設計無縫切換了。目前這款顯示器後續表現還有待觀察,如果用的好的話考慮再搞一臺組合起來。
目前我常用的組合就是MBP+這款顯示器,4K60hz無壓力,顏色和顯示效果和蘋果的MBP差別不大,除了工作室,在家裡修圖的話也可以考慮用MBP轉接這款顯示器秒變27寸4k大屏。
好了,以上就是我這段時間使用這款顯示器在設計工作中的一些體驗感受,我在挑選顯示器好多朋友說必須要上AdobeRGB,但其實sRGB完全夠用了,何況還要考慮預算不是,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一款100%AdobeRGB純10bit面板更好的顯示器,但可能你要投入至少幾倍高於與這個顯示器的預算了,有這個預算那為啥我不組個雙屏幕。